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隧道风塔景观设计研究

时间:2022-04-20 03:54:30

太湖隧道风塔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隧道风塔(亭)是整个隧道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在隧道运营中向隧道内输送新鲜空气并根据计算机的指令及时排除有害气体以保证隧道通行能力的正常发挥。本设计着力探索隧道风塔(亭)应如何将自身建筑功能艺术特点与周边湖面及风景区的场所精神和形态结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风景区空间环境界面,只有在设计过程的每细节都充分考虑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才能营造出适应风景区特色的隧道风塔(亭)建筑,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风景园林;太湖隧道;风塔;景观设计;前期研究

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位于江苏省苏南地区,常州、无锡、苏州主城南侧、太湖湖域北部,是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横六”的组成部分。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是沪宁综合运输走廊中的高速公路第二通道;重要的城际通道,服务都市圈内部城市联系;苏南地区具有旅游功能的交通干线。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无锡段在无锡穿越太湖梅梁湖,路线全长约43.217km,其中越湖隧道长度约10.870km。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风景区分别为苏州市的木渎、石湖、光福、东山、西山、甪直景区;无锡市的梅梁湖、蠡湖、锡惠、马山景区;常熟市的虞山景区;吴江市的同里景区;宜兴市的阳羡景区等13个景区和无锡市的泰伯庙、泰伯墓2个独立景点组成。其中无锡环梅梁湖景区涉及梅梁湖景区、马山景区2个景区及整个梅梁湖水域,共计215.77平方公里。本区域的整体形象是打造无锡在长三角的旅游特色,功能主要是创造一个多功能的“逗留型”旅游度假区,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和购物于一体的观光地,构筑完整的太湖度假区项链圈体系,功能定位是以休闲度假、文化创意为核心功能的国家公园和国际化度假区。规划主题是让都市人回归自然,文化名片是探寻吴越人文古迹,旅游名片是打造休闲度假胜地,产业名片是追踪世界发展脚步。交通方面,山水城与梅园、鼋头渚、十八弯景区、马山等被视作无锡换太湖旅游景观绿化带中最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陆路的环湖路,水上巴士和私人游船的游线和运输使整个旅游景观带体系的水上网络更为活跃和完善,视点角度也更丰富。在既有的山水资源基础上,突出休闲度假和文化创意两大核心,遵循人与湖泊和谐共存的理念,引导湖泊资源合理利用,成为航行通畅、水体清洁、生态良好的湖泊。

隧道风塔(亭)的建设应贯彻太湖总体设计的思想,从整体出发调研整合各种要素,使其与地形、地质、地物、自然空间环境相协调,与道路、隧道、沿湖设施等构造物的设置与分布相结合。本区域属于无锡环太湖生态圈内,不仅仅在风景区,风景区很大的范围都是景观影响的敏感地区,景观设计遵循“原山、原水、原景、原生态”的设计原则,将沿线的山水等自然元素借景于道路的景观视线中,并通过“师法自然”的设计手法构建高速公路与风景区融为一体的景观绿化,突出沿线“真山、真水、真自然”的景观风貌特色,打造一条“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风景高速廊道。遵循规划的融自然生态之魅力、汇苏南文化之活力、展绿色科技之创新。突出沿线的自然生态,实现道路的交通、景观和保护功能的有机结合,同时展现苏南三市的的文化内涵,低碳科技创新,打造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秉承文脉,融生态、景观、旅游开发于一体的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特征的景观构筑物。项目设计隧道风塔(亭)与太湖风景区整体规划需统一协调,遵从道路设计主题,满足风景区规划要求,避免构筑物的建设影响到风景区的特色景观、景点是最基本的要求,从而保证区域环境的健康发展,成为区域景观组成部分之一。本项目设置湖中风塔一处,近岸风亭两处。风塔位置湖中心,距离西岸约4.45公里,距离东岸约4.35公里处。风亭位置设置在距离两岸边约300米处。隧道风塔平面尺寸为20×30m,风亭为20×9m,高度控制为10m以下。平面形状可以由圆形、方形、圆锥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几何形状,以及仿生物的如火炬形、水塔形、烛台形、古塔形、庙宇形等。形体一般比较直观、简洁,主要是由其功能特性决定的,隧道风塔是一个功能性的构筑物,需要的就是直观明了的体形,体形复杂了反而会降低其景观效果。本次设计结合视觉敏感度分析:天气因子影响下的视域分析、地形因子影响下的视域分析、距离因子影响下的视域分析、视觉敏感区域分析、游线视觉敏感性分析、主要节点的视觉敏感性分析,得出有效视觉范围,在有效的视觉距离内,对视距进行分级,从而得出视觉敏感性影响较低区域及无影响区域占到整个研究区域的95%以上,因风塔亭距离岸边较远、体量较小,视觉敏感性影响明显的区域(即1~2级区域)内所占人视角视野低于0.1%,不能观察到细部。对风亭和风塔可视性范围较小,视觉敏感影响区仅为十里明珠堤中部。梅梁湖景区大部分陆路游览线路因受到可视性限制,其景观敏感度较低,部分路段受影响较明显,但游览能能较弱,其对景观的整体影响程度被削弱。主要水上游览线路不受工程影响,部分线路在开发后将受到轻微影响。

根据目前国内已建风塔的研究资料整理,我们总结出风塔的造型以基本几何形体为雏形,立面上结合进/排风口做造型处理,考虑进/排风口高差需大于5米,故设计中风口设计均位于两个层次,结合调研总结各地的隧道风塔造型设计,本项目风塔应选取造型简洁、形体流畅幽美、色彩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的形态作为设计的雏形。隧道风亭位于近岸,根据“视觉敏感性综合分级意向图”,风亭对近岸的景观还是存在直接影响的,设计中可以考虑两种设计思路,一种是利用垂直绿化或者周边环境种植绿化将其隐于环境之中,另一种是造型突出,结合周边环境选取黑、白、灰色彩作为建筑的主色调,着重体现亭身的肌理,塑造一个生动有力的风亭造型。根据规范要求,“隧道内的地下设备用房、风井和消防救援出入口的耐火等级为一级”,风塔(亭)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此结构更适应于临水的环境,结构寿命长,维修保养简单,投入少。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提高,现阶段风塔(亭)较少采用砖混或石材作为塔身的结构材料,通常风塔(亭)筒壁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电气设计主要是建筑物供电、照明、电气节能及环保和防雷等两个主要部分。供电电源有条件采用市电时就尽量采用,不具备市电的一般采用柴油发电机自己供电,现在较多的是采用太阳能、蓄电池的方式供电。照明主要为出入口部分、垂直交通及相应功能区部分的普通和应急照明。环保及节能一般是采用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光源采用节能型荧光灯,采用电子镇流器,选用高效的灯具;对某些设备运转时产生的噪声、柴油发电机运转产生的烟气进行处理等。隧道风塔(亭)所处区域往往比较空旷,尤其是湖中风塔就是此区域高耸、孤立的建构筑物,也是雷击的主要目标。因此防雷设计就较一般建构筑物不同,应该特别对待。主要是避雷针、引下线、接地体的设置。太湖风塔(亭)的场地景观色彩是太湖区域的一个文化缩影,谈到太湖,人们就会想到蓝色调背景下黑白灰的苏浙建筑内墨绿的私家园林,这是太湖区域形象魅力的体现,同时太湖区域的气候环境原因,采用冷色调,如白色、浅冷灰来营造宁静、安详的环境氛围,平衡人们的心里感受。运用太湖环境固有色黑白灰至风塔(亭)的场地景观中,使其很好的交汇融合,最终天水一色。方案一:设计理念——出水芙蓉:袅袅烟波上,亭亭出水中风塔作为两亭一塔的中心,取意荷花之花苞,塔型犹如两片待舒展的荷花花瓣,亭亭玉立,清新可人。风亭作为风塔节奏的回落,取意花开,以两片荷花花瓣为母题,取意抽象派画风手法,以两片花瓣的剥离与重组,寓意花开这一主题,延续风塔寓意的内在联系。方案二:设计理念——碧水翠岛纯然仙境设计结合太湖天水一色、秀雅辽阔的无边风月,以及茂林修竹景观环境,隧道顶堆土掇岛,种植绿林,“师法自然”,将风亭“隐”于翠林绿波之间。

通过风塔(亭)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第一有隧道主体关于风塔(亭)建设位置的选定、高度的计算以及相关规范的规定;第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对隧道风塔(亭)设计的影响;第三形体、平面布置、色彩、材质、工艺等方面对风塔(亭)造型设计提出具体的要求,常用的结构形式电力设计的要求。研究得出的控制方案让我们更明确了相关隧道风塔(亭)设计工作进一步有序的开展。

作者:戴玥 单位: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曦.城市道路隧道高风塔设计程序和景观设计[J].中国市政工程,2010(S1),28~30.

[2]曾瑜,陈丽华.对广州地铁风亭设计的总结与思考[J].广州建筑,2010,38(2),7~11.

[3]陈玉远.扬州瘦西湖隧道通风系统设计[J].隧道建设,2015(11),1202~1208.

[4]黄玉昌.上海延安东路隧道风塔设计[J].时代建筑,1989(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