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设计论文

时间:2022-12-26 02:00:00

风景园林设计论文

1、安全感是公众审美的基本要求是产生美感的基本保障,它构成美感的基本层次。这种要求反映在游人对整个审美过程,所经历环境的总体了解以及在不同视点位置上空间平立面可视性状况和变化频率等各个方面。例如,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就很难再有心情去欣赏四周美丽的风景;路途崎岖、沟壑难料的环境会使游人望而生畏。因此,起码的安全感对公众来说是必要的。当然,有时适当的冒险也会刺激游人的审美欲望,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兴奋点的作用。

但对于工作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的现代人来说,环境中过多的冒险是不适合的。安全感是一个基本要素,这往往是产生美感的必要前提。

2、自然风景能够使人心旷神怡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能适应人的审美要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欲望,这在美感层次上表现为一系列的美感平台,即各种相互融合的风景信息可以提供一个使人心旷神怡的环境,给人以持久的舒适感。随着风景场的转换,不断有新的风景信息来强化对游人的刺激,使美感平台缓慢波动。但总的来看,在一定时间内,平台“高度”会逐渐上升,达到一个最高点后再缓慢下降。这时,若没有新的较强烈的风景信息进一步强化刺激,游人的美感平台“高度”将继续下降,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当处于平台区的审美主体受到强烈的风景信息刺激时,美感层次会在前一个平台基础上急剧上升,使审美主体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而后再缓慢下降进入下一个平台区。新的平台“高度”会因兴奋点的特征及审美主体的审美潜意识而比前一个平台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对整个审美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次审美活动美感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奋点的数量和质量。只有在安全感基础上,平台区与激变区不断反复促进才能使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一层层递进,获得较好的审美效应。否则,若审美主体的美感只局限于一两个平台区内,就很难达到理想的审美效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兴奋点在美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人员在景观设计中应突出兴奋点设计这根主线,在合理安排景观生态和观赏效果的同时,因地制宜,巧妙设计兴奋点,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公众审美素质水平的现实,充分发挥风景园林的作用。

事实上,我国传统造园理论非常重视意境创造,“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方寸之间,意境无穷。这实际上是兴奋点创造的一种形式。例如,欲扬先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对比手法,为了表现空间的开阔,先营造一个压抑的预备空间,使游人在充分压抑之后豁然开朗。这种对比的强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兴奋点设计。如果没有预先的压抑,让游人直接进入开朗空间,虽然也会给人以开阔、舒畅之感,却不会产生兴奋感,美感层次处于一个平台上。而增加了一个预备空间,则能使游人美感层次经过兴奋点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从而达到强化审美的效果。

3、兴奋点设计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点设计,二是暗点设计。

3.1明点设计是指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各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风景信息引起游人的兴奋点。风景信息可以来源于自然景观,也可以来源于人文景观。对自然景观来说,往往要利用某些稀有现象或巧夺天工的构思给人以出奇不意的感受。稀有现象如海市蜃楼、佛光、云海、雾淞以及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知名度较高的观赏对象。巧妙的构思则要因地制宜。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本无特殊之处,但由于其中水池假山的设计别具匠心从而引起了游人的兴奋点。设计者利用假山的自然孔洞进行巧妙布置,使天光透过孔洞在水中映出弯弯月形,并在特定观赏位置设置栏杆加以提示。游人每至,必亲临水边观赏白天水中的“一弯新月”,从而得到很强的审美满足。

明点设计的风景信息亦可来源于人文景观,例如在泰山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在景观资源价值中占有很大比重,游人在游览雄壮而奇丽的自然山水风景的同时,更被诸如摩崖石刻中的书法,名人诗词、帝王封禅等丰富而别具特色的人文资源所吸引,产生兴奋点。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泰山位列五岳之首,被列人世界遗产目录,成为世界上九项综合性遗产之一(截止1993年)。

3.2暗点设计是指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利用一些风景信息所包含的,不能直接被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的潜在信息,作用于一定层次的审美潜意识水平所产生的兴奋点。与明点设计相比,它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不同的审美潜意识水平对它的反映程度不同,兴奋强度也不同。错觉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就是暗点设计的一种形式。例如,面积较小的园林,为了营造深远的艺术感,在道路设计上通过逐渐缩短路宽,路的尽头设置较小的景物以及路旁植物配置有意减少株距等方法,利用透视变形的原理,使人感到深远。相反,则可以使一段较长而单调的道路通过弱化透视变形而显得距离变短。

中国古典园林在暗点设计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由于受到五千年文明丰富积累的深刻影响,意境审美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往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者通过形象思维,将过去所见所闻重新联系组合,形成许多美的联想。运用诗、词、歌、赋、联、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描绘出一幅幅联想性意境画面,大大拓宽了欣赏者的审美空间。联想的内容十分广泛,江南园林的水景常在一泓池水之外,贯以短短的溪流,并掩以花木,使人不知其何所止,这使人联想到这泓池水是有来龙去脉的,而不是一潭死水。

古典园林中有时在亭中悬一面大镜,游人赏镜中的虚景,再观亭外的实景,既有虚实对比,又扩大了空间感,正如《园冶》中所提到的“宛然镜游”。设计者要善于利用这种联想的手法,使景色虚实相生,这些手法在西方园林中是十分少见的。

至于我国园林景点或建筑的题名,更是激发联想,引人人胜。如颐和园的“山色湖光共一楼”;不足百米山巅处的“排云殿”;圆明园的“四宜书屋”等。从名称上进行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夸张。此外,还利用屏联引发游人的联想,如扬州郑板桥读书处的“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苏州拙政园有南朝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字数不多,却使游人联想玩味,美感倍增。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承德避暑山庄的“月色江声”:月色空明之夜,万籁俱寂,静中传来武烈河水流动的哗哗声,细听似乎还能听到江上人家的摇橹声。江声并不吵人,相反,正是因为有了江声才使月夜显得更加宁静。意境设计作为暗点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究“收四时之烂漫”和“景到随机”。这个“机”允许在现实景物的基础上施展浪漫主义的遐想,使风景的意境深化。避暑山庄如意洲西临水处原有“云帆月舫”一景(康熙三十六景之一),这是一座临水的仿舟形阁楼,景名取“宛如驾轻云,浮明月”的意境,这称得上是“景到随机”的范例,“驾轻云”比较容易理解,即借驾轻云横逸为船帆鼓风而进的写照,而“浮明月”并不是明月浮于天际,而是月光如水,遍撒大地,舫座落在月光笼照的地面上,犹如浮于水面上一样。这也正符合前面提到的“月来满地水”的诗境。象这样在具体的基础上又寓抽象,在写实的造型中又赋写意意味的兴奋点设计是十分可贵的。

笔者在泰山风景名胜区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一些暗点设计手法。例如,在位于泰山东侧的经石峪景点,有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石刻,经文刻于面积约2064平方的石坪上,字径50cm,形制雄伟,气势磅礴,被世人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特别之处在于石坪上半部“曝经石”三个大字,游人从下向上看是倒写的,这里面包含了设计者一个巧妙的构思。因为倒写的三个字如果从泰山中心南天门方向看则是端正的,这就体现了经石峪人文景观的营构是和泰山整个文化体系相呼应的。石坪上每一个字都象是泰山的缩影,只有认识到这点,才能从这一宏大的整体构思中体会出书法真正的内在气韵和价值。

4、兴奋点设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采用得越多越好。医学上早已证明,过多的兴奋刺激反而会使人的兴奋感被削弱。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中有“二十五米理论”,指出移步易景的频率为每25m左右一次,既不要频繁地变换景物,也不要设计呆板,使游人接受不到充分的风景信息刺激。当然,25m只是一个观念,并不确指一个标准。但这可以说明兴奋点设计除了要注重质量外,还存在一个数量与频率问题。设计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削弱游人的美感,频率变化不当也同样会影响游人的审美效应。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结合景观资源的具体实际,在原有自然科学现象、历史背景、名人轶事和神话传说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放大”设计,将这些潜在的风景信息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风景园林的兴奋点设计数量从根本上应取决于景观资源的价值。在设计时既不能对可以利用的景观资源视而不见,也不能凭空捏造和生搬硬套兴奋点设计。在总体规划阶段应对规划地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调查,从总体上把握整个风景园林的审美情绪设计基调,在序幕——发展——递进——高潮——尾声等各个阶段,结合景观资源实际情况确定兴奋点设计的数量和频率,尽量使游人在各个阶段和层次上都能保持一种较强的审美渴望,并且在各个过渡空间能给游人以足够的提示,从而引导游人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进入下一个景观序列。事实上,这种过渡提示很重要,它可以把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让游人按照景观序列的发展,完整地欣赏风景。可以说,兴奋点设计是使游人产生审美欲望的动力,过渡空间的风景提示则是正确引导这种审美动力的“指路牌”,两者缺一不可。没有审美的欲望,游人当然不会继续游览;只有审美欲望,却不知如何完整地欣赏,就好象面对一部精彩的影片,只杂乱无章地看了几个片断,当然不能满足审美需要。目前,对于象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这样较大型的风景园林,其游客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去游览,就象去看一部新影片,需要从头至尾仔细观看才能知道是否精彩。在这种情况下,风景提示就来得更为重要,因为这不同于对风景园林情况已较熟悉的游人,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景点去欣赏,而不会影响他们从整体上去把握这些景观资源在整个风景园林序列中的地位和价值。

近年来,在风景园林设计及建设中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份追求景观的新、奇,许多地方曾一哄而上各种微缩景观、西游记宫、蜡像馆等。事实证明,这些为获得暂时经济效益而不顾实际,粗制滥造的兴奋点设计是不能长久的,结果不能使游人产生积极的美感,反而为社会带来了许多不良的负面效应。另一种倾向是过分追求所谓开放式的“时代要求”,不惜破坏原有的风景资源,对极富开发价值的兴奋点设计视而不见,一味地营造大草坪和低矮植物配置。诚然,向西方学习设计富有时代气息的园林环境是对我国风景园林的有益补充和积极发展,但不能僵化成为一种千篇一律的模式。笔者见到有些地方为了营造这种“大环境”,不惜破坏历史遗迹,或者把本来别具特色的龙墙、亭台拆掉,这种重复建设的效果未必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丧失了个性就等于生命的终结。东方园林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依靠的是东方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不是某一种或两种具体的模式。

5、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过一般的形式美法则色彩配比、地形及植物处理等手法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园林环境对风景园林设计人员来说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这些传统的设计手法营造的风景园林其风景信息非常明确,容易被游人认可。但这种设计仅仅能满足公众美感的前两个层次,所获得的审美享受是有限的。而对于兴奋点设计,尤其是暗点设计,目前之所以缺乏认识,一是由于这种设计比较难于被公众认知;二是由于设计人员本身不明确它在风景园林设计以及公众美感层次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作为一种适应当前公众审美水平、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风景园林景观资源价值开发度(K)的设计理论,兴奋点设计应从过去模糊的、纷杂的设计理论及技法中提炼出来,成为一种明确的设计思路和手段。它有助于公众对风景园林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随着公众审美潜意识水平的逐步提高,又会对兴奋点设计从更高层次上加以理解和把握,获得更大的审美享受,这两者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这有利于形成“公众的园林为公众服务”的现代园林良性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