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治的司法理念探究

时间:2022-10-21 05:09:04

我国法治的司法理念探究

本文作者:张周飞夏炎工作单位:西南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之历程,优越的法治制度是促进其迅速繁荣富强的重要力量和有力保障。而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这段充满变数的历程告诫我们,不推行社会主义法治,就不能很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因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在我国致力于引进西方现代司法制度的同时,由于在涉及一些形而上的概念时,缺乏对现代西方司法语境的实证性研究,使得人们对现代司法理念的了解也是不充分的[1]。法律制度及其所包含的司法理念,无不是建立在它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宗教、文化思想等之上的,而其中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宗教、文化、历史等是重要的影响性因素。这些舶来品是否适应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中国政治制度和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评价这个/外来和尚0到底能不能念好经的决定因素。因而我国的司法理念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司法理念。

一、现代法学传统司法理念

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2]。而在从事这些司法活动的过程中,对司法人员有指导意义的观念上的事物就是司法理念。有的学者将其界定为:司法理念是指导司法制度设计和司法实际运作的理论基础和主导的价值观,也是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对司法的功能、性质和应然模式的系统思考。司法理念是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在司法体制、司法组织、司法程序中,并直接作用于司法人员,形成-行动中的法.即司法实践中的重要因素。现代法学,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孕育的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法学体系下的司法,是与立法、行政相对应的一项国家活动。它具有以下蕴含着相应司法理念的特征:1、独立性。司法的任务就是解决公民之间以及其与国家间的法律争端,从而消除社会不安因素,维护社会正义。为了公正有效地解决争端,司法就应该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只忠实于法律。2、终局性。终局性是现代司法的根本属性。一切纠纷,一旦进入司法程序,由司法机关依法做出生效的判决、裁定或决定,便应得到最终的解决或平息,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应再做处理,以维护法律的权威,维持社会关系的稳定。3、公正性。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灵魂和生命,也是司法工作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反应,是司法最基本的价值。司法的意义就在于合理公平地解决争端,如若不能达此目的,它将失去其历史作用而被人们所抛弃。司法公正主要由司法活动的公开性;审判人员的中立性;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司法活动的合法性;案件处理的正确性等构成。4、效率性。刑法学之父贝卡利亚说过:/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0。如果欠缺相当的效率性,公民们将不能很直接的体会到司法给他们带来的公正。要做到真正的公正,就必须以司法的效率做保障。司法的效率性主要由司法机关的精简性;司法人员的专业性;权责的科学性和明确性;程序的简明性;期间的适度性和严格性;诉讼费用分担的合理性等构成。5、交涉性。法律适用离不开多方当事人的参与,司法者所做的裁判,必须是在受判决直接影响的有关各方参与下,通过提出证据并进行理性说服和辩论,以此为基础促进裁判的制作。此外,司法的惩罚功能、调整功能、保障功能、服务功能以及教育功能也都蕴含和体现着现代司法理念。

二、我国司法理念的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司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而要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司法理念,就要掌握其所产生的土壤,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总结过去的实践经验教训,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新的历史发展,是人类法治文明的创新和升华。同志在总结党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党的十七大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创造性的概念载入历史性文件。这种探索是从价值基础及治国理念层面提出的,具有全局性与根本性。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治国理政的根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必须贯彻良法治国、人民主权、法律权威、法律平等、依法办事和权力制约原则,要吸收人类法治文明的精华,更要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既要防止/言必称西方0的倾向,也要防止/人治0的流毒。执法为民是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0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法治建设中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古往今来,所有法学家与法律家都反复强调法律公正的内在联系,甚至把法律看成是公正的化身。但公平正义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正义与公平,只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真正做到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公平正义。在现阶段,它要求在持公平正义的理念中,做到合法合理、平等对待、及时有效、公正执法。服务大局,就是正确认识法治与经济、法治与国家、法治与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始终处于党的领导之下,从思想到行动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切实做到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法律。必须明确:离开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法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司法理念

我国的司法体制引进于西方,现代法学的司法理念对我国的司法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的学者们经过几代的努力,将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之上的法律理念引入中国,并用他们来解决中国的司法问题。但是这种移植带有很明显的粗劣性和功利性,并没有紧密切实地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因而也暴露出其一些弊端。不可否认,西方司法理念有着巨大的优势,这也是他们能在世界广为传播的原因之一,它是全人类的文明结晶。但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不将这些法律理念与各自的实际相结合,那将只会造成邯郸学步的滑稽结果。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走的也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应该是我们法治道路建设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从来不把自己封闭在一定时段,而且它还不断地吸收者其他优秀的法学理念。我认为在吸收西方先进司法理念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司法理念,应做如下理解:1、司法一定要以法律的规定为依据。对这一理念,不管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还是现代法学都深信不疑,而且推崇至极。明确的法律是司法的前提,是保障社会稳定发展,保护公民权益的基石。首先,法律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基础所决定的,它是时代的产物。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们的幻想。相反地,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恣意横行。在如今绝大多数国家,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因而那种违背历史潮流的法律是不多见的,我国更是如此。如果司法违背法律,就会对社会的前进起到阻碍的作用,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其次,如果司法违背法律,就很容易出现司法者的主观擅断,损害公民的权益,是社会的倒退,是根本上违背人民意愿的。所以司法要以法律的规定为依据,这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体现。2、司法一定要适应我国的政治制度。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司法一定要务其本职,做到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列宁曾经说过:法律是一种政治措施,是一种政治。法与政治都属于上层建筑,他们关系密切,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西方现代法学家们不可能,也不得不认识到,政治对法律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尽管他们在制定法律时有着限制和规范政治的目的。如果司法不适应其所处的政治制度,那么它同它所依据的法律将很快地消失掉。我国没有三权分立制度,代之的是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司法权和行政权相互对立,但却都受到立法权的监督。所以我国的司法独立,有着不同与西方的内涵。因而我们的司法理念就要与现代法学的有所区别,从而在司法实践中更好的领会和运用法律。3、司法一定要适应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人类文明。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及其所伴随的封建文化思想,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民众,因而它不可能不影响我国的司法制度。正如目前我国废除死刑不可能,因为我们缺少理论上、文化上和观念上的准备。在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民众对司法结果的认同程度,一直是司法者司法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说过,判处死刑/要以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感觉为依据0,应该正是出于此种考虑,也出于政治的层面的考量,但却被人不解为无视法治,实属不该。依据人民群众的意愿肯定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的,不可能法律规定排除有期徒刑的犯罪,因为人民群众的意愿就改为判处死刑,这在现代社会是不可能的,是对基本司法理念的违背,是历史的倒退。这种理念只是让我们的司法人员,在行使法律赋予其的自由裁量权时,把人民群众的意愿作为一个参考依据,这样不但不违背法律,反而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法律的社会效益,有何不可。真正的法治是人民信服而又尊称的法治。4、司法一定要适应我国的经济建设。依据立法的中国司法,就必须与经济关系相适应。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的关键时期,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一条让全中国人民都收益的正确之路。因而司法应保障这一正确方针,这是经济基础的作用,也是历史的要求。西方现代法学的司法虽然没有明确的表达国这一方略,但他们却无时无刻不在这么做着。如果我们的司法人员有了这一理念,那么他们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一些对经济建设有益的司法活动,促进经济的发展,使得我们拥有更多的物质资源,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正义与公平。司法要适应我国的经济建设,体现了服务大局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具体国情的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不解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