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教学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2-05-11 10:38:54

环境设计教学创新与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愈来愈高,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得到普遍的重视。文章从环境设计教学调研入手,阐述了设计的前期调研的重要性,及对项目方案构思与设计创意的驱动作用;辅以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案例,探讨了课程中实践项目在设计调研环节中的方法运用与创新,证明了设计的前期调研方法创新对学生在项目设计中的信息采集、整理与分析能力,以及设计创意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调研驱动;教学方法;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创新与实践

在我国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中,采用“教科书式理论-虚拟设计任务书-图像制作”的传统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开拓,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当下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整合相关理论知识解决设计问题、强调设计原创与实际应用,已成为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这种教学更加侧重课程项目设计的前期分析、考察调研和设计策略,强调关联思维,推进情景导向和跨领域知识的整合,能改进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设计调研的价值及环境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设计是要解决“人-建筑-环境”之间存在的各种不协调问题,使其和谐统一,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空间。这就要把创造性思维落实到具体的场地中去,需要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优秀的环境设计,不光依赖设计师的专业素养和创造力,还需要对场地的物质空间特性及使用者的行为和认知进行踏实的测量、分析和解读。设计的实地调研工作建构了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重要桥梁。尽管,设计调研的重要性已经在理论层面得到了认可,且在部分设计课程中有所介入,但有关调研方法以及如何将调研成果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并不多。首先,部分任课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设计教学理念和方法上,仍然停留在将环境设计主要地解决物质空间的视觉化设计层面上,缺乏环境设计相关性知识的交叉,如社会、经济、心理、行为、管理等。其次,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调研被认为是一种主观的、经验的、隐性的知识,被比喻为“黑箱”,即无法用言语明确表达出来,难以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在设计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去判断场地问题、挖掘场地潜力,导致所设计的作品缺乏具有说服力的设计依据。再次,将设计调研完整地融入课程教学,需要对课程整体的教学设计做出详细而缜密的重构,精心设计和组织各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课内、外教学管理和资源,因而从操作层面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使得调研环节无法充分实施。环境设计专业从课程教学理念、设计、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亟待改革创新,尤其是完善课程中的设计调研环节并加强落实,提升学生对空间设计整体性的把握能力,训练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项目中相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反映在设计成果中。

2环境设计实地调研的类型与方法

环境设计的实地调研类型根据对象可以分为“使用者调查”和“实体环境调查”两部分。2.1使用者调查。通过调查使用者的行为活动,主要是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1],以及静态活动和动态活动的使用情况,能够判断物质环境对各类行为发生所产生的影响。这一类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活动注记法和运动轨迹法。其中,“活动注记法”指调查者如拍照一样扫描整个区域中的行为并运用符号记录下来。“运动轨迹法”指在平面图上记录个体的运动轨迹,具体方法是调查者持有一张平面图纸,在选定的地点跟踪行人,记录其步行轨迹。2.2实体环境调查。实体环境主要可分为具有固定特征和半固定特征两类。固定特征主要指环境空间中不能移动的墙面、地面、顶面、柱子等;半固定特征主要指家具、装修、陈设、绿植等,可以根据场景需要加以改变。从宏观上讲,对实体环境的调研要关注周边环境和交通、空间尺度、布局、方位、流线等情况。尤其周边环境与交通,由于其并非处于设计项目的范围之内因而容易被忽视,其对于设计项目的定位、流线和视线设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如百度地图来获取详细信息。其它特征可以使用测量工具,配合在场地中的观察和记录获取。从中观层面上讲,主要关注的对象有:空间界面的形状、色彩、材质、室内照明的形式等。在微观上,调研主要关注家具的数量和形态、绿植的种类和布置的位置、室内外的陈设等等。以上两类实体环境可通过实地观察、拍照、测绘等方法进行调研。

3设计调研的信息解读与设计构思作用

“问题-判断-解决”是环境设计的程序,设计中的调研是探索性和诊断性的,其目标指向对既有环境的重新设计或改造。在设计之前明确问题、设定目标是最基本的法则,问题和目标是设计的起点,也是调查的结果[2]。如果课程只注重调查技巧的教授,不能培养学生运用信息进行抽象思考的能力,调研工作就无法对设计产生实质性的佐助,自然无法产生课程效果。因此,在前期掌握了设计调研信息之后,大量信息的分析与解读,将是设计调研成果转化为设计构思依据的重要途径。3.1行为信息:发现空间使用问题调研收集到的行为信息和资料,其解读的关键点在于寻找现有环境中使用模式的问题。常见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过度使用、使用率低下、误用与异用、使用困难等。这些问题类型也是调研时需要被重点关注的。某一空间使用者数量适度则能产生舒适、怡人的气氛,但如果使用过度或使用率低下,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空间的误用、异用和使用困难都是人们使用空间的方式和设计师的意图或管理部门意愿不一致的情况[3]。使用者对某些空间或设施的不正当使用或使用不便,原因在于设计者错误地判断了使用者的行为倾向。学生在调研时发现并指出问题,能够避免自己在设计实践中出现同类错误,也能够更有意识地关注空间中的使用者———设计的本体。3.2认知信息:寻找设计需求重点认知信息一般都是通过言说类调查方法进行收集,调查的目的是发掘空间设计的机遇,把握设计的策略方向。在调研阶段大量收集使用者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如对环境有什么不满意之处、最希望改善什么、有什么建议等,再把这些信息汇总、统计,根据问题反映的次数排列出需求的重要性等级,可以客观地提出设计解决的优先顺序。当然,根据统计学要求,调研时收集的样本要有相关性、准确性,要满足抽样调查所需的样本数量和代表性。3.3实体环境信息:判断差距对于调研得到的实体环境信息,重点在于环境诊断,判断现状与理想环境之间的差距。对于实体环境的评价标准可以是空间本身的特性,也可以是对空间的感知。从空间本身的特性方面来看,主要有比例、尺度、材质、色彩、光照、流线、视线等;从空间的感知方面来看,主要有舒适、愉悦、安全、活力、可识别等。因此,通过对以上两类实体环境的调研,可以直接寻找出现状空间环境与同类型高品质空间所应具有特性之间的差距。学生通过调研对比两者的差距,对环境设计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就进一步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3.4从设计调研到设计构思的转化要营造一个高品质的空间,不光有赖于实体环境,还要考虑活动、意义这两个更为重要的因素。随着调查、整理、统计与需求点的提炼,原先模糊的设计目标逐渐清晰起来,针对某个空间的预期形象也逐步丰满起来。当学生将调查的成果充分展示出来时,对于项目前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极大的提升。丰富且具有清楚逻辑结构的信息能让学生从整体角度解读空间的形式和内涵,理解设计的本质需求,也能从调研结果的数据中整理出众多空间问题的重要梯度,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建立在信息处理上的设计前期工作,是一种无形的设计过程:它以信息为基本材料,以价值和功能为纲,策划出对有形设计具有充分指导作用的文本[2]。这个策划文本也就是课程前期的调研环节与后期的设计环节能够转化的重要依据,最终将落实为设计的特色、运作模式、空间要求、活动组织等要素,为设计构思提供重要的源泉。

4教学改革实践:以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为例

公共空间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多年教学发现,学生对环境中的实体空间设计比较有把握,但是对空间的整体管理、运营和使用者的行为、心理等方面考虑较少,对设计中的材料、结构、灯光等要素的应用能力不强,尤其对于设计如何形成的过程难以言说。针对以上这些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将设计调研充分地纳入课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通过调研过程的浸润和调研结果的理性分析,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设计课程教学的弊端,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系统的、务实的、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文化、社会、经济、技术等问题的综合能力。该课程在本科三年级阶段开设,共64课时。课程的考核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调研报告、策划书和设计成果展示。课程前期的调研环节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助其培养相关的思维能力,掌握一定的调研和分析技巧,以充分的调研成果支持设计策划,最终转换为设计成果。4.1设计调研内容课程以项目化教学为背景,以行业学院为依托,贯彻产教融合的理念。首先,课程组在开课前与校外合作企业对接,确定适合纳入课程教学的设计项目。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公共空间设计问题的解决办法,倾向于较为典型的设计项目,如餐饮空间、娱乐空间、商业空间、办公空间等。其次,将设计调研作为课程前期的导入部分,要求学生在了解项目设计任务的基础上,分别从使用者、管理者和投资者的角度充分调研空间的现状与问题,挖掘项目的潜力,提出项目的设计策划报告。在教学中紧紧围绕项目要求,让学生到实地切身体验,并调研使用者日常行为特征、使用需求,以及实体环境的现状。课程中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调研方法,如:观察、访谈、问卷、拍照、视频、测量、草图绘制等。以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的教学实践为例,设计课题结合浙江万里学院三号教学楼改造项目,让学生参与设计。每班分6至7个调研小组,每个小组4至5人。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制定调研计划并合理分配调研任务,学生应从个人的使用感受、观察他人和其他调研中发现问题,具体调研内容为教学楼的功能布局、公共设施分布、交通组织、使用需求、使用者行为特征、管理缺陷、校园文化等方面。然后根据调研结果的分析,对教学楼整体的空间、功能、管理、文化等进行策划和设计。4.2设计调研的教学安排尽管课程需要在短短8周内完成从调研到设计成果的所有内容,但是调研过程十分重要,因此,课程安排前4周的教学重点是设计调研与设计策划,第5周至第8周进入设计创作和成果制作。前4周的教学安排又可分为三个阶段:调研准备工作阶段、实地考察阶段、整理分析阶段。4.2.1调研准备工作阶段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按自己的思路去构思调查计划,明确目的,组织分工。调研前需了解项目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使用百度、谷歌、高德等地图软件,事先了解场景(采光、通风、尺度等)、交通(道路、停车等)、周边环境(绿地、广场、建筑等)和文化(宗教、历史、民俗等)。准备考察材料和设备,如适合比例的平面图纸、调查问卷、相机、录音设备、测距仪、卷尺、记录本、书写工具等,还需建立考察纪律与考核制度。4.2.2实地考察阶段准备充分后便进入实地考察。首先可以安排合作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参观和讲解,在对基地有一定熟悉的情况下,分小组开展广泛的调研。通过问卷、访谈、观察,在现场收集使用者或潜在使用者的需求和行为信息,测量、考察、绘制场地的实物资料。除了客观地反映场地的现状和需求以外,学生还需要以专业者的视角主观判断、分析场地存在的问题,并记录下来。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自主地思考空间的问题,能够有实质的依据去判断项目的设计导向,为进一步设计分析和策划收集素材。4.2.3整理分析阶段各小组将实地考察所得的数据、图像、问卷等,经过分类、汇编和运用恰当的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文案的形式进行呈现并在课内进行研讨和交流。课程还要求小组对分析结果进行深入思考,挖掘各类信息的相关性,找出场地的问题和潜力,并提出项目设计的主题、模式、对象、空间规划等策略方案,最后汇总成设计调研及项目策划报告,并让学生理解设计策划是怎样衔接前期调研与后续设计的。

5结语

设计活动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满足服务对象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了解需求的渠道主要通过前期设计调研获得[4]。笔者通过环境设计课程纳入设计调查与分析环节进行教学实践,打通“调查———策划———设计”之间的转换,探索信息的收集、整理再到应用的空间设计能力建构,更加契合学生对空间设计相关问题的理解与运用的认知规律。虽然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继续改善的空间,但学生的积极反馈和教学效果证明其具有较佳的可行性,拓展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判断能力,不再以形式美观、个性风格等较为主观的价值判断来进行空间设计,而是能够更多地关注空间中的人,以及与人相关的软硬件的问题。从两届教学实践的反馈和后续课程的衔接上来看,取得了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李健.设计前期工作教学方法探索[J].装饰,2014(09):103-106.

[3]戴晓玲.城市设计领域的实地调研方法———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王昕宇.论设计调研分析与设计调研报告[G].//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3.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4:381-384.

作者:宋海娜 周 斌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