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行政化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时间:2022-09-07 10:54:13

司法行政化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一、司法行政化的含义

司法行政化是指,司法审判机关(法院)不仅仅只行使审判职能还附加人事管理,后勤保障等行政性事务,将行政管理和司法审判相互交叉、混淆的现象。

二、司法公正的含义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权运作过程中各种因素达到的理想状态,是现代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它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其基本内涵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其主体是以法官为主的司法人员。司法公正的对象包括各类案件的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前者是司法公正的根本目标,后者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整体公正与个体公正的关系反映了司法公正的价值定位和取向。

三、司法公正的表现

司法公正主要体现在司法审判的公正,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司法审判程序的公正。司法审判应该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应该出现违背程序的情况出现,否则是非正义。

(二)司法审判实质公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法官的判决完全是根据我国法律做出,法官不得造法,不得改法,不得因人设法,要做到独立审理,独立判决,而不是受其他因素影响。

四、司法行政化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一)法院组织机构设置的行政化

人民法院除了设置一名院长以外,还设置了若干庭长,包括民庭若干,知识产权庭等等,庭下面设置了若干司法审判人员,以及书记员、法警、政治部、纪检委以及执行局等一大堆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法院内部的人事任免以及后勤组织等各项事务。这种设置完全等同于行政机关的设置,一级管一级,案件不能落实的时候要逐层上报,审判结果严重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二)法院审判方式的行政化

司法审判的原则是有合议庭合议进行判决,可往往在合议庭无法决定案件的判决时,就会请示庭长来对案件进行提出判决建议,往往判决结果都要由庭长、乃至院长进行“审批”一旦庭长和院长做出审判建议,则合议庭的审判基本都会和庭长院长的意见达成一致,但是往往庭长和院长对案件信息以及对案件的证据掌握都不是十分完备。对于有些疑难案件往往要送到法院内部的审判委员会进行讨论,审委会主要是对案件的案情进行简单的了解,听取审判人员的阐述,进而给出意见,而审委会的意见合议庭往往要必须执行,这样的内部程序是法律上没有规定的,但却是每个法院基本的程序。

(三)上下级法院关系的行政化

我国检察院上下级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法院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不存在领导关系,下级法院既有独立的审判权,不受上级法院的影响和指导,但是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中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下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认为下级法院院长需要撤职的,应该须报请上级人民法院经上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从某种角度上讲,上级法院决定着下级法院院长的任免,对下级法院的人事任免权可以干涉。这是行政化的明显表现。

(四)物质保障的行政化

司法经费属于国家预算的一部分,由政府划拨,受政府支配,行政机关有权删减该经费,司法经费在整个国家总预算或者总收支中所占有的比例并不确定和稳固。基层法官每年面临着巨大的案件审判,过度的脑力劳动,却拿着微薄的工资,刚刚能维持正常的温饱,司法机关掌握着国家的司法权,该权力的运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与人身自由权,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此重大的权力,如果不为其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难免会发生异化,成为压迫人民的工具。司法体制的最大弊端是无视法院作为审判机关的特点将其各种经费同其他国家机关一样,都列入了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内,由同级政论司法行政化及其对策府提供,由于司法经费没有从行政经费中独立出来,而且经费的项目和标准也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导致现实中司法机关只能依附于行政机关而行政干预和控制司法也成为可能。

作者:周绍强 刘双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