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司法独立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2-09-07 11:01:25

我国司法独立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一、实现我国司法独立的现实困境

(一)立法缺失

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有关于司法独立的规定,但该规定有明显不足。首先,宪法只排除了三类主体对司法独立的干预,即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这一范围是比较狭窄的。换言之,这三类主体以外的其他主体即使对司法独立造成干涉,宪法也无力规制。其次,宪法这一规定保护的客体仅限审判权。从原则上讲,司法机关依法行使的一切司法权力都应该受到法律保护,不应仅局限于审判权。第三,该规定仅为原则性规定,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关于如何排除对司法权的干涉以及干涉司法权行使的法律后果方面,宪法不宜规定的过于详细,但在具体部门法中应有涉及。

(二)制度障碍

一方面,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导致司法独立实现存在困难。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可以对司法进行监督和管理;地方司法机关要受到上级行政机关的统一领导;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薪金等都与地方行政有着密切联系。在这种制度下,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可能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司法制度内部存在管理过于行政化的问题。受历史传统影响,司法机关内部管理沿袭了行政管理的套路,法官的职务晋升、薪金水平都采用了行政考核标准。法官不能以终身任职和高额薪金免除后顾之忧,还不得不受制于各种行政考核,在审理案件时难免掣肘,无法只忠于法律行事。

(三)舆论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和自媒体的发展,许多新闻媒体已经不再恪守行业准则,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提高关注度,肆意篡改事实、扭曲真相,人为地制造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法官被迫承受不明真相的群众口诛笔伐,严重干扰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此外,社会舆论还常常用道德标准绑架司法审判。中国社会长久以来都被人情大于法理的传统观念统治着,在一个案件中,人们惯于站在弱者的角度思考:若受害者为弱者,舆论就偏向于重刑惩治犯罪者;若加害者为弱者,舆论就偏向于轻罚甚至不罚犯罪者。从法理的角度讲,这两种情况都违反了法律的价值追求,法官不应也不能如此审判,但是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对司法独立造成影响确是不争的事实。

二、实现我国司法独立的必行之路

(一)立法修改

对司法独立最直接的保护就是立法保护。现阶段我国宪法和部门法对司法独立的规定不多,势必要做出修改来保障司法独立的实现。首先应由宪法作出原则性规定:确立司法独立的基本原则,司法权的行使仅服从宪法和法律,不受其他任何外在因素的干涉。其次是部门法的修改:诉讼法应当明确独立司法的审判流程,保障司法独立的方法以及妨碍司法独立的具体惩罚措施。宪法和其他法律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既有抽象原则又有具体规范的完整体系,共同保障司法独立的实现。

(二)法政分离

我国司法独立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制度改革的不易。随着社会发展,司法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也确定了进行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但是几年过去了,成效甚微。要实现司法独立,第一要任就是把司法和行政分离、分立,让二者相互独立,不能将司法机关置于行政机关的管理之下。行政机关可以监督司法活动的进行,但是不能对其有过多干预。同时,要对法官个人进行有效保障,对此可以借鉴一点西方经验,给予法官稳定的职务和薪资保障,除非其出现徇私枉法、以权谋私等违法行为,否则轻易不能对其进行降职、免职。这样法官在进行司法审判时才能心无旁骛,不必担心因秉公处理案件遭到打击报复,也不易因贪图金钱产生枉法行为。

(三)信息公开

舆论之所以会对司法审判造成影响,主要原因是信息流通不畅。人民群众无法从官方渠道了解到真实信息,加上部分媒体的刻意引导,才会造成误解。近几年,司法机关在信息公开方面已经大有改善。报纸和电视上经常出现对案件的实时报道,多地司法机关在社交网络上建立官方账号,对关注度较高的案件及时相关情况,让群众及时了解到真实信息。笔者认为,司法机关应该善加利用媒体资源,避免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不良影响,更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对群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普法教育,让人民群众了解法律的规定,理解判案的依据,最后信服法官的审判。

三、结语

本文从理论角度阐明了我国司法独立面临的困境并对如何走出这些困境提出了一点建议,但从实践角度讲,我国司法独立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立法的修改、体制的改革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实现司法独立需要时间,更需要各方的配合努力。

作者:周玮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