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现状及发展

时间:2022-05-10 11:24:29

环境设计现状及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对于所生活和生存的空间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设计为人们营造了一个舒适、温馨的生活、工作、休闲和娱乐环境,逐渐受到了重视。文章简单分析了我国环境设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促进我国环境设计发展的策略建议,以期环境设计能够为人们营造出更加美好的空间环境,获得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设计;现状;问题;策略

一、环境设计概述

环境设计作为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产生和建立是在对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其理论体系还相对不太完整,需要以后逐步完善和健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也逐渐产生,甚至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环境意识出现了觉醒,环境设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环境设计从广义上说,它具有非常宽广的内涵,当代所有的艺术和设计几乎被其完全覆盖,其系统体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从狭义上说,环境设计是以建筑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为主要设计对象的空间设计,其中建筑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家具以及家具的摆设、灯光的照明设置和方位处理等多方面的室内空间设计。而外部空间设计主要是指室外空间设计,公园、广场、水体、小品等为主体的空间形态都是其设计的范畴,建筑的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和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是现代环境设计中发展迅速、也是最为重要表现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在我国,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是环境设计中两个主要的种类,如果再进行具体的分类又可以划分为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城市雕塑设计、建筑小品设计等多个方面,总之,环境设计是一个范畴广而复杂的综合体系,对城市良好空间环境的营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环境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环境设计发展开始逐步起步,到21世纪的今天我国环境设计的发展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我国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规模也逐渐扩大,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设计也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施工队伍也开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社会对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开始逐步增大,环境设计也一度成为社会和教育中的急需学科,为培养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许多高校也纷纷进行环境设计的专业设置,而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下的环境设计方面的社会人才需求,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思考。我国的环境设计不仅仅是建筑领域的环境设计,还和国外的环境设计有着一定的区别,我国的环境设计不但是对城市规划、园林、室内设计等艺术的整合设计,而且在设计之中还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蕴涵着生活的意义,所以,我国的环境设计是一门具有丰富内涵、范围宽广的学科体系。虽然说在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研究和发展,经过了很多的实践,但直到现在它的学科理论建设还不健全,还需要继续进一步完善。(一)城市监管机制制约了环境设计的品质。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城建、规划部门对城市建筑的设计具有监管的责任和义务,城市园林部门对城市的绿化工作具有管理的职责,市政部门对于道路交通具有监督和管理的职责,环卫部门对城市环境场所的好坏具有日常维护的职责等等,可以说不同的城市管理部门具有不同的管理职责,其目的都是为了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美好的城市空间环境。然而,我们也应该能注意到,这种城市空间环境的纵向管理,不管是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方面,还是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日常管理中,都相对缺乏一定的协调性。协调性的缺乏一定程度上使城市空间环境的艺术品质受到了影响,造成了城市环境艺术品质相对不高,整体性和系统性相对缺乏,无法较好体现出城市空间环境所具有的艺术品味,也无法较好反映出其所应该达到和具有的水准。(二)环境设计的公众参与度欠缺。现阶段,在我国诸多的环境设计中,不管是建筑设计,还是雕塑设计,甚至是公众使用率较高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等等,公众参与度都比较欠缺,甚至是零参与。一方面,主要是在进行环境设计时没有对公众的意见和想法进行合理的征求或参考,以致于公众对环境设计的参与度比较低,还处在相对欠缺的状态。大部分环境设计都是由单位或者是个人来完成的,环境设计甚至变成了阶级意志与个人宣泄个性的产物和场所,忽略了环境设计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以致于在实际项目完成后公众满意度不高。另一方面,公众对于环境设计还没有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和理解,不能清晰认识到环境设计对于城市空间环境所发挥的作用和促进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的重要意义,对环境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存在着不足,甚至有些人对环境设计的理解还停留在以前的简单的植一些树、种一些草、养一些花的层面,对新时代、新时期的环境设计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就自然不愿意参与到环境设计中去,导致公众参与度相对欠缺。(三)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相对缺乏。在近几年的现代城市建筑上我们可以发现玻璃幕墙的应用越来越多,“帽子工程”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城市公园、广场绿化过程中简单的大草坪设计方法的应用也是处处皆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城市的环境设计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的缺乏,环境设计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陈旧性,不能和时代相结合,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以致于不符合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有些城市在环境设计时不能根据自身的地域特色进行良好的环境设计,甚至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环境设计发展的滞后性,不利于环境设计的健康、快速发展。(四)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缺乏。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在现阶段还比较缺乏。环境设计不但涵盖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多个学科,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在环境设计中也有涉及,甚至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等看似和环境设计不相关联的学科在环境设计中也有涉及,所以可以说环境设计是一个复杂而范围宽广的学科。而在当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环境设计专业大多是由原来的室内设计专业直接改变专业名称而来的,在专业的内容设置以及基础课程的设置中也没有过多的改变,甚至有的高校还是采用原来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这就一定程度上为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埋下了隐患。另外,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也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众所周知,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而现阶段高校优秀师资队伍的缺乏为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挑战。

三、促进我国环境设计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加强城市管理部门对环境设计的协调和统一。营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必须要使环境设计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就现阶段的环境设计而言,要进一步增强政府对于环境设计的重视程度,逐步健全城市监管机制,加强对于环境设计的协调和统一。这就要求不但要有一个环境治理的长远计划,而且还要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长远规划,并制定相关联的具体的管理措施。同时要建立环境设计相关的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并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统一的设计和管理,使不同地域的空间环境具有不同的景观构成,以满足社会和时展下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同时也是适应现代环境设计本身所具有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必然要求。不但有利于促进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城市魅力,进而为提升城市形象奠定了基础。(二)提高公众参与度。针对现阶段我国环境设计公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寻求有效解决措施,提高环境设计公众的参与度。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加强对于环境设计的宣传,并逐渐适当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宣传环境设计对于城市空间环境具有的作用以及在促进公众城市生活品质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让公众对环境设计对营造美好城市空间环境和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楚而明确的认知,进而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介让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设计中,可以让公众通过网络对于实际项目的环境设计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留言或者发表评论,或者是对一些环境设计方案进行满意度投票,让公众积极而广泛地参与进来,让环境设计不再是阶级意志的产物,不再是个人个性宣泄的场所,在营造美好城市空间环境的同时提高公众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公众生活的幸福感。(三)加大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的融入。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我们一定要将积极转变环境设计理念,以不断适应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在环境设计时也要和城市的地域特色相结合,积极营造具有城市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尴尬现象。同时也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和国内的环境设计相关先进经验,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创新,也要在科技高速发展下加大对现代科技的运用,走一条具有自己城市特色的环境设计发展道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提升城市魅力,进而提升城市形象。(四)加强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我国环境设计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所以,在我国环境设计发展中要加强对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合格、优秀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根据环境设计所涉及的学科和知识,进行相应的基础课程和课程内容设置,还要根据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使培养出的专业人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优厚条件吸引优秀的、具有实践经验、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进入高校任教,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双.浅谈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7,(16):76-76.

[2]梁亚旭.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J].文艺生活,2014,(04):158-159.

[3]刘晓娜.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作者:苏明明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