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安全问题司法裁判辨析

时间:2022-09-10 08:57:33

进口食品安全问题司法裁判辨析

一、《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的解析

对于食品安全领域的司法裁判尺度亦是从严掌控。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何种情况属于《食品安全法》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问题,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是该条款适用的难点。食品安全标准的司法裁判认定规则来源于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规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规章、涉食品类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口食品在适用《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时存在其自身的特殊性。进口食品的生产地在境外,进口的审批程序等造成了进口食品是否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认定难度。笔者在司法实践基础上,对认定进口食品是否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梳理和总结。

二、抽取北京市法院在2016年至2018年间涉及进口食品安全问题的民事纠纷案件

(一)涉中文标签的纠纷。2016年至2018年5月共计289件例1:在一涉进口红酒的案件①中法院的裁判理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第九十七条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有中文标签;依法应当有说明书的,还应当有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并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国家强行标准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在第三条“基本要求”中的3.8款规定:“应使用规范的汉字(商标除外)。具有装饰作用的各种艺术字,应书写正确,易于辨认。”4.1.7.1款规定:“应清晰标示预包装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可见,在预包装食品包装上使用中文标签并标示生产日期,是《食品安全法》与国家强行标准的共同要求。该商品没有中文标签。据此,法院认定该进口红酒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例2:在一涉进口咖啡的案件中②法院裁判理由为:涉案2中咖啡罐体本身并未标明营养成分,但中文标签标注了营养成分,某公司应当就该中文标签是否符合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审查。按照该中文标签的文义理解,无法得出100g咖啡即100g咖啡溶液的结论,且某公司提供的翻译件中亦未标明100g咖啡溶液对应的咖啡粉含量,故该中文标签足以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据此,法院认定该进口咖啡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例3:在一涉进口蜂蜜的案件中③,法院裁判理由如下:被告提供的进口货物报关单显示,涉案商品成分为“天然、三叶草、苜蓿”,并非四叶草;进口食品标签咨询报告显示配料为100%蜂蜜,未记载为100%四叶草蜂蜜;涉案商品的外文标签上亦无四叶草英文的字样。因此,被告所销售的某蜂蜜的中文标签与进口货物报关单、进口食品标签咨询报告所标识的内容均不一致,并未如实记载商品配料,则存在虚假内容,对消费者产生误导,违反了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故法院认定该进口蜂蜜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由上述三个案例可以看出,进口食品中中文标签的问题主要是缺失和翻译瑕疵,瑕疵存在翻译错误和遗漏翻译。司法实践中中文标签存在问题,属于比较容易识别的法律事实,从文义翻译与实物对照过程中,即可得出事实结论。法院的裁判标准亦比较统一,依据的法律条款主要是《食品安全法》和《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及进口食品的相关法律规定。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中的除外规则: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情形。这种情形可以不认定为食品安全存在问题。(二)海关检验检疫证明在司法裁判中的效力问题。涉及2016年至2018年5月共计147件案件例1:在一涉进口扁桃仁的案件中④某公司抗辩称涉案食品系进口食品,已履行报关手续并通过检验、检疫及备案,其作为经营者已尽到查验审查义务,其并非“明知”。关于某公司的行为是否构成“明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之规定,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以下称合格证明文件)。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现某公司并未举证证明其已履行上述义务。而对于进口食品,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规定,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口食品经营者须负担的如实记录食品信息和全面审查食品中文标签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义务,不因检验检疫机构签发检验检疫证明的行政许可行为而免除,经营者仍应对食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严格审查。本案中,某公司未尽到进货查验义务及相应的注意义务,可认定其构成“明知”。例2:在一涉进口水果的案件中,⑤法院的裁判理由为:被告的订单页显示该百香果的产地系越南。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7年10月13日更新的《获得我国检验检疫准入的新鲜水果种类及输出国家地区名录》显示,我国允许从越南进口的水果含芒果、龙眼、香蕉、荔枝、西瓜、红毛丹、菠萝蜜、火龙果,不含涉案水果种类百香果。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规定,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照进出口商品检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检验合格。本案中,被告销售的百香果,未在《获得我国检验检疫准入的新鲜水果种类及输出国家地区名录(2017年10月13日更新)》名录中,被告亦未提供涉案产品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检验检疫证明,无法证明其所售越南百香果的合法来源及已尽到必要查验义务。现越南百香果未获得我国检验检疫准入,被告违反国家对食品进口的有关规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原告要求支付十倍赔偿于法有据,法院予以支持。由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从进口食品的进口程序出发,海关检验检疫证是必备证件,没有该项合格证的商品在司法裁判中不认定为符合食品安全的食品。但是具备了海关检验检疫证,亦不一定就证明该商品符合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在购买者提出异议的情况下,销售者仍需对该商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承担举证责任。法院仍需结合全案证据来认定该商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综上,海关检验检疫合格证是进口食品入关的必须证明,但不是司法实践中认定进口食品符合我国安全标准的决定性因素。(三)进口食品保质期问题。2016年至2018年5月共计131件案件例1:在一涉进口巧克力的案件中⑥,法院的裁判理由为:商品的生产日期涉及保质期的起算问题。保质期是食品的重要信息,可能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所以商品的生产日期必须准确。涉案商品为进口食品,商品外包装上品牌名称及说明大部分用外文标示,只是粘贴了一份中文标签,虽然标签上写明了分包装商的名称,但是普通消费者从外观看多会认为该商品为整装进口商品。商品上同时存在中文和外文说明,按照相关规范两种说明的内容应基本一致,不应存在重大区别。从该商品的外包装看,“Bestbeforeend:seeside”应理解为保质期的含义,整个外包装只有一个2015/11/20日期。从中文标签的的内容看,2015/11/20应为生产日期,而不是保质期,所以针对2015/11/20是生产日期或者保质期中英文标示不一致,从而有可能误导消费者。我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保质期。涉案商品表明的保质期存在歧义,有可能造成消费者的不同理解,故应该认定该商品表明的保质期不够清晰准确。且该标示方法有可能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故应该认定涉案商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例2:在一涉进口棒棒糖案件⑦中,法院的裁判理由为:原告于2015年7月7日从被告处购买了51个“帕克大叔”气旋手工棒棒糖,并支付货款897.4元的。该糖果塑料包装袋印有韩文标签,在顶部印有“2014.09.01”字样。包装袋上粘贴有中文标签,记载“……原产国:韩国……保质期:24个月……生产日期:见外包装……”。撕去中文标签后,被覆盖处韩文标签记载“有效期:请看上端或下端的日期”。被告承认韩文标签中没有保质期为24个月的内容。被告强调进口食品保质期的标注方式与国产食品不同,国产食品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进口食品通常标注到期日。原告主张涉案商品已过期。但法院注意到,涉案商品的中文标签与韩文标签的内容存在明显矛盾。根据被告对进口食品保质期标注习惯的解释,包装袋印制的“2014.09.01”应为到期日。被告坚称涉案商品的生产日期为2014年9月1日,但未能提交任何有效证据,亦未能说明中文标签所载信息的依据或具体来源,应承担举证不利的诉讼后果。由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保质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英文标示不符。对于实际保质期的判断需要法院根据中、英文的使用习惯及商品本身的实际情况作事实判断。

三、完善司法部门与行政监管部门、技术检验部门的沟通机制

(一)部门衔接问题。司法裁判的过程中会遇到与食品监督管理部门、进出口商品检疫部门的沟通协商问题。建立完备的沟通渠道将有利于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及时高效地打击不法经营行为。(二)食品安全检验程序衔接问题。司法裁判过程中存在检验的效力问题。应进一步规范司法程序中进行技术检验的程序,划定一定范围的检验机构作为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中的备选机构,有利于提高技术检验的权威性与稳定性,为认定食品安全是否存在问题打下牢固的事实基础。

作者:邓青菁 单位: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