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构造地域文化运用

时间:2022-07-22 09:11:20

城市景观构造地域文化运用

伴随着“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战略的实施,城市空前发展,然而,中国的城市记忆正在现代化的改造中一天天地褪去。高速的城市建设导致景观的趋同现象和千城一面的雷同化现象严重,各地原来鲜明的景观特色正在消失。在这样的城镇化冲击下,城市建设如何保持自己鲜明的特色已经成为不可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征,从地域文化中提炼发掘有益的“基因”,创造出有特色和生命力的城市景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地域文化概念的界定

关于地域文化的界定纷繁不一。有人认为,地域文化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1]。也有人认为,地域文化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一方面,指客观的地理空间单元,具有特定的空间趣味和形态特征;另一方面,地域空间又是一种主观的建构[2]。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是城市生存和生长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它带有历史传承性,是一种有机融合历史和现代文明,体现地方人文和自然的文化模式。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地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同时随着本土文化的沉淀,不断地创造和改变着。发挥地域性景观文化与生态平衡的适应性是地域文化景观的重点之一。

2地域文化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

2.1理念篇

2.1.1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打造城市的地域景观特色自然环境是创造地域性景观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自然条件,进而产生不同的城市形态特征。因此,城市景观设计要继承与体现自身的地方特色,首先应先尊重自然条件:包括尊重地形,尊重当地气候,尊重当地的植物、动物。风景秀丽的杭州市、桂林市和北戴河市是具有山形水势和自然环境特色的城市;森林资源丰富的牙克石市、伊春市是具有绿洲特色的城市;热带海滨的三亚市是散发浓郁热带风情的城市。城市景观特色正是来源于地域景观的自然过程和格局,以及人对这些自然过程和格局的适应与改造。设计师要在充分了解地域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整合地域自然资源并结合现代手法和材料,才能创造出反映地域特色的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完美画卷。构成地域自然环境的要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在融入全球化的同时,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也应是动态的、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要根据城市自身的自然状况、气候条件、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经济条件等进行创新。不仅要了解场所的自然信息,也要注意地域的自然结构。我们必须展示全球文化整体发展中的中国地域特色特征,揭示中国地域文化的真实根源。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发挥自然、地理风貌优势,保护和开发地方人文景观资源,建设独具地方特色、彰显地方文化的城市景观。同时,城市景观特色的形成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城市景观特色的建设不能脱离实际,贪大求洋,不能过于超前,超越城市的经济实力。

2.1.2延续历史文脉,保持富有记忆的城市景观特色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独有的特色。城市之所以能持续发展到现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历史文脉得到了保护和延续。城市中现存的古代遗址、传统建筑、历史街区,以及民间艺术和市井生活,都是构成一个城市记忆的重要因素,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沧桑岁月。爱默生说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冯骥才也认为,“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文化积淀越是深厚,生命体系越是完整。正如生命体的发展离不开遗传信息的传递,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它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就存在于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每一方土地、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片城市空间中[3]。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文明发展的脉络,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比如,海口的骑楼老街,就是浓缩了海口百年历史、具有浓郁南洋风情的老街,集中体现了海南人的文化创造智慧,至今保留着市井生活气息,也是南洋文化在这座城市积淀最好的见证。因此,延续南洋文化的历史文脉,将再次成为支撑海口未来发展的文化底蕴。延续历史文脉,不等于复原传统文化,更不能走向复原的极端———复古。要以发展的观念来看待传统的继承,在传承传统中必然要有所取舍,将传统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与城市景观的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打破狭隘、封闭的传统观念,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适宜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传统文化的本质,将最具特色的传统设计手法转换成现代视觉表像下的崭新空间形式,最终把传统的内在精神、地域形式转换成当代世界的设计语言,力求反映更深的实质和精髓。

2.1.3全球化与地域性、现代化与本土化的交融共生的城市景观在全球化文化交流的碰撞与冲突中,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与文化,做到对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真正尊重。现代城市应该是一个多种文化的共存体,在城市文化的组成中,必然既有本土文化,又有外来文化;既有现代文化,又有传统文化;正所谓为是琳琅满目、错综复杂、矛盾重重,但又多样统一。这种新与旧、中与西文化的共存,有它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我们可自觉地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来创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全球化不再仅仅是一个单向的文化趋同的过程,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将全球化和地域性对立起来。民族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融汇到全球文化中,国际文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渗透到民族文化中。在这种交流与互补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新质———“跨文化”产物。这种新质既含有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又汲取了全球文化的营养物质,表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劲的活力。本土文化只有吸收现代文化的精髓才能确保其发展的潜力,现代文化只有融入到本土文化中才能被接受认同,杜绝外来文化或是放弃自身文化都是不可取的。在现代社会中,要以一种和合的方式而不是同化的方式去解读城市景观。在城市设计中既要学习别国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又要发展这些理念和技法,使它们融入到地域文化中,真正形成本土景观的现代化,现代景观的本土化。

2.2实例篇

2.2.1丽江古城之魅丽江古城坐落在玉龙雪山脚下,始建于宋末元初,古城总面积3.8km2,现有6000多住户、近3万人口。丽江古城以其曲折有致的水系和高低错落的街巷民居建筑构成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中国的古城讲究中轴对称,很多传统城市,前面是牙城,后面是市场,左边是衙门,右边是城隍,左边是文庙,右边是武庙,完全是按照儒家思想来的。丽江古城的街道却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而出,密如蛛网,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同时.为防止寒风袭击,古城的街道很少笔直贯通,并且墙角多采用圆弧而非直角,便于人畜行走,也减少了对人心理上的冲突。经过大地震的劫难与洗礼,修复重建的丽江古城宛如涅槃的凤凰,显得更加美丽动人。城市再开发,突出了象征这个城市历史痕迹的密集的“古城水街”———震前、震后的居住方式及近邻关系的风格。丽江古城是纳西民族吸纳汉、白、藏等多民族文化文明的结晶,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统一性和互补性。如今的丽江古城既保留了传统街巷的空间格局、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来追叙日常的生活场景,同时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充分体现了可持续的生态观,是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下的城市设计的成功典范[4]。

2.2.2苏州城市之美苏州城市的景观特色可以概括为“风雅吴地,水墨江南”。这种城市风貌特色是独一无二的,是这个城市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地域特色的写意。从苏州的园林到小桥流水的水巷,从深家大宅到城市街道,无一不渗透着这种水墨淡彩的气质。因此,贝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便突出了一个“雅”字和一个“水”字,“雅”是精神的气质,“水”是物质的元素。苏州地区少山而多水,因此城市与水的结合,建筑与水的融合,均是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是古人朴素的生态城市观的反映。苏州新的总体城市设计更是将古城区的“古”,老城区的“融”,高新区特色为“新”,相城区的“水”,工业园区的“洋”,吴中区的“文”,发挥得淋漓尽致,并通过边界、通道、开敞空间等系统建设引导,以及结合空间、实体与功能的片区建设引导,将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予以再创造,强化了整体结构和片区特色,体现了浓浓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天人合一”的生态城市发展理念[5]。

3结语

城市景观特色规划在城镇化背景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正面临着一个充斥着各种干扰的创作环境。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要在新世纪规划出城市景观的各自特色,就必须依托于本民族的传统,继承和发展传统,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外国景观规划设计优秀理念,并结合城市的地域特点,建立一种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城市景观[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