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的服装设计研究3篇

时间:2022-04-03 11:09:48

现代艺术的服装设计研究3篇

第一篇

一、现代艺术影响至今探因

19世纪后期,西方艺术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科学、思想等领域中的新成果、新思维的不断涌现,催生了许多新美学风格的出现。到了20世纪之后包括文学和语言学、绘画以及各类美术、表演艺术以及音乐、影视作品等所有文学艺术领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且影响久远。现代艺术最早的代表性艺术家应该是早期印象派绘画领域的一些杰出人物,如马奈、莫奈、雷诺阿等。他们的突破点在于逆向于古典传统素描的明暗技法,重视色彩分析,如莫奈和雷诺阿着重表现在阳光下绘画的各种绚丽的颜色质感,毕沙罗创新的点彩思路画法等。但真正开创现代美术潮流的是有着“现代绘画之父”称号的著名法国画家塞尚。塞尚大半生都是独自生活和作画,始终不渝致力于用颜色质感和色彩语言来阐述描绘对象的最基本的外在造型,简单地讲就是强调色彩关系中的造型概念。此后的印象派代表高更、梵高等人的画风大变,以主观、粗犷的色彩造型,替代了色彩感清晰的当时的主流绘画。在后来的主流艺术史论类型的书籍作品中往往将塞尚之后的印象派称之为“后印象派”。在此之后,德国的表现主义绘画风格逐渐在历史舞台崭露头角。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致力于艺术家本身的直观艺术表现,并且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意念对作品的影响,如通过作品描绘直觉和梦境感应等。他们的作品的笔触多比较奔放,辅以感染力极强的色彩语言,加上不拘一格的外部造型,这个风格中的代表性艺术家便是马蒂斯。另外还有以毕加索为主要成员的西班牙立体派风格,以改变结构而独领风骚,也就是利用艺术家的思维扩展出的概念来替换现实的客观实在的外形概念,作品的视觉感受比较独特,需要有主观的分析才能理解作品所阐述的意义。而在当时的俄国以康定斯基为领军人物的抽象主义风格,则致力于描绘“艺术的抽象”、“主观艺术精神”的绘画理念,以不拘一格的色彩构成、线条构成来展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这时,众多绘画流派都以最时髦的口号、主张和表现手法,纷纷亮相,皆以表现新的思路著称,如达达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风格等多种思路流派都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名称各有不同,但都主张艺术思路要具有开放性并适应未来的需求,主张艺术的直观印象,主张自我表现。这些画派聚散不定,由于各人的行为动机和个性差异,或分道扬镳,或另立门户,或貌合神离,因而很不稳固。以致到了后期,有些人根本上否定艺术本身,强调精神表现,乃至丧失了美的表现和表现美的艺术本性。现代艺术发展至今,之所以还是具有较大影响,原因就在于其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内容,其所表达的内在含义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认可和关注。因为现代艺术是“将被禁锢的人们的思想和被封闭的人们的视野一一打开,让人们认识到艺术的多样化、多重性和多境界。”[1]所以,时至今日,现代艺术还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就服装而言,它对服装的设计风格,表现为一种艺术的纽带之缘。

二、设计风格结缘

风格一词,现代社会出现频率较高,诸如说话、办事、穿衣等,都可以概括出“某某风格”,它是一种个人特点的显示。艺术领域的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2]就目前设计界而论,服装的设计风格,是指在整个作品中所透露出的倾向性的设计个性和艺术特色,它可以是设计师个人的,也可是企业的,或两者兼而有之。

(一)波普风格的设计

“POP”是Popular的英文缩写,意为“通俗性的、流行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英国。“波普艺术”,指的是“大众化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的”、“戏谑的”、“商品化的”、“用毕即剖的”、“短暂的”形态与精神的艺术风格,通过塑造夸张的产品造型和比现实更典型的形象,缓解了现代主义的紧张感和严肃感,为休闲享乐打开了便利之门,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设计风格的代名词。在家居、服装复古风劲吹之当今,它又充当了时尚的化身。服装设计中采用光亮材料、色彩鲜艳的人造皮革、涂层织物和塑料制品的大量出现,造型设计突破陈规旧俗,色彩大胆而强烈,为年轻一族、职业女性所喜爱,成了新时代的风尚。波普艺术旨在打破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努力消除艺术中的高雅、低俗之分,开辟了大众化、通俗化、商业化的艺术走向,使各种商业内容、生活用品、日常琐事都可以作为表现的对象,所以,“它与世俗生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常常具有时尚色彩和商业色彩”,[3]这就为包括服装在内的产品开拓了新的空间,以适合大众消费的标新立异、变换口味,而具有积极意义。

(二)立体主义风格的设计

源于1907年至1914年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流派,对服装的影响是巨大而持久的。由法国人保罗•布瓦列特向“新样式艺术”繁琐累赘的“S”服装发起的革命性挑战,使服装史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世界许多著名设计师都不约而同地在立体主义绘画中寻求灵感。早在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女设计师艾丽莎•什帕列里就指出,服装设计应该有如同建筑、雕塑般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日本著名设计师小莜顺子更是被称作“最能传达毕加索作品概念的艺术工作者”。她最擅长几何图案与色彩分割的表现手法,以反映对未来世界的向往。服装大师伊夫•圣•洛朗在1988年巴黎春夏时装会上,就别出心裁地引用了立体主义画家乔治•布拉克画作中的“白鸟”,一大一小、俯仰来去的形式,大有离开人体而独立之势。

(三)未来主义风格的设计

主要形成和发展于地中海北岸的意大利的“未来主义”绘画风格,强调未来的艺术形式的描绘应带有“现代感觉”,应该能够描绘出现代文明强烈的思维波动、震撼的音乐质感和多维度空间概念。而服装的主要表现形式则是借助外形、颜色感染力和所运用的材质加以表达。新潮的设计师让•保罗•戈尔捷的宇宙太空系列,外部造型具有独特性,构成形式具有感染力,借助不同类型的材料表现身体的每个部位。安德烈库雷热所创造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的未来主义风格的服装作品,其外在造型清晰明确、线条感强烈、平面色彩图案和单色部分对比的形象,表现出给大众难以捉摸的“未来”概念。从本质上讲这种风格的服装设计思路,在某些角度上描绘的是“极少主义”,这种观念主张用单纯的色彩构成理念、简洁的结构展现出设计师的艺术表现思想,是以后岁月设计师们一直所奉行的经典。2007年秋冬,未来主义驰骋愈甚,服装界借以颠覆传统的面料应对着明日未来之畅想。

(四)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设计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自产生起就不断影响服装设计的艺术流派。它因法国作家布列东在巴黎先后发表的两次“超现实主义宣言”而知名于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其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潜意识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宣称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彼岸”世界,即无意识和潜意识的非理性世界,并认为这后一世界比前一世界更为真实。他们信奉的格言是,事物的真正面目常常与人们得到的第一印象截然不同,主张“下意识”、“梦幻”、“幻觉”、“本能”是创作的源泉。这一思潮波及范围相当广,影响到服装领域,带出了一种史无前例,强调创意性的设计理念。于是,惊世骇俗的图案、炫目的色彩、高跟鞋式的帽子等超常规的作品,塑料、玻璃、金属制品饰物等,都堂而皇之走进了服装设计领域,以明确回应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的格言:事物的真正面目常常与人们得到的第一印象截然不同。其中,公认为“最具艺术家特质”的是日本的三宅一生,以远东艺术风格和西方主流思路相互结合的一种设计风格,在其1982年诞生的服装作品,整体使用了较为细腻的黑漆布组成,采用竹子材料的胸甲,喷涂上黑漆,造型上强调大斗笠帽和折扇,这完善的日本新女性形象,皆为“超现实主义”手法塑造而成。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还举办了超现实主义的服装展览,获得极大成功,惊动了上达世界一流的服装设计大师,下至服装潮流的追逐者。一时间,巴黎、伦敦、米兰、纽约等服装重镇的一流设计师都加入了这一行列。日本的君岛一郎、法国卡斯特巴杰克等,都有作品问世。这种以大胆革新、奇思妙想,于荒诞中见童趣的创作精神,推动了服装设计,使平时看来不可能的怪念头变为现实的作品。当然,议论也在所难免,还引发了服装中的色情主义。拉格菲尔德、洛朗等大师装饰袖口所用的唇形珠宝,就是显例。最早把超现实主义成功地引进服装设计领域的是埃尔莎•夏帕瑞莉,她在非理性的服装世界里,突发奇想,把一只高跟鞋倒扣在头上成了一顶时髦的帽子。超现实主义于服装设计来说,最大的功绩,就是发挥巨大的想象力,把本来毫不相干的材料组合成新的作品,激发创造灵感,从而开启新思路,即拓宽服装设计视野的一种新思维方式。

三、现代艺术理念对服装设计艺术的影响

服装设计艺术是一项在实践行动中逐渐摸索收获,在收获中提升造型能力,是一种把理性思路和形象合成为一体的造型制作的一次经历,在这种思维创意迸发的过程之中包含了丰富的艺术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挖掘思维的闪光点的技巧就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倘若欠缺这种能力,则会导致设计作品缺少创新的独特之处。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难看出,艺术家脑海中迸发出的创新思维和思路中的闪光点对于艺术创作异常重要。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感,灵感的出现从一种角度上体现了设计工作者的实力和底蕴。这也就是说创新意识的出现和运用并不能够仅仅依赖于昙花一现的灵光一闪,而是应该通过对大量的艺术素材的吸收和反复的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并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并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各种多元化信息和不同种类的文化思路的不停接触,才能保证成熟的运用。而具体到服装设计领域,需要注重的内容应该以服装设计元素的四大主题内容为主,这四个核心元素分别为:款式款型、面料材质、色彩质感以及工艺技术。在这之中服装的造型结构以及具体的细微设计是由服装的款式款型来表现的,视觉主题效果则是由色彩运用来协调,而良好的服装整体效果则依赖于面料的选择,除了以上三部分之外服装的具体制作则要靠工艺技术来完成。四者之间有着紧密的相互联系。那么这也就代表着,服装设计并非单纯的一种设计行为,而是一种结合艺术装饰理念和实际作用效果的复杂的综合性设计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要包含丰富的经济色彩,政治色彩和文化色彩等多种意义。为体现这些特征因素,引导和开拓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师不只是要以各个方面的原材料,例如造型、颜色、工艺等这些为挖掘渠道,更要有宽阔的设计眼界,从各个方面着手去探索和追求最新时代的时尚文化,这不仅可以激发设计师的灵感,更可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创造出更新潮的服饰文化。现阶段在大陆范围内的主流服装设计理念之中,多数对服装设计艺术中的创新思维尚存在一些欠缺和迷茫。其中一部分服装设计工作者单一地依赖于一些欧美或港台的相关刊物来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思路基础,如此发展下去将会使设计作品显得太过死板或有固定套路,限制了宏观上的创意思路的发展。产生的作品不但缺少了新颖的创意,有的甚至脱离了传统的设计思路本意而显得十分古怪,导致了设计作品十分脆弱经不起推敲;还有一种情况,一些设计工作者十分强调主观意念的东西,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过分地偏向自己的喜好和理念,使得作品变得难以被大众接受,投入到社会环境中显得十分空虚,社会大众也都望而却步。所以说,生活实践才是作品创意的源头,一件成功的作品创意的诞生无法脱离社会实践。这就要求设计师的内心应该是细腻的并拥有极强的捕捉能力,对外界环境的多元化因素进行敏锐捕捉并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意识进行修改和提炼,催生新颖的创意思维。总之,设计来源于生活,却用了一种独到的形式来表达生活,最后更要服务于生活。

本文作者:朱乐天工作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1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国除了高职院校外,本科层面的高校没有和企业合作办学的传统。一方面企业没有对普通高校进行资金投入和联合办学的历史;另一方面高校也不会为了某一个或者是一些特定的企业来培养专门的人才[2]。这种偏差和平静的状态已成为制约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瓶颈。2010年国家教委和教育部对普通本科层次以上的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卓越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采取以服装工程教育为主导并渗透艺术教育特色,主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服装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根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迫切地需要接近生产实际,以实现专业和产业对接,课程和岗位对接,基地与车间对接,科研与生产对接,实习与就业对接,老师与师傅对接;将企业的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切实为企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实现校企的利益共享、互动双赢[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建立了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初步构建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3+1”学制的实践教学体系,用以指导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与职场能力,使学生与企业平滑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推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向纵深发展,形成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人才的原则、思路、标准,为实现服装行业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校企合作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解决了本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所涉及的系列问题,在同类院校中将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2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构建

2.1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3+1”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内累计学习1年,企业累计学习1年,即学生在校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3学年,要求学生用三年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及专业理论课程,完成所有理论技术课程,经考核合格之后进入第二阶段学习;第二阶段为第4学年,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培养,掌握实际工作技能与方法,结合生产、工程、科研实践进行产学研科研实践,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把学校理论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和学校双赢的效果[4]。“3+1”培养模式在我校2011级正式开始运行实践。

2.2构建“两体系三并递进”教学模式

针对“3+1”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按照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三个层次,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针对三个培养层次规定不同内容和针对性培养方法,循序渐进,组织教学,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螺旋递进,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并举、并重、并行,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构成“两体系三并递进”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反复应用,不断深化与提高,达到增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3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与具体措施

3.1课程企业化设置

对各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精选,通过增设、改进、整合等方法调整实验项目,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跟踪科学技术新发展。同时精简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造条件开出一定数量的应用性含量高的实验实训项目,突出工程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以应用性为导向的原则下,将专业教学融入企业,加大动手能力科目的数量,强调应用性课程的质量,并依据目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时刻保证专业课程紧随市场需求,随需应变。

3.2实施“双体实训”模式

在“3+1”培养模式框架内借鉴IT人才培训理念,建立“双体实训”体系。通过“技术实训+关键素质训练”两大体系促进服装行业人才培养。双体实训一是指以服装专业技术实训为主线的核心教学体系,根据项目实战需要来组织,通过实训让学生学习服装行业新技术并进行实战演练,让学生真正掌握项目实战和技术要点。二是指关键能力培养的辅助教学体系,通过商业伦理、系统思考、有效沟通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达到精技术、有经验、明职场[5]。

3.3实行双导师制

双导师共同指导使学生的技术技能、操作能力和职场能力得到增强。在学生实训过程中面临着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任务,企业可让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论文导师,与校内导师一起指导学生写论文。他们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开题报告和学术论文初审,定期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督促其完成论文工作计划,并对论文的关键环节进行指导,协助校内导师把好论文质量关。即采取由学校、企业双方交叉审查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并组成联合答辩小组,共同考评成绩。

3.4校企衔接工作

根据专业领域、企业实践教学环境、企业的教师资源和以往校企合作情况,择优选择合作企业,做好与校内学习阶段的衔接,并要求企业有实施保障措施。包括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提供教学、实践、科研场所和设备,以及可能的参与实践机会;安排好学生在企业学习生活,并提供充足的安全和劳动保护等。重视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3+1”人才培养方案中部分实践能力需要在企业的一年学习阶段来获得,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核心专业课教学、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以及参与项目设计与研发等。因此需要高度重视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根据“互惠互利、长期稳定、技术先进、综合实用”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对接与合作,建设条件优良的校外实习基地群。校外实习基地向学院提供优良实习条件,学院利用基地帮助企业员工进行知识更新,开展科技服务,实现互惠双赢。

4特色与创新

(1)在“3+1”实践教学体系中内涵如何体现“五融合”模式。即融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一体,融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为一体,融教学和项目为一体,融教、学、做为一体,融学校和企业为一体。(2)实践教学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强调以实训、综合训练为主的职业技能训练、工程技术实践和高新技术应用。各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应用型卓越人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各环节间具备相应的衔接性和连贯性。(3)强调人才与市场直接接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联系紧密,以反映当今现代技术的应用和快速更新为主。针对企业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共同制定相关指标、评价体系和标准。(4)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人才”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其专业技能的内涵是智力技能与动手技能相结合。因此实践教学注重反映现代技术成果的实验技术和新的实验方法的应用,并强调实践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和主体性。(5)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专业课的岗位服务意识,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性与服务性。把项目操作贯穿于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始终,充分体现服装产品开发、生产全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特征;利用课程实践进行专业生产基本操作培训,引入企业操作标准及企业文化,使学生在企业实习之后从专业技术到职业能力两方面,通过一年的企业教学实践初步达到企业要求。

5改革效果

(1)形成了适应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3+1”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为“3+1”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及专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提高了师资队伍职业素质和整体实践教学能力与水平。(2)强化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协作、创新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模块实验、工程训练、项目驱动、校企产学合作等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企业环境适应能力。(3)在“3+1”模式中通过实行双体实训的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技术应用和解决设计与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缩短了毕业生的岗前适应期,同时培养出了会两条腿走路的服装行业人才,充分实现服装教学与行业需求的平滑接轨。(4)架起了学校、学生、企业之间的桥梁。学生在校参加企业实战,了解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为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让学生早期进入企业的“就业实训”模式,搭建了学生与企业沟通的良好平台,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就业双向选择,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学生、学校、企业、社会的共赢。(5)形成了系统成熟、科学规范的适应于卓越人才培养的“3+1”学制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撰写出了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报告;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3篇;建设起了两门与课题相关的示范型课程,制作出了优秀课件,同时培养出了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6)在10级教学中做好第3学年、第4学年“3”与“1”衔接与过渡;在11级教学中系统探索与实施“3+1”实践教学体系;针对10、11级教学实践反馈情况,对12级的实践教学进行适应性调整与适时创新。争取在13级教学实践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完整、成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受益学生人数预计可达200余人。辽东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3+1”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技术应用和解决设计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缩短了毕业生的岗前适应期,同时培养出了会“两条腿走路”的服装行业人才,充分实现了服装教学与行业需求的平滑接轨。

本文作者:吴小兵陆鑫工作单位:辽东学院

第三篇

一、服装设计的内涵

服装设计是一个总称,可以细分为很多种类,主要是根据工作的性质可分为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服装设计概括来说,就是设计服装的款式,主要的过程是根据设计对象的要求进行构思,并绘制出效果图、平面图,再根据图纸进行制作,达到完成设计的全过程。服装设计有五个原则,即统一原则、加重原则、平衡原则、比例原则、韵律原则。只有自觉地遵守这五个原则,才能够设计出结构合理的服装。而设计的款式与内涵,要看设计师自身对美的感悟与文化素养的积淀,还有个体的灵感与思维创造能力。一个好的服装设计师,就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集各种艺术、各种文化、各种表现形式于一体,进行综合的艺术创造并把这一创造展示在人体上,成为动感的艺术作品。

二、服装设计中文化元素创新与发展

1.传统文化元素的发展

传统文化元素,是服装设计的主要运用内容。在服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会给人以文化的阅读与享受。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主要有中国画的写意元素在服装的色彩与图案上应用,而这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要运用传统文化的元素,展示时代的风采,展示时尚的内涵。比如传统的写意画元素,可以设计成现代手绘的效果,虽然也是传统的写意画的图案,但手绘的效果,一下子就带给人更多的时尚与动感的内涵。比如传统的书法文化元素,可以设计成具有立体感的浮雕效果。现代人的生活,更多的是快节奏的立体交叉,变形的立体感的传统书法设计,正是迎合了人们的生活与心理,带给人更多的时代的气息。

2.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发展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多种文化在每一处撞击并融合。在服装设计中,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仅仅靠传统的文化元素的运用,是无法占领大部分市场的,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融入多种文化元素符号,才能够设计出更有内涵,更有品味,更具时尚气息的服装。比如代表西方文化的牛仔系列,在大手笔的设计师的手下,就更具有了时代气息和多种文化融合的色彩,有的把仅仅是运用了牛仔的舒适与休闲的面料,进行时装化设计,设计出新潮的服装,使时装的时尚美与牛仔的休闲与舒适结合起来,以适应更大的穿着人群,也更新了牛仔的本身概念;也有的设计师把西方的牛仔系列的服装,巧妙地融入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元素,把传统的刺绣运用到牛仔服装上,使服装即有西方的潇洒又有东方的神韵,使牛仔服装更加典雅而又俏丽,是中西合璧的服装设计的重要体现;还有设计师设计出改良旗袍,就是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统一起来,在彰显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表现了现代文化元素的时代性与时尚性;改良西装,是把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融入一体,既有西装的正统与职业,又有东方的含蓄与内敛,更有时代的积极向上的气息。多种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必须具有时代气息,巧妙地融合,灵活地运用,不可生搬硬套,不可牵强附会地把服装弄得成了一个四不像的丑八怪。

3.区域文化的个性元素的运用与发展

每一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也有其个性的服装。在服装设计中运用地域文化与个性元素,会给人带来清新与独特的感觉,适合在设计小清新系列的服装上运用。比如可把某一地区的传统的服装图案或者个性的小饰品,运用到品牌服装中来。当然,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材料来完成。但借鉴的是某一地区的风格,使服装更具特色,更彰显其个性。而这些个性元素的运用不可过度,也不可过分地夸张,同时也要在运用中融入其个性的发展元素,把区域文化的运用与个性元素的发展结合起来,成为展示区域文化发展的动感舞台。

三、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的前景

1.目前文化元素在服装运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的服装设计中文化元素的应用,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是文化元素的概念不清,服装的效果让人云里雾里无法给服装设计理念一个清晰的文化元素符号;其次是文化元素的混乱应用,使服装看起来如同百衲衣,降低了服装文化元素的品位;第三由于过分追求时尚,而把文化元素的融入打上了世俗的烙印,成为服装设计中文化元素运用的硬伤;第四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定位不准确,使服装的分类与年龄段的文化元素的融入不恰如其分,导致服装由于分类不清而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2.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的前景

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个性和突出的主题。中西合璧、古今统一、区域与大局的融合、民族与世界的同步、传统与现代的彰显都将出现在未来的服装设计中,会有更多的多种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融合与综合运用,服装设计将更加系统化、分类化、时尚化、艺术化。服装的分类也将更加细化,不同的场合需要的服装都要突出其实用性与艺术性,比如户外服装要突出的是舒适性、耐磨性、实用性与时尚性;街头服装要突出的最主要是时尚性与艺术性,其次是舒适性;职业装主要展示的是职业性,其次是文化内涵与品位;舞台服装主要展示艺术性,其次才是实用性与其他的文化元素;工作装,首先体现的必须是实用性,其次是耐磨性与艺术性。传统的一种服装多种用途的设计,将会越来越少地被运用,服装舞台将会更加丰富多姿,异彩纷呈。

服装是时代的标识,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服装,当下不仅是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也是文化发展的时代。因此,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实用性、美观性、艺术性,同时也要求其文化性和个性的张扬。而且服装也越来越系统化,分类也越来越清晰,户外、休闲、时尚、职业、街头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服装来渲染。而对服装的质量也要求更高,无论是质地、款式、做工,还是色彩的搭配,细节的设计,饰物的运用都有了高质量的要求。服装的设计要求更加精美而具艺术特色,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能够代表着装人的内涵与品位,更能够代表着装人的外在魅力与内在魅力的统一。因此,服装设计是任重道远,需更艰辛地努力。

本文作者:李琴工作单位:江西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