行为心理学视域下地铁出入口空间设计研究

时间:2022-11-08 03:27:54

行为心理学视域下地铁出入口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分析了地铁出入口空间的属性特征,并探讨了乘客在地铁出入口空间的行为心理特征,研究了地铁出入口空间基于行为心理学的人性化设计措施,为建立知觉的、体验的、有文化底蕴的地铁出入口空间形态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地铁出入口,空间体验,行为心理学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优化,地铁在城市中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方式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它既具有通达高效的交通运输特性,而且地铁建筑本身对于城市环境和人们的心理感受也有一定的影响。地铁出入口作为连接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媒介,除需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之外,还要与周边环境进行有机融合,给行人以人文关怀。如今设计强调以人为本,旨在让建筑适应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的行为去适应建筑,本文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探讨地铁出入口空间的设计问题。

1地铁出入口的属性特征

1.1系统性与复杂性

1)设计建造过程的系统性。地铁出入口空间能够带给人们从地上环境到达地下环境、从亮到暗、从开敞到封闭的过程体验。城市地下交通路网的不断完备,地铁出入口建筑也更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建造的过程中,可发现其选址、形态及承接形式形成一种标准化、模数化和程式化设计。选址原则在于带动地块经济发展、吸引客流和丰富城市空间层次感。其形态特征可分为过渡简洁的直接敞开式、便捷舒适的地面门厅式、改善地铁周边环境的下沉广场式及附属建造式。在系统性的批量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如空间封闭、视野限制、声光热条件限制等问题。2)多种功能并存的复杂性。地铁出入口空间作为地铁内部空间对外交流的“窗口”,是综合多方面的复合形态,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多种功能,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首先地铁出入口是一个移动空间,具备人流动态性,需要具备明确的疏散与指引功能,加强导向性以实现与乘客进行互动交流的目的。其次,过渡空间具备城市关联性,包括站点周围的景观、建筑、民俗和居住形态等,城市风貌与地铁出入口空间形成交互,进而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此外,地铁出入口还应体现文化空间的地域特色性,站点的内在气质取决于对于城市传统文化的承袭,是复杂的“系统性”。

1.2功能性与文化性

1)实现基本诉求的功能性。功能性是地铁出入口空间能够实现的具备其特质的功能特性,主要包括外部形象功能、过渡功能、交通功能和环境功能。外部形象功能是地铁站在色彩、造型、风格上的外在直观表现和与所在城市景观的有机融合。过渡功能既是实现空间上的过渡,也是能够帮助行人完成心理上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交通功能在于对人员的引导、聚集和疏散,具备高效性。地铁站建筑在受环境制约的同时也会改善周边的环境,故具备环境功能。2)承袭城市文明的文化性。地铁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有机载体,是在人员聚集地彰显城市文化特色的流动名片。地铁出入口作为对外的通道,能够最直接展示空间互动的视觉传达形式以及城市节点的文化符号,这种感染力是能引发乘客思考的隐性作用力,更是能激发乘客的场所认同感的催化剂。地铁站应增加人文关怀,让人们在潜移默化间从心理层面体会到城市的文化魅力已经融入到日常的衣食住行中。

2乘客在地铁出入口空间的行为心理特征

2.1乘客的行为模式

地铁出入口空间中行为习性的倾向明显,具备找近路,靠侧通行,依靠性等行为特征,受到各种应激物的消极影响。地铁出入口空间作为城市中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连接体,以环境导向作为首要及主要功能。寻找路线进入地下空间是乘客主要的行为模式。乘客在出入口空间处于沿着边缘快速移动的仓促状态,急于进入开阔视野,视觉焦点难以集中,关注点高度集中于信息导视系统,商业广告和视觉艺术难以引发人们的自发性活动。而地铁出入口的艺术表现以美化和商业作为主要功能,并没有从乘客的行为模式出发,与乘客缺少交流。不同乘客对出入口空间形式存在不同的熟悉程度,加剧了人群的流动性和聚散性。

2.2乘客的心理需求及审美需求

心理学中的唤醒理论认为,地铁出入口空间承接了地上和地下空间,巨大的信息量加深了环境的负荷,促进不同感觉相互加强和协同,加强了环境刺激,直接效果是提高唤醒水平,表现为压抑紧张等情绪上的变化。而随着乘客的行进,空间的封闭性逐步明显,削弱了乘客与环境的互动性,加之个人空间的被侵犯,高密度会引发普遍的消极情感反应,更加剧了安全感的缺失。心理学中的城市环境体验理论认为,地铁出入口空间在迅速而专注的知觉体验中具有直接性,快速性和对判断结果正确性的坚信等特征。乘客对于整体的直觉体验具有强烈的感悟意识,能缓解消极情绪的影响,若是能具有与审美相关的情感意义,甚者具备历史的联想和文化的韵味,更能带给乘客美好的知觉体验。基于以上行为心理特征的分析,安全性,亲切感及文化认同感是乘客主要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乘客对此特定空间识别性和导向性为主的功能要求。以往过分追求结构的合理性和艺术的商业性导致建筑设计语言的缺失,对设计者基于乘客的行为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地铁出入口空间基于行为心理学的人性化设计

3.1实体元素的诱导表现———色彩心理学

地铁出入口空间基于行为心理学的人性化设计,首先基于色彩心理学视域下的空间表现力,乘客的认识活动从以视觉为主的感觉开始,色彩等外部信息影响着人的情绪及行进效率,确保乘客高效截取有效信息,引发乘客亲切,安全的联觉效应,弱化不断加强的封闭感。就空间表现力而言,可从形态识别、肌理变化、色彩导向、灯光设置、视线关联等角度进行设计。出入口的外部形态需具有很强的结构与个性,又需提供使用功能和精神慰藉。肌理的变化如不同行进方式铺装的变化,既可强调警示作用,又可增加空间的感染力。色彩尽量使用高明度色,在暖色或冷色明显的色彩倾向的基色上,辅以纯度较高的亮色点缀,营造出轻松明净的氛围。光环境应注重自然光的引入,通过自然信息的感知削弱封闭阴暗的负面影响,人工光源应采用暖色光。尽量使出入口与其他功能空间建立直接的视觉关联,提高地上及地下空间的开放度,使空间相互渗透,视觉贯通易被乘客感知。如哈尔滨地铁出入口的设计,以拱形元素作为主题,导向性强并巧妙引入自然光,配以镂空雕花与彩绘玻璃,含蓄而极具标识性与艺术感染力。黄白相间的暖色调清爽平静,通过铜锈转变为墨绿色,赋予地铁出入口空间历史感与变化活力,由此沟通空间,市民与城市的关系。

3.2地域特色的文化认同———认知心理学

地铁出入口空间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性化设计,其精神内涵基于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空间归属感的营造,核心在于与城市以及文化的关系。认知心理学是采纳信息加工的观点和立场对人的认知过程的研究。一个城市的公共意象是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信息的共同信息。地铁出入口空间若是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引入城市环境体验,最大限度引发乘客的认同感和空间归属感。空间归属感的营造在于城市一体化设计及城市意象的把握。地铁出入口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的节点,在城市体系中应具备组织完整的公共空间体系的能力,同时塑造区域入口标志和导向,力求融入城市整体景观,展现文化特色。文化性是从内容上标示出入口空间最有效的方法,增强了人们对出入口空间的可识别性,改善乘客在密集人流进入封闭空间的压抑紧张情绪,带给乘客生活的诗意。如日本特有的“站前文化”,地铁出入口空间保留了传统建筑特点,如斗拱结构和浮世绘等,配以巨大的樱花树和佛像,金鲤在水池悠闲游动。与站前广场共同形成特色的文化景观,不同于地铁出入口空间给人嘈杂,单调的印象,饱含日式禅宗的传统心境。

3.3配套设施的管理要求———功能主义心理学

地铁出入口空间基于功能主义心理学的人性化设计,其细节体现于配套设施的管理要求,更好地保障空间功能性的发挥。适应和实用是功能主义心理学的中心思想,从而缓解消极心理。空间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地铁出入口空间的无障碍设计,信息导向系统设计、基础服务设施等。无障碍设计要求地铁出入口空间设置上下交通辅助设施保证行为不便者出行,同时设置防滑设施,声音提示及照明处理。数字系统结合色彩材质变化,形成完善简明的导向系统。基础服务设施可体现在为儿童服务的双层扶手的设置等。如天津地铁,色调以灰、红两色为主,黑、白两色为辅,对导向标示及疏散标示等进行了系统的设计,能清晰地为乘客的判断做出引导,同时得到情绪上的放松和心理上的安全感。4结语地铁出入口建筑设计对于城市形象的打造及客流的引导疏散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建筑设计大多是从物理性方面与技术性方面已经无法满足乘客的行为心理及审美需求,应用行为心理学相关理论使设计更加人性化已然是现代设计的新方向。在对乘客在地铁出入口空间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和解读后,进而尝试着构筑出更具人性化的城市人文景观,建立人与建筑的潜在互动,让地铁出入口这一空间场所更好地为城市及城市居民服务,也为人创造更好地理解空间的机会。

作者:马倩丽 张伊博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李梦晨.城市地铁站点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3]刘洋.地铁车站出入口建筑设计探讨[J].建筑知识,2016(15):136-137.

[4]匡俊国.地铁站融入城市[D].天津:天津大学,2007.

[5]蒲凯.基于环境行为心理分析的铁路客站空间安全设计策略[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