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司法公正的定位与体现

时间:2022-10-24 04:34:49

当代司法公正的定位与体现

本文作者:王湛魏燕工作单位:苏州大学法学院

一、司法公正的内涵

司法公正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既能运用体现公平原则的实体规范确认和分配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又能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内容使这种确认和分配过程体现公平,做到不偏不倚。目前,我国司法机关有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根据职能分配,只有人民法院能够行使国家审判权,即狭义上的司法权。本文论述的司法公正是指狭义上的司法公正。当人们在生命、财产等重要问题上出现困难无法自行解决时,法院成为他们最终解决问题的去处,所以法院审理的案件矛盾一般比较集中。法官居中对案件进行审理,在法律上对当事人之间的是非曲直作出判断,并以事实清楚、说理充分、适用法律正确的裁判文书为载体让公众知晓,从而获得公众的信服和尊重,实现司法公正。目前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司法公正这个问题,但司法公正到底是什么,学者们对其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有的学者认为,司法公正包涵适用法律平等,诉讼程序正义和判决结果公平三个方面;[1]有的学者认为,司法公正是以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结合、一般公正与个别公正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一致为特点的。一般说来,司法公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做到严格执法;二是在正确认定事实的基础上做成正确的裁判。[2]12-13笔者以为,从司法实践来看,司法公正宜划分为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两个内容。程序公正是保障实体公正的重要因素,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追求的目标,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中国历来有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韦伯在分析中国古代法律时指出:中国的法官-典型的家长制法官-以彻底家长制的方式来判案,也就是说只要是在神圣传统所允许的活动范围内,他绝对不会根据形式的律令和-一视同仁.来进行审判。情况恰恰相反,他会根据被审者的实际身份以及实际的情况,或者根据实际结果的公正与适当来判决。[3]即使在现在,轻视程序的现象仍不时发生。因为实体正义比较受到社会的关注,因为它具体说明人的权利义务的实质内容,相对地,沉闷复杂的程序正义比较未能获得人们应有的重视。大多数的人关心自己究竟能不能得到一颗苹果,相对地比较不注意这个苹果是否透过一种公平合理的过程来分配。[4]实体公正反映出来的是裁判结果的公正。作出的裁判结果是否公正,主要通过适用实体法律是否公正来判断。只要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出的裁判,就是合法的,同时也是公正的。但是如果单纯追求实体公正,有可能会导致当事人正当诉讼权利的丧失,严重的还会造成程序虚无主义。裁判结果公正,确实让案件的当事人感到了正义的存在,但是要让整个社会相信法院的裁判是正确的,还必须通过程序公正看得见的公正来实现。公正的裁决不仅应该存在,更重要的是应让人们看到它是存在的。[5]如果法律规定的程序真正得到切实的遵守和执行,不仅最大限度地防止了暗箱操作以及司法腐败可能导致的实体上的司法不公,而且法院的裁判也就能够获得公众的信任,从而提高法院的公信力,树立司法权威。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并非程序公正了,实体就必然公正。程序公正的标准是相对的,一般需要借助于程序导出的最后结果,反过来验证程序是否公正,很难单从程序本身说明其是否公正。[6]所以在司法活动中,程序公正常常出现偏差。例如,各方当事人均享有平等的举证、质证、辩论的权利,在庭审过程中,当事人是否能够真正享有这些权利?有时一方当事人发言,滔滔不绝,想到哪说到哪。而另一方当事人发言,法官则以与本案无关而制止。再如,裁判文书送达,胜诉方被通知到法院送达,败诉方则邮寄送达,等等。法官在程序上这样做会使一方当事人产生合理怀疑。对于法官而言,审理案件是其工作,没有什么特别,但对于当事人来讲就是大事,可能有的当事人一辈子只经历过一次诉讼,法官对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参与案件的审理将会影响他一生对法律、法院、法官的印象。所以在程序制定公正、合理的前提下,法官在适用程序规定时也必须要公正,这是最重要的。裁判者具有依循法定的程序才能向公众昭示其行为不是恣意的产物,其裁判活动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而诉讼参与者只有看到裁判者依据严格的程序才能使其对结果的公正充满信心。[2]56笔者以为,身为法官应当将追求案件的公正作为心灵的衡量点,谨慎、认真地审理每一起案件,不论是实体公正,还是程序公正。

二、司法公正的相对性

由于司法审判有着自己特殊的制度、规则,人们从理性出发,应该认识到司法公正具有相对性,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6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长久以来,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律规定是每一名法官在办案时遵循的标准,该法律条文中所指的事实在以前通常理解就是客观事实,是通过审理查明而发现的事实真相。在司法实践中,法官要想方设法发现事实真相,以期作出裁判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绝对真实、可靠,但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法官审理的每一件案件其中发生的事实都已经成为过去,时间不可能逆转,已经过去的事实不可能重现。法官通过现存的材料去认识发生在过去的事实,现存的材料在法官的案件中就成为了证据。实践中,法官以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有时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情形,法官只能而且必须选择唯一的一种情形作为定案的事实,那么法官就要依据证据规则以及案件中现有的事实材料,梳理出一套符合法律规定又为自己内心确认的唯一事实,据此作出裁判,对于也许发生过但无证据证实的事实法官是不予认定的。所以,法官在一定时间内,运用一定的证据规则查明的事实就只能是法律事实。就像目前法学界引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法律事实并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为造成的,一如人类学家所言,它们是根据证据法规则、法庭规则、判例汇编传统、辩护技巧、法官的雄辩能力及法律教育成规等诸如此类的事务而构设出来的,总之是社会的产物。[7]虽然法律事实有可能与客观事实不一致,甚至有时相悖。但是通过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和证据规则证明的法律事实将会最大限度的接近客观事实。正是因为法律事实存在相对性,据以法律事实而为的司法公正也具有相对性。2.法律公正与社会公正之间就本质上讲,法律公正与社会公正之间应该是统一的,一致的。作为法官如果只关注法律层面的问题,而忽视了应该考虑的社会层面的问题,那就会变成简单办案,孤立办案;如果法官因种种原因只顾及了社会层面的问题,而放弃了法律原则,则不仅损害法律的尊严,而且损害了司法权威,那么司法公正更是无从谈起。在司法实践中,法律公正侧重于通过严格适用法律的角度来发挥定纷止争的作用,从而最终实现司法公正。社会公正则注重通过满足国家、社会及公众的秩序、权利等方面的需求,来达到实现良好法治秩序的追求目标。我们的理想是法官在审理案件中,通过审判作风的严谨缜密,开庭审理的不偏不倚,媒体舆论的良好引导和宣传,使个案的公正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尊重,将法律公正和社会公正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但在现实中法律公正与社会公正之间的确存在冲突和矛盾,在一些地方,为了保护地方利益,有些时候片面理解法律公正和社会公正的统一,夸大社会公正,让法律公正为社会公正让路。法官行使审判权,需要不偏不倚的依照法律居中裁判,中立的法官不能代表任何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法院亦无力承担与其职责不相适应的社会责任,所以当社会公正与法律公正在司法程序中存在冲突时,社会公正只能处于次要的地位,合法性思考的特点决定了理性化的司法是通过法律调整来治理社会,而不能随时迎合各方面的意愿来调整法律;决定了法官只能按照法律的标准和尺度去主持法律之内的正义,而不能离开这些标准和尺度去追求法律之外的正义。[8]所以法官只能选择依照法律确定的公正标准,而不能同时选择社会所认为的公正标准。此外,立法本身的原因也会引起法律公正和社会公正的矛盾,在法律未做修改前,笔者以为,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当充分理解和贯彻法律的价值精神,使其正确适用法律而作出的裁判结果最大限度符合公众普遍认可的公正的要求。3.法官、法律规定和裁判结果之间法官是法律的执行者,确切地讲是运用法律对案件予以裁判者。据统计,全国法院正式在编人数是31万人,其中法官有21万人左右,这21万名法官的业务素质不同,文化底蕴不同,道德修养不同,对法律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谁也无法保证这21万名法官对自己审理的难易不同的案件均达到司法公正的尺度。另外,我国法律渊源比较多,有些法律规定的内容比较原则和抽象,赋予了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任何一件进入法院的案件,法官都要作出裁判,给当事人一个结果。在人们心中,裁判结果的分量是非常重的。对于法院的裁判结果,每个人可以以不同的标准和角度来进行评论,当事人如果认为结果不公正,就会提起上诉,上诉被驳回,再进行申诉。从理论上讲,通常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得出的裁判结果应该是一致的,但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差,法官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不同层次、素质的法官适用比较原则的,有着较大自由裁量范围的法律来审理类似的案件,裁判结果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但裁判结果只要是法官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内作出的,即使不一致,从法律层面讲也是公正的,故司法公正也是相对的。

三、司法公正的实现

1.审判独立审判独立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必要前提。审判独立不仅包括法院的独立,而且还包括法官的独立,审判独立的根本是法官的独立。因此,笔者着重阐述一下法官的独立。基于目前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对一些案件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法官也就因为这些自由裁量权受到关系、人情、舆论等方面的压力和困扰。因此,首先应在立法层面保障法官依法行使审判权。早在1982年国际律师协会通过的5关于司法独立最低标准6中要求:法官应享有身份之独立及实质之独立。身份独立指法官职位之条件及任期之适当保障,以确保法官不受行政干涉。实质独立指法官执行其司法职务时,除受法律及其良知之拘束外,不受任何干涉。[9]法官如果不独立,很多程序公正和裁判公正的案件就无法保证。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该规定仅仅赋予了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权。在22年1月1日实施的修订后的法官法第8条第2款中这样规定:法官依法审判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是我国立法保障法官独立迈出的重大一步,反映了我国立法机关已经认识到了法官独立对于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意义。其次,改革财政体制,明确司法财政在地方财政的份额,制约政府按时、足额的向司法机关支付,实现司法财政的独立,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涉。此外,通过法官选任、升级、薪金、职业保障等制度激励法官公正裁判。法官作为正义的化身,只有排除法院内外的影响干涉,保持独立性,才能使其凭借对事实的判断和法律的理解作出公正的裁决。2.法官素质法官的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人品素质,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案件审理质量的高低。法官首先人品素质要高尚,唯有如此才能抵御外界的各种诱惑、威胁,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助于纠纷的公正解决。其次业务素质要过硬。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法官业务素质普遍不是太高,直到1995年5法官法6的颁布,法官的业务素质才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工作满两年的;或者获得法律专业学士学位,工作满一年的;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法律专业博士学位,可以不受上述工作年限的限制。如何才能提高上述两种素质,笔者以为,通过制定合理的制度最切实可行,如法官遴选制度,法官监督制度,法官伦理制度,以及法官免责制度,法官薪金制度等。有了制度,坚决贯彻执行,通过制度来培养法官良好的品行,通过制度保障法官的地位,通过制度来制约法官的行为,最终使法官公正裁判。3.司法权威一件案件审理完毕,如果想让当事人对案件裁判结果有一个公正的评价很困难,因为他们本身就处于利益冲突中;如果让社会大众对案件结果有一个公正评价也很困难,法官作出裁判是按照法律规定的特殊的制度、规则来进行,而非基于一般的道德伦理标准作出的价值判断。再则,如果新闻媒体不规范报道,公众受到影响,就更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当事人、公众、媒体有权利站在不同的角度监督、评价每一个案件的程序是否公正,实体是否公正,而且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的确防止了司法腐败的发生。但是,正如上文所述司法公正具有相对性,法官依法履行了法律赋予法官的职责,作出了法律内的公正判决,那么每一位理性的公民都应当尽量的从法律的视角正确看待该法官作出的裁判结果,给这份裁判结果应有的理解、尊重、维护,提高司法公信力,构筑司法权威。司法权威的有效树立,会有助于纠纷的解决、裁判的执行、权益的保护,最终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