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区进行城市设计的探讨

时间:2022-10-19 11:48:36

滨水区进行城市设计的探讨

1、场地调研

2014年5月26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彼得贝伦斯建筑学院34位师生莅临重庆大学,中德Joint-studio联合设计就此开启。此次选择的场地为原重庆华隆特钢厂区旧址,其南接著名瓷器口古镇,东临嘉陵江,西边为市政干道,北面为特钢厂家属区。项目选定的旧厂区巨大且荒芜,但直接濒江,拥有绝佳景观视野,其相邻区域也极富活力和历史感,且交通便捷,这无疑使得该场地蕴藏巨大的开发潜力。回望重庆的城市发展史,与长江息息相关,因此滨水地区通常拥有许多历史性的要素,如老城墙,旧码头,老工厂、旧车间等。调研中大家一致认为这些老旧构筑物虽然都已废弃,但它们构成了人们认识历史的强有力的媒介。所以如何体现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建构历史、今天、未来具有合理时空梯度的城市环境,将成为贯穿整个设计的问题。

2、总体规划

首先是交通网络规划。为保证人们安全便捷地抵达滨水岸,重新建立起人与水亲密对话的滨水文化,我们倾向于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以确保步行者的权益。同时路网等级从西向东依次降低,即靠近城市干道的路网最宽,以快速消化涌入场地的车流;而越靠近江边的路网就越窄越多。其次是建筑量的空间分布。对于重庆这种高密度山地城市,一片视野开阔且可达的公共空间是极为宝贵的。纵观场地整体环境,在保证容积率大于2.0的前提下,我们控制建筑高度由城市干道一侧向滨江一侧逐渐递减。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开发量和城市天际线形象,还可以在滨江地带提供可达且人性化的公共共享空间。最后是城市空间的营造。场地内设计三条由西向东的视线通廊,其中的城市空间由大至小,由整变碎。最后一条贯穿南北的景观绿带轴来加强场地南北之间的连续性,并在绿轴上衍生小广场、街角公园等等趣味空间。经过反复推敲形成的总体规划,实现了场地内从大马路向步行街道空间的自然过渡,增加了人与人相遇相识的机会,可发生更多偶然,拉近人之间的距离。而经改造后重新利用的老构筑物也能在无形中突出历史文化内涵和唤起城市集体记忆。

3、整体深入

总体规划完成后,便是更深一步的设计——即功能分区和建筑形态设计。已知场地南面磁器口古镇充满活力,有大量游客聚集,建筑尺度均较小。为了不破坏城市肌理,疏导人群,场地南边地块不管在形式还是功能上都应起到良好过渡作用。北面紧靠的轻轨站与公交站可快速吞吐人流。于是场地由北至南设置为住宅、商业、商务、配套服务四大功能块。沿江堤岸则统一规划为亲水景观带,保证滨水区域步行尺度的同时,形成生态型护岸,保护滨水栖息环境。从以上设计回顾可知,滨水区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具有城市门户的作用。其设计应注重个性化的城市空间形态的营造,让城市环境有“自下而上”的成长机会;还应注重“平凡建筑(城市基底)”与“伟岸建筑(城市地标)”的等量齐观。与德国师生的合作也同样让人感触颇深,比如他们认真的态度,探讨问题的能力等。还要感谢两位教授的细心指导。总之,中德联合设计不是一个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一个新的认识和起点上,继续思考和探索城市与建筑。

作者:邹亚 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