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立法现状及经验借鉴思考

时间:2022-04-16 10:46:24

青岛科技立法现状及经验借鉴思考

国内外科技立法的经验借鉴

部分国家还将科技立法与科技发展战略相互配套,如日本在每成立一个国家研究机构或制定一项重要的科技计划、科技战略时,日本议会都制定一部相应的特别法。《日本科技情报中心法》、《海洋科技中心法》、《新技术开发事业团法》、《企业合理化促进法》、《筑波科学城建设法》等配套的法律措施,对政府的资金投人数量做出明确的规定,对重要的科技计划及科技战略的实施提出了明确保障措施,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综合国外的科技立法,可以看出其目的都是为了建立有利于科技、经济发展的体制,并采取强有力的法律措施,来保障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达到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目标。目前,全国巧个副省级城市中已经有12个城市进行了“科技进步条例”或者“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的专项立法。自2007年国家修订颁布新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以来,许多城市的人大和政府部门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立法工作,认为在当前背景下加强科技创新立法不仅必要,而且非常紧迫。深圳、重庆等城市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深圳早在“十五”期间就启动了《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并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颁布施行;重庆市于2006年启动《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工作,于2009年9月1日正式施行;杭州市的《杭州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于19%年开始施行,2004进行了第一次修订,目前正在第二次修订。目前,青岛市科技综合实力比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比较弱、市场开拓能力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增强企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意识,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模式,正确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在积极学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逐步把科技进步的基点转移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这样才能逐步在产业链的高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促进青岛蓝色经济区和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城市的建设。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把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青岛市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进一步通过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的导向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人,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扶强扶优,为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现阶段,政府财政仍然是科技投人的主导,特别是对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高技术前沿研究而言,政府应当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人增长机制,利用政府投人有效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政府在增加财政科技投人并向社会公共服务等非盈利行业倾斜的同时,要广泛拓宽科技投人渠道,鼓励发展民间的风险投资,切实解决风险投资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引导和激励社会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多元化投人。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就应当按照“资源共享、信息先行”的原则,定位于整合分散在政府、科研机构、教学机构、企业的各类资源,对科技资源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建设“协作、共用、服务”的科技资源共享的保障体系。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与实验基地、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网络资源等科技基础条件进行战略重组与优化,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物质和信息保障系统,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开展科技立法工作,保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的可操作性,应当充分研究和客观反映青岛市科技进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搞好顶层设计,做出有利于提高青岛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制度安排,以点带面渐进式地突破现行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和束缚,保障和促进科技进步。充分研究改革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既总结、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又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今后改革发展留下空间。还将对科技进步的引导和导向作用进行深人研究。

关于制定((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的思考

在《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制定过程中,应以修订后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为依据,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宗旨,以构建促进自主创新的制度体系为目标,紧密结合青岛实际,借鉴国外和国内有关省市科技立法的经验,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维护科技创新主体的权益为主体,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按照主体一活动-措施的逻辑结构建有青岛特色的科技创新条例。在立法过程中,应始终把“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科技工作指导方针作为主线,贯穿于《条例》的整个起草过程中,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建创新型城市和营造良好的科技进步环境为目标,以规范宏观管理、确立创新主体、建设创新体系、整合科技资源、夯实创新基础(大院大所引进和平台建设)、培育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实保障措施、明确法律责任等为重点,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二是,围绕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中的责任,建立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科技体制,通过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健全创新环境建设的行为规范。三是,突出《条例》的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注重创新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法律保障。四是,体现地方特点,将部分成功的实践经验和已出台实施并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为地方法规,加设凸显城市特色的海洋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资源共享;同时为今后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实施细则留下必要空间。五是,与《科技进步法》保持一致,现有立法已经有了明确规定的,《条例》不再赘述,有关原则性的条款,能够细化的尽可能作适当细化。科技进步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尽管青岛科技进步的环境在不断改善,但自主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科技意识还不能适应青岛改革开放,特别是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需要。通过制定《条例》进一步增强和调动社会各阶层对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对创新活动的认可和支持,为青岛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基本保障。目前,青岛市5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真正设立研发机构的仅有300余家,针对青岛企业存在科技意识薄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少、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少等间题,从财政、税收、金融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制定具体制度措施,引导企业积极投身技术创新活动,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真正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投人是科技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制定《条例》,着力解决影响青岛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如科技投人水平还有待提高,科技投人的水平有待增强,科技投人结构还有待优化,多元化科技投人机制有待建立等;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其他相关社会主体的科技投人责任,量化科技投人规模,将科技投人的目标明确化,并列人相关政府干部任期考核指标,逐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人体系,通过制定建立科学投人考核监督机制,提高科技投人的产出效益,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增强科技发展的后劲。解决科研成果利用率低,产业化水平低,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主战场,真正成为经济社会的动力,针对当前科研成果与经济社会需求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克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生产各自脱节的问题,通过制定《条例》,对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进行引导和扶持,重点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采取战略联盟、共建研究院、共同投资经济实体等形式,实现长期的稳态化合作。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率。通过制定《条例》,明确各级政府在推进科技资源中的职责,明确科技资源管理单位的职责及其与使用单位间的相互关系,建立青岛市科技资源信息共享机制,统一规划产业共性技术,解决科技资源配置的条块分割,科技资源利用程度不高的问题,建立科技资源整合机制,提高青岛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其最大效益。根据发达国家科技创新推进的经验,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是支撑企业创新的重要力量。青岛科技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少,对大规模技术创新形成了制约。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也是国家科技部正在大力推进的一项工程,青岛市通过制定条例可以构建新型科技金融、创新金融体系,改变传统经营规则,突破体制、机制、考核、产品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限制。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虽然走在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稳居—青岛市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全省首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但增长后劲明显不足。通过制定《条例》可以促进政府在风险投资、金融信贷、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加大科研投人,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其持续竞争力。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科技人才。通过制定《条例》,进一步保护科技人员权益,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氛围,建立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基金,吸引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来青创业发展,推动科技事业进步和发展。建立从培养、奖励到权益保障和职业道德教育等相结合的制度,调动和保护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完善对不良行为的惩戒机制。青岛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中心城市、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重要的滨海旅游和港口贸易城市,又是全国闻名的“海洋科学城”。从区位优势、科技优势和海洋资源状况看,青岛市具有发展海洋经济诸多有利的条件。通过制定《条例》对海洋科技产业加以明确扶持,更好地促进海洋科技优势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优化青岛的海洋产业结构,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

本文作者:谭思明李汉清刘瑾肖强郭琳琳管泉工作单位:青岛市科学技术情报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