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传媒舆论与司法独立

时间:2022-03-30 03:34:02

透视传媒舆论与司法独立

传媒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及原因分析

(一)传媒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尽管传媒舆论的正常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但是,随着传媒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大,就出现了媒体超越监督合理界限的问题,即传媒侵犯了司法独立,造成是传媒而不是法院对案件进行审判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使二者的冲突更加明显。1、媒体对案件的不当报道,妨害司法独立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是我国法律对司法独立的规定,法官行使司法权,需严格按照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规定,运用特定的知识、独有的语言、原则、规范、逻辑和程序对一定的行为进行评判,其对于处理各种纠纷、惩治违法犯罪分子有着严格的评价标准及体系。但是舆论监督一般是以道德标准为基础,对某些事件进行报道、评价,以满足社会大众的求知、好奇心理。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大社会事件,传媒为了炒作,往往用更加感性的方式、甚至夸大的方式报道去吸引社会大众的眼球。这就出现舆论预先裁判、舆论定性定罪的问题。运用这种方式对司法活动进行报道,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社会大众的道德评判标准,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理性分析和法律评判,往往会导致社会大众认为传媒舆论的评价比法院的判决更加公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虽然在审判时独立,但审判前后却处处受牵制,外界的压力和不良影响对案件审判的公正性有着巨大的冲击。法官作为审判者,尽管其自身应坚守职业道德,但作为一个社会人,出于舆论压力,在审理案件时,有时会不得不考虑判决的社会认可度,最终难免影响司法公正。2、司法对媒体进行限制,影响言论自由媒体在对司法权进行舆论监督时,往往会超出合理界限,对法院正在审理的案件乱加评论,干扰司法机关独立办案,影响了司法独立及司法的权威性。因此,司法机关对媒体报道是既“怕”又“烦”,“怕”的是媒体出于“眼球经济”的考虑对案件妄加评论,从而对法官审判案件造成巨大压力;“烦”的是媒体通过各种方式,甚至是采用跟踪、偷偷录音、录像等方式获取案件信息并片面进行报道,从而对案件审理造成不良影响。针对媒体的不当报道,司法机关出于维护司法权威、司法公正的考虑,通过采取各种方式对媒体进行限制,比如本来可以公开审理的案件,为了避免媒体报道,就不再公开审理;法院以媒体的不当报道侵犯其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要求媒体承担法律责任等等。从维护司法独立的角度讲,司法机关采取的这些限制措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作为一个民主、法治国家,此种过于绝对的限制措施既不利于公民言论自由权的实现,也不能避免媒体通过变相的手段获取案件信息或者基于自己的主观猜测去报道、评论案件,这样最终还是会影响到司法的公正。(二)传媒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冲突的原因分析1、对“正义”追求的差异虽然司法活动和传媒舆论监督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司法公正,维护社会正义,但是这两者在追求“公正”的实现标准上是有差异的。司法活动是行使国家司法审判权的专门活动,它的目标是实现司法公正,这一公正包括了程序上和实体上的公正。在程序上司法活动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运作,运用特有的法律语言、法律原则对案件进行评判;在实体上必须做到对案件事实的正确认定、裁判依据的证据确凿,对案件的双方当事人都一视同仁,不能偏向其中任何一方。而传媒报道则更多关注的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公正,顾及的主要是普通社会公众的感受,所以媒体是以一般的社会道德水准和知识水平来评判社会事件。它所追求的是自己的报道在播出后能否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获得广大公众的共鸣,因此在进行报道时往往会向社会大众所同情和支持的弱者发生倾斜,报道也会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另外传媒所表述的事实要么是记者在现场自己发现的,要么是经过采访、谈话所获得的第二手资料,由于新闻的时效性使得他们并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核实这些所见所闻的真实性,不像司法活动中认定事实一样要经过举证、质证等众多严格的步骤。2、工作方式上的差异司法审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从事司法活动的法官要求掌握专业的法律知识,而且由于法律调整的是各种社会关系,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审查,全方位加以考虑。传媒报道通常只是用道德化、印象化的观念来代替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因此,对运用法律这种专门的社会控制手段所进行的司法活动就缺少足够的理性分析和法律评判。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记者们通常会在文章的标题和行文上标新立异,带入浓厚的感情色彩以引起广大公众的强烈反响。这样的报道往往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倾向,报道内容易受自身情感影响而偏离了客观真实的轨道,不能够确保新闻的真实可信度。更有些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为了追求不正当利益,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这样素质的新闻舆论监督如何能够维护司法公正不免让人在心中大打问号。3、是非准则上的差异法官判断是非的标准是法律原则,而新闻记者的标准是道德伦理准则。前者有严格的法律规范规定,后者则没有。一个记者对是非的判断,全凭他对新闻职业道德的理解和个人的良知;而司法判决所依据的必须是现行的法律,依据法律所认可的、本案的事实,不仅要考虑实体法,而且要考虑程序法。是非准则不同的矛盾必然引起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4、传媒监督在制度上缺乏法律规范在制度设计上,司法有着严密的程序规范,但是媒体对于司法的舆论监督缺乏独立的、专门的规范。传媒的舆论监督没有其他监督所具有的制度性条件,没有具体的规范明确传媒舆论监督的权限以及程序,所以舆论监督所产生的效果很难产生特定的法律后果。5、司法缺乏抗干扰能力司法实践中,传媒的舆论监督对于司法的干扰是现实存在的,在英美法系,通过采取措施使法官、陪审员与外界隔离,避免受到外界的影响,尽可能维护司法独立、实现公正审判。但是,在我国,没有设立审判人员隔离制,审判人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法庭外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法官造成压力,从而不利于公正审判。另外,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司法权难免会受到行政权的影响,影响司法独立及司法公正。

传媒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平衡策略

在我国依法治国进程中,强调传媒舆论对司法的监督是非常必要的,尽管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但该冲突并非不可调和,我们应在充分分析二者冲突原因的基础上,找出使二者和谐共处的具体办法,从而确保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的价值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一)完善传媒舆论监督规则第一,制定传媒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保障传媒监督权目前关于舆论的监督,大多散见于《宪法》、《民法》中的一些相关条款,并没有专门针对传媒舆论监督的立法,但这些法规都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有必要尽快出台《新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新闻媒体的活动,合理确定传媒舆论自由的边界。在制定这些法律法规时,应对媒体采用保护为主、限制为辅的总原则,使媒体享有的言论自由能最大限度得以实现,最大限度满足媒体与公众的知情权。第二,规范媒体的监督行为,避免“媒体审判”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应当秉持“专业主义”精神,坚持客观公正原则,牢记是法官在审理案件,而非记者在审理。并且,由于传媒报道要求时效性与司法审判要求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性的差异,应限制媒体进入司法审判的时间,可以借鉴国外立法,赋予司法机关一定的推迟媒体报道时间的权力,来防止媒体的不适时报道。总之,对法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媒体不应报道或不应详细报道案情,以免使这种案件变相成为公开审理;对司法机关尚未认定的案件事实,媒体不得公开报道,以免对司法活动造成不良影响;对可以报道的案件,也应只报道案件的基本事实,而不应有过度的倾向性评论,以免误导公众和舆论;在任何时候,新闻媒体均不得刊载或播出对司法人员有人身攻击或人身侮辱内容的报道或评论,以保护司法人员的人格尊严。第三,加强媒体自身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媒介的构成主体,是开展舆论监督工作的执行者,担负着客观真实地报道事实真相,发现和揭露社会黑暗面的重任,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过硬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除了法律法规的约束,新闻媒体应加强行业管理,依靠行业自律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强化其法律意识,尤其要把握现代司法的基本原则和审判工作特点,尊重审判独立,遵守法庭秩序,要本着对法律负责对社会公众负责的态度,在充分了解法律精神和案件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报道。(二)完善相关的司法制度第一,落实公开审判制度,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审判公开是遏制司法腐败的重要手段,也为新闻媒体监督审判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审判公开原则要求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具体要求就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除向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允许其公开陈述、作证、进行辩论、行使其诉讼权利外,还应当允许群众参加旁听,并允许新闻记者采访和发表有关审理过程的报道。司法机关自身活动的封闭性和特殊性使得新闻媒体会将更多的力量聚集于对司法案件的报道上。新闻媒体最大的特点在于需要在第一时间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如果这个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很多传媒便会开始自己的主观猜测。因此,为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法院可主动公开审判。第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法官整体素质。避免舆论监督对司法的影响,除了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还应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素质。舆论监督对司法工作的干扰,固然有媒体滥用监督权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司法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在审判时不以法律为准则,而是过多考虑社会公众对判决的接受程度,从而导致司法不公。因此,从法院自身建设方面,应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坚定自己的中立立场,远离媒体干扰,秉持法律至上的观念,真正做到依法审判,维护司法公正。第三,完善法院信息制度,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按照司法审判公开的原则,法院系统自身可以建立一定的信息公开制度,就某些社会焦点案件的具体案情和审理进度,裁判结果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认定事实所需要的证据等加以详细说明,这样既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提高公民监督司法权行使的能力,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又可以防止新闻媒体的不正当报道,以达到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协调发展。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参照国外的有关做法,在司法系统全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或者固定审理案件后的记者招待会等方式,由专门机构和个人负责定期司法活动的相关信息,使大家能及时了解审判案件的诉讼过程和结果,从而为司法机关和新闻媒介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第四,完善现有法律制度,最大限度消除传媒报道的负面影响借鉴西方经验,如果可能遭遇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的影响而妨碍案件的公正审判,法院可通过改变管辖异地审理、延期审理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消除媒体报道的负面影响;禁止案件当事人或其辩护人、人向传媒作倾向性的陈述及提供资料;对干扰审判活动的传媒及有关责任人予以处罚;被传媒广泛报道的案件,不能适用简易程序等,以最大限度消除传媒报道对司法权的负面影响,维护司法公正。

司法权的良性运行需要舆论的正常监督,但是这种监督需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因此,在协调传媒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时,既需要依法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媒体的新闻自由,也要重视司法权威的不可侵犯性;既需要充分发挥媒体对司法行为的监督作用,也要避免媒体监督演变成为“媒体审判”。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传媒及司法审判自身的制度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传媒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价值,从而促使二者的良性运行。

本文作者:贾忠工作单位: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