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主化下公民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5-06 11:32:57

试论民主化下公民意识的培养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发展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但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却缺乏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的土壤,也没有孕育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公民文化。近现代以来,我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在世界现代化和民主化潮流的推动下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日益增强;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加强,整体水平正在稳步提高。(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民主政治稳妥发展,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角度及社会总体来看,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仍然薄弱,呈现出多种形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民意识相对薄弱、臣民意识依然存在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正处于过度阶段,即由传统的臣民意识向现代公民意识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根植于封建文化的臣民意识受到冲击,现代公民意识又尚未形成,大学生公民意识表现出两面性和矛盾性。一方面,大学生公民意识虽有提高,但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变的过程是缓慢的,并且一定程度上是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下进行的,而非自发性的,因而公民意识的发展程度依旧落后于我国经济社会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在转型时期表现的尤为突出,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和履行公共服务时仍然是传统行政命令式的做法,公民与政府之间缺乏合理有效的互动沟通和平等协商[4](P134),公民意识的发展缺乏良好的政治和公民文化氛围,使得我国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依旧表现出原有的臣民意识。2.权力意识浓厚而权利意识淡薄一方面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权利都不太受重视,不仅政府对权利漠视,而且大学生对自己的权利也比较漠视。我国大学生公民权利意识淡薄,表现为要么忽视自己的正当权利,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要么只注重权利的享受而不愿履行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的权力意识浓厚,政府中官本位意识盛行。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权利意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显著增强,但对政府监督意识缺失,政治参与积极性不强,仍旧显示出我国权力观念的盛行和权利意识的薄弱。3.法治意识薄弱,人治观念较浓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人治社会,人们更多是寄希望于贤明的君主和清正廉洁的官员来治理国家,而不是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法律,法律仅仅是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的附庸而存在。传统“权大于法”的观念仍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大学生的思想,也影响着我国现代法治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更影响着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缺乏,政府的法治建设也是举步维艰,权力超越法律、行政干预司法,使法律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这无形中助长了人治观念,同时也阻碍了法治意识的形成。4.独立的主体意识与对政府的依附意识并存受封建等级思想影响,我国的大学生长期缺乏独立的主体意识,忽略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完善及转型时期受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人们独立的自我意识增强,对于自身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加强,主体意识得到发展。但大学生并未完全摆脱对国家和政府的依附意识,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社会公共活动中具有独立、平等、自由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强、民主监督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二)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发展中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1.政治体制和政府行为的影响历史上,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专制体制之下,民主法治思想很少。政治上的专制必然要求权力的高度统一和集中,这与现代公民社会相差甚远。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统治阶级极力强调对君主的忠心不二和绝对服从,在这样的体制下,人们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被泯灭,发展了具有依附意识和丧失独立主体意识的臣民意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国家生活中政治色彩浓厚,国家与社会集中统一,过多强调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而忽视了个人的正当利益,造成大学生权利意识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政治环境。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中权力侵犯权利,官本位意识浓厚,对上而不是对下负责反映出政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发展。2.经济原因经济体制也是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一个因素,中国封建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不可避免地形成封建社会的小农意识。历朝历代一直以来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缺乏广泛的社会交往和交换,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丧失了产生公民意识的经济基础。在这种经济形态下,大学生逐渐形成对自然力量和统治阶级的依附心理,并缺乏独立的主体意识。而农业文明以宗亲和血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交往模式,有着深深的等级、宗法和人情的烙印,因此很难形成现代的平等意识和法治意识。3.传统文化的影响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在社会管理方式上提倡人治,倡导“德治”和“人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表达了儒家重礼轻法、重德轻刑的价值取向,“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禁锢了人的自由,忽视人的基本权利,制约独立意识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传统儒家伦理文化强调以上定名分来教化天下,三纲五常是儒家伦理文化的架构,仁、义、礼、智、信则是用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注重群体为本的价值观,忽视个体独立存在的权利,使个体失去自由的意识,从而形成有利于统治的臣民意识。4.公民意识教育缺失长期以来,我国轻视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缺乏对现代人文精神的培育。现代人文精神注重个体的独立性、自觉性和民主平等精神,而这些正是我国现代公民意识所缺失的。虽然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普法宣传工作,但强调“法制”教育多于“法治”教育,“守法”教育多于“知法、用法”教育,实质上是只注重履行法律义务,而忽视维护个体合法权益。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一)规范政府行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首先应规范政府自身行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进而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发展。为此,政府应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司法公正独立;加强依法行政,健全政府职责体系,使政府行为与现代民主法治观念相适应,与大学生公民意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培养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政治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并与现阶段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当前,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政府应当转变自身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大力发展基层民主,调动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增强人们对于自己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培育大学生独立的主体意识。(二)完善培育现代公民意识的经济基础民主政治和公民意识同属上层建筑范畴,其生成、发展和完善均受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是在西方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交换关系,具有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法制性等特征,市场经济能够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制度逐步完善,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及公平竞争机制调动了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预示着大学生正逐渐从个人与国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中自觉独立出来。所以,我国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从而推动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完善和成熟。(三)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现代公民意识传统文化没有孕育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公民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公民意识的发展。但是,传统文化中也不乏有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积极因素。如“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把个人的修养同治理国家联系在一起,“仁、义、礼、智、信”倡导了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等等。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使之与当代公民社会相适应,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进而促进大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公德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等公民意识的培养。(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强化权利意识,注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其次,转变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导向,树立大学生主体意识;第三,要实现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制度化和系统化,把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纳入到意识形态建构中,并科学合理地借鉴吸收西方丰厚的公民理论和实践,培养和造就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现代大学生。第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努力营造出有利于公民意识培养的良好氛围。比如学校通过加强社团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参加并管理学生社团,从而提高权利素养,增强民主意识,在活动中无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等等。

本文作者:王炜工作单位:包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