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理念的内涵及定位综述

时间:2022-10-21 05:45:20

司法理念的内涵及定位综述

本文作者:金立槟工作单位:中共长沙市委党校

中国的司法改革走到今天,已不仅仅是司法制度、司法体制革新的问题。由于缺乏法理学意义上足够的理论支持,各种具体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不能从本质上改观中国的司法现状。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指出:只有在司法理念上有所突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才能落实。司法理念是支撑司法制度,形成法官思维方式,建构法官职业道德,推动司法改革的理论基石和原动力。因此,探析司法理念,构建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司法理念是法理学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影响我国司法改革成效的本质性因素。理念一词具有较深的词源,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理念是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古老的范畴。司法理念作为一种法哲学属于实践理性。在法律适用的语境中,司法理念是司法主体对与司法相关的法律制度及其运行状况所持有的理性原则和观念。那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的司法理念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现代司法理念是司法主体在对司法过程进行价值判断,认识司法客观规律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科学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基本原则和观念。

一、现代司法理念的内容

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内容学界观点纷纭。究竟哪些符合国际社会公认同时又适恰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需要?笔者认为,肖扬院长在分析当代司法制度与实践特征上提出的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独立文明的现代司法理念,准确地反映了当代司法理念的共识,具有普遍性。在小康社会建设阶段,现代司法理念至少应有以下的内容:11司法独立。司法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司法公正,而实现司法公正的基本保障是司法独立。对于司法独立及其制度形态这样一种外来法律文化,我国法律中有相应的传承。1954年宪法第78条规定:人民法院独立审判,只服从法律。现行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宪法13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可见,第一,我国司法权包括审判权和检察权,司法独立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进行司法活动。由于我国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基础是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立法权领导之下的行政权、司法权,因此与西方国家建立在三权分立体制上的司法独立有明显的差异。第二,国际通行的司法独立包括双重含义,即法院审判独立和法官个人独立两个方面,我国法律强调法院、检察院作为一个整体独立行使职权。法官、检察官没有独立的职业人格。因此,笔者认为正是这一传承中的变异,造成我国司法运行中的制度性缺陷,司法独立的理念存在制度障碍。因此,在现行政治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对于实现司法独立而言最重要的是两点:首先,是确保司法的权威,减少法律程序外的监督和对司法活动的掣肘;其次,是确立司法官的身份保障制度,最终实现法官的独立审判。21司法中立。司法中立的理念是人类对司法职能的本质性认识,是一种重要的司法理念的内容,是从司法机构与其他国家机构、社会关系的角度对司法客观规律的描述。具体是指在各种国家权力之间、各种社会关系主体(通常指相对于国家的其他主体)之间发生的具有法律意义的纠纷中,国家设置一种居中裁判的角色依法解决纠纷,而这种角色就是国家的司法职能。司法中立是当代司法制度中立性的反映,它要求法官如体育裁判一样居中裁判,不偏不倚地对待原被告和控辩双方。31程序正义。在这些年的司法实践中程序正义经历了一个认识和探索的过程。首先是从重实体、轻程序到实体与程序并重,因为程序公正是看得见的正义,没有公正的程序,或者程序得不到严格遵循,即使做到了实体公正,也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和猜测。程序本身也直接体现出民主、法治、人权和文明的精神,不依附于实现实体公正而存在,它本身就是社会正义的一种重要内容。当前,根据当事人能力及国情,程序正义的要求主要是必须保证当事人平等的诉讼权利;在现阶段应尽量缩短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个体公正与社会公正的差距。程序正义理念有利于合理分配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权利与责任,但必须与法院自身利益严格区别开来。41司法消极和司法被动。任何公权力都有天然扩张的倾向。而司法中立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要求裁判者在司法过程始终处于消极和被动的地位。正所谓:不告不理。目前,社会对司法机制寄予了过高的期待,但对诉讼自身的局限性及其供需失衡的问题却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同时,社会中原有的纠纷解决机制或者受到轻视,或者机能老化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状况,不能有效地分担诉讼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采取了逐年加大对法院的投入,以增加司法资源来应对需求增长的发展战略,除了少数涉及政策性的敏感案件外,法院原则上对民事案件不加限制。简易程序之所以受到重视,主要是基于对扩大司法和诉讼机制的利用,把纠纷解决集中于法院的基本思路。应该承认,诉讼的增长和对法院的积极利用,对于适应市场经济,改变社会调整机制以及社会主体的行为方式和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超过实际可能性的高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司法质量的提高,粗放司法的状态因此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51司法透明。司法透明是司法民主的重要体现,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前提。根据WTO的透明度原则,司法透明首先是指各国与司法制度相关的法律文件以及司法判决必须要公布;其次指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审理和判决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应实行公开审判制度,允许公众参与审判过程的旁听;最后司法透明还指司法行为要接受社会的监督,立法机关、新闻媒体、法学专家教授、律师和人民大众均可以对生效的司法判决展开评论。司法透明的核心是反对秘密审判。61司法文明。司法活动方式与表现是否文明,直接影响着司法的公信力。建设社会主义司法文明,需要多视角、全方位的整体推进。要树立司法文明的理念,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清除不适合、阻碍司法文明的陈旧思想观念;要建设司法制度文明,立足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旨在保障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建立司法体制的文明,按照十六大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促进司法主体的文明,提高司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要推进司法行为的文明,规范司法行为,努力实现对合法权益的全面保护。

二、现代司法理念的价值

现代司法理念的内容事实上蕴涵着现代司法理念的价值。现代司法理念确立的终极目的就在于体现司法过程的价值,即公正(正义)、利益、民主、自由和平等。从法的价值内容出发,司法理念的价值更具体,更直观。11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现代司法的根本价值理念,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公正就是司法的化身,是司法生命力之所在,在现代法治国家司法一词本身就具有公平正义的含义。程序公正的基本价值体现在:(1)公正的司法程序通过限制程序参与者(主要是裁判者和侦控机关)的恣意妄为,充分调动控辩双方的积极性收集调查证据,在最大限度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基础上适用实体法,从而形成公正的诉讼结果;(2)公正程序通过审理过程、判决理由和判决书的公开,通过旁听、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等方式克服现代剧场式司法的空间局限性,通过普通公民民主参与司法决策等方式使裁决结果获得当事人及社会公众的认可;(3)程序公正使裁判结果具备合理的可接受性。在例行或简单案件中,程序公正的这一价值难以体现,因为例行案件中,事实清楚,是非分明,证据也充分。但是在疑难、复杂案件中,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情况下,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得以彰显,原因在于,公正的诉讼程序通过赋予控辩双方平等的证据收集权,在公开的法庭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通过控辩双方承担证明责任和各方参与者能够得到平等对待和平等地参与机会等诉讼机制保障了裁判结果的权威性,化解了诉讼参与者对案件真相没有查明的不满情绪,增强了诉讼参与者,尤其是当事人对判决的可接受性。21司法主体的价值。所谓司法主体价值,是指在司法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中,应当尊重涉讼公民人格尊严,维护其基本的人身权利和意志自由,即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诉讼之主体而非司法活动处置对象的客体这样一种司法价值观。在刑事司法中,主体性价值理念要求刑事司法不再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看成单纯的客体、司法的奴隶,而将其提高到一个自由的、自我决定的地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生命、自由、财产、隐私等基本权利受到以宪法为核心的司法程序的严格保护。在具体的司法程序设计中,由于刑事诉讼本身基于追诉犯罪需要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客观上导致了嫌疑人、被告人在程序法上处于受追诉的地位,其权利和自由通常受到一定限制,无法或不能充分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基于此,司法的主体价值理念要求确立无罪推定、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赋予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律师辩护权等制度予以保障被追诉人的主体地位。在民事司法中,司法主体价值理念要求:诉讼参与者作为主体的人之尊严、意志和行动自由受到尊重;司法制度作为一种公共性制度资源,其设计和运行应降低当事人的司法成本,如收费低廉,广开司法之门,使需要利用这一资源的主体能够便利有效地接近法院,即所谓接近正义;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导和支配诉讼开始、进程和结束。31司法效率。效率的基本含义是指一定投入与产出之比。效率是任何一种制度安排及其运行不可或缺的考虑要素之一,司法活动的诸多基本价值如实体公正和诉讼权利保障等,只有通过高效率的司法制度才能实现。因此,现代司法总是在力求高效率中优化各种制度设计。效率在司法活动中的具体作用在于:对于国家而言,高效率的司法体系无疑可节约大量成本用于其他事业;司法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社会公众在利用这一资源时希望能尽快从讼累中解脱出来及早获得正义,因为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