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问题分析

时间:2022-08-08 03:41:37

景观设计问题分析

摘要:本论文从俞孔坚先生的三个个人观点出发,分别进行了阐述与分析,简要阐明作者自己对于俞孔坚先生观点的赞同或批判,并且通过实例论证自己赞同与批判的理由,以及对于景观设计的自我理解。通过剖析大师的观点,在大师的精神世界里吸取养分,从而充分理解景观设计的深层含义,提高景观设计的素养,学会如何设计出最适宜与人类的生存的景观环境。此外,也从侧面反映出,不管是大师的思想还是普通人的观点,我们都应该秉承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去对待,这样更有利于人类学术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与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主义;可持续;发展;批判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而对于生存环境的质量更是尤为重视,因此,景观行业也发展的越来越快,更多的人选择加入到景观设计的行业,选择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化奉献一份力量。而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些出类拔萃的,为景观做出比较大的贡献的景观行业的领军人物,当然,还有许多不为人熟知的同样杰出的景观设计师。这些景观设计大师在景观设计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各持己见,当然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处,也有意见不符之时,然而,在大多数普通人眼中,大师的观点似乎都被视为是一种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可事实上,这种大师之间出现的不同观点,正折射出大师的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性,所以,我们应该批判性的吸收大师的精神,从而使我们的景观设计素养得到质的提升。

1来自俞孔坚先生《生存的艺术》中的观点

1.1观点具体内容。“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皆以网罗奇花异草、怪石著称。我要提醒我的西方和东方同行们,正是这种‘国粹’加速断送了一代代曾经辉煌的封建帝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宁愿将它和具有同样悠久历史的裹脚艺术‘相媲美’。”1.2我的观点。我并不完全赞同俞老师的这种全盘否定的观点。俞老师把中国古老园林批判的一文不值,在我看来,有些刻薄。毕竟,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觉得完全可以采取有原则的宽容的态度去看待中国古典园林。1.3所持观点的理由。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中的精粹,因此,适当的、认真的、有选择的继承一些本是应该。京剧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没有流行歌曲那么受追捧,但它永远是中国的国粹,这是无法改变的,经典无法被遗忘,无论时代多么先进。剪纸可能对于我们来说比较陌生,但在老一辈人眼里却是一种不可亵渎的艺术,一直传承到现在,经久不衰。所以,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也不会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失去其价值与意义。

2来自俞孔坚先生博客中的观点

2.1观点内容。景观不是花园,景观不是园林,景观不是街头艺术品,景观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生态过程而非固定的形态。这是对由来已久的建筑都市主义的一种反动,一种“反规划”和“反设计”,也是城市设计对景观的应有的回归。2.2我的观点。对于俞孔坚先生的此观点,我是非常赞同。2.3所持观点的理由。生态与反规划是景观未来发展的趋势,是景观设计中必然遵循的原则。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发展生态湿地公园,当然,西安也不例外,其中,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西安汉城湖公园,西安沣河湿地公园等都迅速发展起来,调节西安的气候,减缓洪涝灾害,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作为西安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为西安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效益。

3来自韩国《LandscapeWorld》杂志对俞孔坚先生访谈中的观点

3.1观点内容。在中国,城市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城市物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环境破坏的背后是巨大的经济代价,使得我们的生活无法可持续发展。3.2我的观点。我将俞孔坚的观点作为景观设计的一种原则去遵从。3.3所持观点的理由。在中国,城市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城市物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第二个挑战是我们文化的缺失。解决问题存在的办法有:制定一套新的体系,通过景观设计来准确的表达人与土地之间的确切关系,满足中国普通人民的需求。我们应当回归到生存的艺术中去,而不是去追求做作美与装饰。不管是景观还是园林,我们最终设计出的任何东西都是为人而服务,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功能的角度出发,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人的需求。只要出发点是美好的,用心去为人而做设计,那么,景观就是上乘的。

4总结

对于园林景观,或许我们还初出茅庐,亦或者我们已经有所建树,但在大师面前,我们似乎有些微不足道,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应该秉承着敢于批判,勇于借鉴的态度去学习。大师的观点也会存在着矛盾,或许是在愤愤不平的心情之下无意间得出的结论,亦或者是在失去理性完全感性的状态下得出,所以,大师也会有考虑欠缺的时候,也会有感情用事的时候,毕竟人无完人。景观,作为为人类生存所服务的行业,无论今后我们是否从事这个行业,我们都应该坚持土人的精神,天地人神的统一。以人为本,用心去做景观,用爱去感悟景观设计,这样做出的景观才是无懈可击的。

作者:杨瑞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