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时间:2022-06-14 09:30:16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两型”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保障社会可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发展模式。它将实现合理有序开发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瓶颈的制约。“环境友好型”,是以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为基础,认识并尊重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和睦相处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它不再把环境看作外在因素,而是一个与人并列的内在要素,涉及生产生活的所有方面。目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正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严峻挑战,资源与环境约束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快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的“两型”建设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和展示城市特色形象的重要“窗口”,其景观设计理应在“两型”建设的正确指引下率先垂范,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积极走生态现代化、绿色城市化、资源节约化城市公共景观建设道路,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与色彩,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竞争的加剧、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加快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日益关注户外生活品质。人们不仅需要创造赏心悦目的公共环境,而且需要创造健康、生态、安全的公共环境。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整个城市中对所有市民开放与共享的空间,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通过利用景观学原理,在认识和理解景观特征和价值的基础上,对公共区域内的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为人们带来愉悦、舒适、可亲可近、寄托心情、富于意义、美轮美奂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第一,让自然做功。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景观设计大师俞孔坚说“低碳就是让自然做功”。因此,现代景观设计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元素,包括阳光、气温、风等创造宜人的微气候;利用太阳、风、水等发电满足景观用电需求;同时要充分认识自然是具有自组织与自我设计的能力的。一池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将其用水泥护衬或以化学物质维护,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水藻、杂草和昆虫,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第二,显露自然。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愈来愈远,自然元素、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自然林缘线等俨然快成为城市人们的抽象名词。因此,显露自然已成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重要的设计理念,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景观设计中注重对特殊的自然景观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如城区或城郊湿地、湖泊等自然水系、历史文化遗迹、山体、坡地、森林以及大的植被斑块,规划时应该优先考虑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待这些特殊自然景观资源,坚持“合理利用与有效利用、节约利用”的开发利用原则,切记“杀鸡取卵”,以让城市的人们能重新通过雨后感受清新泥土的气息、通过枝叶飘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等。第三,科学选用各类生态环保造景材料。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学效益,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科学配置,整体优化,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复层混交人工植物群落;同时,设计充分利用旧材料、节约造价、倡导低成本维护等生态理念,包括旧砖瓦的再用,水体护岸的生态友好型设计、建筑物的节能设计以及可降解材料作为大面积铺地。如广场硬质铺地可大量运用天然石材、木材、透水砖,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的生态良好的互动场所空间。

人作为主体是景观的创造者、建设者;与此同时,景观中的人作为客体又是景观的使用者、体验者、评价者,即景观为人而建,景观为人提供多种体验场所,满足人的多种需求,并影响景观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第一,整体环境营造应满足人的基本行为心理需求。一个好的设计应当能对人的需要敏感地做出反应,使人尽情地游玩,使他们精神焕发、兴趣盎然,满足人们行为心理的需要。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与爱)、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需要的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当下级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以后,上一级需要才会产生,再要求得到满足。人类设计由简单实用到除实用之外蕴含有各种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走向正是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的反映。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所说的“衣必常暖,而后求丽,居必常安,而后求乐。”即多少阐述了人类需要满足的这种先后层次关系。因此,环境设计中应注意令人感到舒适的各种物理性指标:如光照、温度、湿度、噪音、通风等,以增强空间的亲切感和认同感。第二,塑造多样化的空间形态,强调参与性。公共开放空间是为公众设立的,而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爱好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空间需求与活动规律是不同的,如小孩好动、老人喜静等。设计时不仅应考虑其观赏性,更应创造条件让人们积极参与其中,使审美、参与、娱乐相互渗透与结合。因此,规模较大的公共空间应尽量进行功能分区,使人们能各取所需。尤其应对残疾人使用景观场所给予更多的重视,要考虑无障碍设计,为他们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注重创造交往空间,在公共空间中设置各种活动、运动场地以满足人们运动、游戏的需求,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提高公共开放空间的人气,充分体现其亲和力和人性化。第三,宜人的设计尺度的合理运用。在设计中除了体现环境的整体功能、氛围的创造外,尺度宜人也是衡量一个设计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这里的设计尺度,既涉及整个公共空间的规模尺度,也包含各景观元素及其细部构造设计的比例尺度。目前部分城市对公共空间的建设规模有越做越大的趋势,根本没考虑其服务半径与人群的多少,这势必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与“两型”建设是背道而行的。而各景观元素如座位、台阶、亭廊等的设计比例尺度大小直接影响人在空间进行各类活动的审美性、舒适性与安全性,因此,设计前必须科学规划,使各城市公共空间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并以人的基本行为尺度为基准进行科学设计。

本文作者:肖姣娣工作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