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与司法公正探索

时间:2022-10-24 04:04:37

新闻舆论与司法公正探索

本文作者:龙汉青工作单位:重庆大学法学院

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发生一起儿子杀死生母的“家庭暴力案”。人民法院尚未对该案开庭审理,一些新闻媒体在其新闻报道中就以一种十分肯定的口吻把该犯罪嫌疑人称为“故意杀害生母”的“罪犯”。新闻报道中这种“先行判决”的做法,不仅造成广大受众对案件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也或多或少会影响受案法官对案件的判断和分析。“尊敬的审判长、审判人员、书记员及公诉人,尊敬的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新闻单位莅临这次审判的朋友们……”在某地开庭审理一位公众人物作为被告人的案件中,辩护律师以这样的陈词作为进行辩护的开场白。坐在审判席上主审案件的法官与坐在旁听席上的新闻记者竟然会被如此相提并论,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难道新闻记者和电视台也加入了审理案件的行列,行使了法官审理案件的职责?新闻媒体带来了司法的“透明”,媒体不时且自身不易察觉地超出舆论监督的界限,进而引发的“媒体审判”等现象引起了法律界人士的忧虑。新闻报道对司法的介入,有时甚至主控了案件的审理结果,已远远超出了媒体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一、新闻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谈到“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时提出,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是自党的十三大以来,连续第四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提到舆论监督问题。1998年,在全国法院教育整顿工作座谈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强调,“法院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要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开审判”制度落到实处,除涉及国家机密、公民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法律另有规定不予公开审理的案件外,其它案件一律实行公开审判制度,不允许实行“暗箱操作”。新闻舆论监督不仅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作为其监督对象之一的司法机关也主动将其司法活动置于新闻舆论的监督之下,足见新闻舆论监督对我国的司法公正起着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推出审判公开、检务公开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希望通过程序的公开以促进实体处理结果的公正。把司法活动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有效地促进司法公正。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开性、直接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司法机关一系列重大举措、诉讼程序的进行,经过新闻媒体的监督,其公正性无疑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在进行司法活动时,司法人员对于案件的情况所获取的信息毕竟有限。媒体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所获取的信息面更广、来源更丰富,甚至对某些不为人知的信息予以曝光,使司法人员对于案件有一个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有利于司法公正的更好落实。第二,司法部门属于国家机构,司法活动的公正、司法人员的廉洁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司法公正不仅包括实体处理公正,也包括程序公正,新闻舆论监督不仅要对那些违反法律规定的实体处理结果进行披露,也要对违反程序的行为进行曝光。通过新闻媒体的全过程、全面监督,大大地增强了司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使司法公正的落实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司法腐败现象将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那些伺机寻找腐败的人将会无机可乘,有利于净化社会空气,使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更大的成效。第三,为了实现我国“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必须实现司法公正。司法公正的实现除了继续推进司法改革,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地行使审判权和检查权有制度上的保证外,还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完善我国的监督机制。从这一方面来说,新闻舆论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实现我国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新闻舆论监督中易出现的问题

(一)不当法制新闻报道

司法腐败容易导致作出不公正的判决,同样,传媒“腐败”也产生了显失公正的报道。确当的法制新闻报道,对司法审判具有舆论监督作用,然而,当前有不少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司法机关结案之前就刊发有利于一方的稿件,这无疑对正常的司法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司法腐败往往引起大家的重视,而传媒腐败同样不可小觑。在新闻自由的时代,新闻工作者在言论自由这一大背景下,更应该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件。即使传媒是以信奉的标准在正常地报道新闻事件,也有可能因为其的道德化立场而伤及司法公正。新闻舆论监督一般通过其道德化立场,在情感性判断的基础上形成道德结论,体现的是道德上的正义。而司法公正坚守的是技术性、理性化、程序化的判断方式,有时会违背道德上的正义,与道德形成冲突。媒体依据道德视角所期望出现的结果与司法机关的判决结果有可能产生差距,媒体把这种道德化立场表现在新闻报道中,或多或少会让公众对司法的公正性产生质疑。新闻舆论对司法的监督,将整个司法活动置于全社会的舆论之下,有利于司法活动的透明、公正。但新闻媒体对于案件过于深刻的渲染,又容易把案件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司法人员进行司法活动时容易受到媒体通过新闻报道所引导的新闻舆论的影响,而顺应所谓的“民意”,这实质上是“媒体审判”而非司法审判。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司法审判的主体,“媒体审判”有违我国宪法。

(二)传媒影响司法的途径

新闻媒体的任何不适当的介入,任何有倾向的报道或评论都有可能给司法人员和公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影响其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传媒影响司法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直接影响。司法公正要靠司法人员的具体行为来实现,以司法人员的职能活动为载体,通过司法人员的职能活动体现出来。当司法人员看到新闻媒体公开的带有主观倾向性的报道或批评后,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司法人员对案件的处理或多或少都会带上主观色彩。二是间接影响。这种影响又分为两种情况:首先,司法人员的亲朋好友能够得知,如果媒体报道或批评的内容与他们相关,他们极可能将获悉的这些信息与司法人员沟通,这样也会对司法人员形成影响。其次,媒体的报道很容易被上级领导或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领导通过批示或查询等方式影响司法。通过这两种途径,司法人员基于新闻媒体的影响所带来的公众舆论的压力或领导权力的干涉,容易作出有失公正的判决。

三、正确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对策

司法与新闻媒体各自的性质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和对立,司法要求独立,而新闻媒体要求公开和透明,两者之间的这种冲突使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司法公正。但从根本上来说,两者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都是为了维护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统治秩序而存在的,完全可以和谐相处。

(一)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

新闻媒体首先必须通过自律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权力行使的边界:新闻媒体不是不是法院,记者也并非法官,在新闻报道中不能跨越自己的角色定位。因此,我们应该从记者自律、法律的约束等方面着手,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使新闻工作者遵循职业道德、忠于职业操守、履行职业责任得到切实的保障。1994年我国颁布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该准则第3条要求新闻工作者“维护司法尊严。对于司法部门审理的案件不得在法庭判决之前作定性、定罪或偏袒的报道;公开审理案件的报道,应与司法程序一致。”新闻工作者应以此为基本要求,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用新闻道德来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新闻媒体履行舆论监督义务,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办案的目标都是达到司法公正,都是为了更好地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当前我国尚没有一部《新闻法》来规范新闻活动,为了使舆论监督良性运行,呼吁尽快制定《新闻法》,约束新闻从业者的行为,让新闻工作者逐步树立起法律意识,使新闻报道活动有法可依,让新闻媒体与司法的矛盾与冲突得到平衡,最终形成新闻媒体与司法之间既各自独立存在而又相互依赖的和谐关系。

(二)对司法人员的要求

司法独立是当今世界法治国家所普遍遵循的原则,司法权和司法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司法必须独立。公正是司法追求的目标,没有独立,公正就无从谈起。所以司法独立应该得到持之不解的重视和支持,为司法人员公正审判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实现司法公正,新闻媒体的监督只是外在的因素,内因还在于司法机关。司法公正与否的关键不在于新闻媒体如何报道或舆论如何反响,而在于司法人员自身。司法人员应该秉持正直的道德观,不断研习专业知识,以求对法律的精确理解,增强业务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对法律的深刻理解,他们才能正确看待新闻舆论中的合情、合理、合法的部分,对新闻报道中过于主观的内容才能保持恰当的态度,从而将实现司法权威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忠于法律、严格执法,始终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那么,新闻舆论对于司法就不容易产生消极或负面的影响,只会起到促进和弘扬司法公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