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景观空间设计探讨

时间:2022-09-12 02:44:13

社区景观空间设计探讨

一、空间的设计思路

(一)设计理念。面向创业人群的社区景观空间的设计,目标消费群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需求核心特点是有个经济、舒适的居住空间。针对这样的人群与需求进行了空间特色与风格的把握。1.空间特色。依据特色人群的特色需求营造丰富的景观空间;其中建筑设计方面采用的是新中式建筑风格,屋顶为灰色半坡的形态,外立面以白墙面为主,其中加入了风火山墙、窗花、灰色压顶、马头墙等中式元素。为求景观设计与建筑相和谐,景观设计的风格也定位为新中式风格,并以生态自然的绿化为背景,以人文主义关怀为依托,营造符合居住者所需求的景观环境。2.生态特色。大量的软质环境,减少硬质铺装,多使用硬质嵌草等方式弱化硬质景观之间的局部边缘,让人们的活动更多地融入绿色的自然环境中,同时更有利于景观生态及工程的经济性。3.功能特色。在交通处理上力求做到人车分流。在整个建筑及景观区域之间设立人行通道,舒缓的道路合理地连接各个组团以及滨水各个区域;停车位,以原有规划停车位数量为参考,合理设置停车位,满足停车的需要;户外运动,在每个区块的户外设置一定的休闲运动场地,而在本设计中,运动区域主要集中在滨水地带。(二)方案构思。空间的设计理念与定位源于对该项目区位环境的解读,以及对该场地的人文环境与居住人群的分析,旨在营造一种和谐、开放、便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环境空间。因此开敞的景观构成与微地形自然围合成开合有致的空间,将人们的主要活动集中在中心景观区,景观的创造突出人、建筑以及自然的关系,如何使人在环境中有亲切感、归属感是设计的核心要义。创业生活城公共空间狭小,景观容易单板,周围商业气氛不浓厚,滨水空间周围是工业用地,影响人们亲近自然。此外由于各种关系的影响,人情淡漠,缺乏交流。为此想创造一个绿色社区、活力社区和融合社区。通过行进路线的变化及景观元素和材质的设计,利用细微高差及微地形来增加空间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以行道树、花池等景观元素创造引人驻留的商业景观,在滨水空间利用场地现有的资源、结合植物景观,创造亲近自然的条件。社区主要是青年群体,因此要对人群和建筑风格进行一定的解析。其与普通居住区不同的是面向的人群不同,社区主要服务的对象为创业青年人群,所以在功能上有一定的区别。希望通过景观设计为创业青年人提供良好的居住室外环境空间,为他们提供既有益于身心,又有利于交往的空间,而这种空间的营造可以优化他们的生活方式。创业生活城社区景观所强调的几点设计要素。第一,注重使用当地的材料,以凸显地域性场地特征;第二,因地制宜的原则,体现当地文化与自然特色;第三,生态设计原则,景观设计中除注意借景等自然景观之外,还应将人文蕴含融合进去;第四,人是社区以及居住区的主体,人的习惯、行为、性格等决定了对景观环境空间的选择,着重体现人们对景观环境的感受以及精神上的提升。(三)空间主要结构。景观设计结构为一轴、两带、十点。一轴,连接住宿、商业和滨水三大主主体的景观;两带,景观步行带和滨水景观带;十点,中心庭院、商业步行街、滨水广场、亲水平台、林荫小径、健身翠林、观水平台、休闲广场、疏林缓坡、柳岸林涛十点景观。

二、空间景观意象的营造

创业生活城景观的总体空间营造,从创业青年人所需求的居住空间的角度出发,通过便捷有序的交通组织各个景观区域有机地连接起来,在满足人们各个功能的需求下,提升景观品质,将创业生活城建设成绿色、休闲、娱乐、融合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从而体现区域的特色以及多元化空间。(一)功能安排。设计中主要分为住宿区、办公区、商业街、中心广场、娱乐休闲区、水域、生态游园以及活力运动区。主要目的在于拓宽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复兴邻里文化,形成不同功能供人使用。小区和滨水的园路设计曲折有法,前呼后应,衔接于景观之间,并与各个景的构图和关系节点保持着和谐,配合植物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设计手法,成为设计的焦点,使人们漫步其中可感觉与自然很亲近。环形的小区道路连接整个交通组织,满足人们的车行需要,因公交首末站的存在,在小区的东入口设置了班车停靠站,方便人们出行。多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环保。主要的景观节点集中在十点上,形成丰富的景观视觉系统,从中心庭院、内庭院、滨水广场、娱乐休闲区等各个方向观看,都有景观可看,有一定的视觉通廊,形成对景。(二)交通与地形组织。环形的车行主干道不仅是小区的交通命脉,同时也是消防的需要,车行道路采用6米双向,滨水公园主要以步行为主,园路宽1.5~2.5米,岸边高程为1.3~1.5米,人们下班后可以尽情地在此欣赏景观和娱乐。滨水区域采用黄海高程,市政标高为1.7米,黄海高程的常水位在1.167米,而枯水期是0.567米,所以不仅要在社区内设置微地形,更应在滨水地块设置地形,如缓坡草坪等。驳岸形态设计也是一个重点,在本案中主要设置为木栈道水岸,结合地形分级设计由人站在木栈板上观水、漫步,感受到闲适的生活氛围;硬质台阶水岸,设置台阶直接亲水;软质绿地水岸,发挥自然状态,利用自然水生植物进行护岸。总体来说竖向设计是要引入生态绿岛的概念,具体是运用植物微地形的处理来界定各个不同的功能空间。合理利用微地形解决高差存在的问题,不仅能解决排水带来的问题,而且在视觉上形成一种人在缓坡的绿化穿行的感觉,使得竖向设计的立面层次显得丰富且有变化。(三)特色景观节点意象。1.社区入口景观意象。运用传统设计表达手法,将江南园林中的传统韵味融入其中。其中采用疏密结合的空间形式将景观的视线渗透到中心庭院中,达到对景的效果。2.中心庭院景观意象。由于青年人是社区的活动主体,因而注重适于交往的空间营造,在中心庭院的整体环境的尺度设计方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尺度关系。其无不体现该场所的关怀与体贴以及合理的设置树阵空间和开场的邻里交流空间。3.内庭院景观意象。第一,庭院位于小区的次入口,在功能上满足足够的休闲活动空间,设置简易的健身器材,主要是体现空间的实用性;在该庭院设置座椅、宅前绿篱等以供人使用和欣赏。第二,该庭院处于5#与7#建筑之间,庭院较大,所以在局部营造微地形,构建了适于休憩与散步的场所。充分利用开放空间的每个平面及里面增加“互动”式、体验式景观元素,有利于增加社区环境空间的人情味。4.商业街景观意象。在不影响商业的发展前提上,尽量将绿化最大化,平衡景观空间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同时增加景观空间四季变化的丰富性及观赏性。另外也着重考虑交通线与临时停车,为营造商业购物的氛围提出了合理的前提。这使得空间有足够的景观可赏,满足休闲、步行的功能,集聚人气并延长人们停留在场地的时间。5.滨水入口景观意象。滨水设置了三个不同主题的景观空间,并通过步行桥有机联系,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不同的景观体验。滨水入口广场主要是硬质铺装,地面的设计主要提取当地文化的符号而形成较大的集散空间。其次以中心雕塑的形式塑造视觉焦点,使得景观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满足景观空间的功能性。6.娱乐休闲区景观意象。第一,设置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景观构筑物以及参与性景观设施,形成开放的城市绿地系统,感受轻松、闲适的生活氛围。第二,根据功能进行微地形如坡地以及台地的设计,临水空间,依据人们的观景习惯、活动习惯,设计亲水平台,与对岸的生态游园形成对景,同时提升视觉的层次性。7.活力运动区景观意象。滨水区设置运动区域,设置了类型丰富的运动场空间,满足年轻人的运动需求,以增加社区环境空间的健康活力。各活动场地之间通过绿化、硬质铺地以及道路等有效的组织,在满足可达性的同时,也形成系统有序的景观空间序列。(四)植物景观意象。在植物配置上通过垂直绿化营造特色景观意象,设计中运用大叶榕、广玉兰、大花紫薇等作为孤植树。在商业街景观空间通过对植,形成对景。庭院空间、休闲草坪等区域进行了系统的植物群落的塑造。在滨水景观区域侧重于防护林景观的塑造。利用植物的高差、色彩的差异,以及种植疏密的变化营造丰富的层次感与优美的林冠线。建筑的周围、庭院等以质地优良的草坪作为点缀,营造轻松、自然的绿色环境。在尺度较大的社区公共绿地空间进行植物群落的塑造,勾勒林缘线与林冠线,直接影响到景观空间、视线、景深、立面效果以及空间感,使得创业人群在这个居住环境中得到视觉上的不同感受。庭院处设置绿篱,它的设置相当于建筑墙体,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分隔的作用。引导视线,形成视觉通廊以及景观背景。(五)景观设施设置。1.功能型小品设施设置。景观空间中结合场地的整体特色定位,设置了一些功能型小品设施,包括视觉系统类的导游图、指示牌等以及既有实用功能又有景观意象功能的照明设施和休息设施,如廊架、木亭、户外茶座等。这些设施结合绿化、硬质铺装、建筑等进行整体而系统的协调组织设计,一方面可以营造居住环境空间的视觉美感和时尚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营造具有亲和力的社区环境。2.观赏型设施设置。环境空间中注重设置具有地域特色景观符号的景观小品、景观建筑或装置来增加景观空间的趣味性和文化性。如以花架、漏窗、景墙、隔断景观设施形成景观的对景、框景等观景序列和层次。它们不仅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元素,而且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形成空间的对比,丰富景观的空间构图、增加景深,对人们的视觉进行一定的引导。结语通过对昆山创业生活城景观的外部空间设计,使得创业人员的工作以及业余生活更加丰富。设计中将景观与建筑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良好的区域范围,营造一个活力、绿色、融合的社区环境。创业生活城的交通组织流畅,有利于人群的集散,通过车行道和各个人行道以及园路连接整个空间,包括滨水空间的营造,进一步提高空间的可达性。设计中的景观小品设施包括景墙、廊架等均以当地文化特色与自然环境相对应,为创业青年人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与生活社区。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姚建强,常丽莎.社区规模的规划探讨.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9

3.杨德昭.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4.林菁,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中国园林,2005.6

5.孙卫邦.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国园林,2003.7

6.周兵.浅谈小区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传承性.华章,2012.21

7.朱菁.论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的人性需求.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8.林其标.住宅人居环境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李文娟 单位:盐城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