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司法改革下的公众参与

时间:2022-10-17 04:39:43

小议司法改革下的公众参与

本文作者:陆建华黄铁文工作单位:海南大学法学院南宁市兴宁区人民检察院

近几年来,实践方面的司法改革的公众参与已经有了许多重要举措,对其研究大多关注具体制度,本文是对司法改革的公众参与这一问题的基础性考察,也是理论上的初步探讨。长期的司法改革,不管政策草拟,实施和评估,所有主角由司法机关主导。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可让各级法院、检察院提出具体意见,在大框架不变之下,各级法院、检察院就改革进行部分的零敲碎打,上下齐动、内外呼应,各级法院争先恐后、各种举措层出不穷,改革的冲动和激情高昂,改革的热量和潜能不断释放。出自法院的主动、并在社会上造成有影响的改革/亮点0颇多,诸如庭审电视直播、主审法官制度、一步到庭当庭宣判、证据开示制度、举证期限制度、统一司法考试、穿法袍敲法槌、裁判文书附/法官后语0、小额案件简易审判、设立执行局实行执行工作/垂直领导0、推行债权凭证制度、设立法官助理、单列书记员序列、建立组合新颖的审判机制,等等,一下子还真难以穷尽。应该说,正是这些改革中的星星点点,才构成了中国司法改革的如火如荼。但是,司法是为公众而存在的,因此一切的司法作为,都应以公众的立场来思考。我国当代的司法改革并不是没有进步,而是司法改革一直没有办法深入公众的内心,这是因为没有公众的适当参与;改革的主体以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为主,若司法改革不给公众机会参与,产生的后果就是许多改革的结果使普通民众感到困惑不解(公众参与司法和公众参与司法改革不是同一个问题,公众参与司法是指公众参与司法活动,比如人民陪审原制度就是公众参与司法的具体体现。公众参与司法改革是指公众参与司法制度的制定。本文讨论的只是公众参与司法改革这方面内容)同时,我们的改革措施的成本又会很大。因此,加强公众参与司法改革是司法改革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存在有效法治的重要标志。无疑,在今日司法改革过程中,公众和传媒对司法改革的关注及不时激起的热烈的讨论本身就昭示着我国司法的重大进步,是极需予以肯定与鼓励的。

一、公众参与司法改革是民主的应有内容,也是司法活动具有公信力的保证

司法的民主性是指司法应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司法活动应体现民主性,并应受到人民的有效监督。司法的民主性是司法的本质所在,它要求司法审判人员应当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主持正义、维护公正、清正廉洁、秉公执法,并且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司法是纠纷解决的权威,权利救济的终极。对于公民来说司法对于自己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在特定情况下,他能决定我们生活以及生命。也就是说,司法对于我们的公众太重要了。与此同时,由于司法的特殊属性要求司法活动必须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不断有古今中外的法学家指出司法独立对于司法公正的重要性,法学家们往往认为/离开了独立性,公正性就失去了保障,就无从谈起0。司法活动就必须是由特定的主体来控制,最大限度的排除外界对司法活动的干涉,其中就包括一般民众对司法活动的干预。¹这样就形成这样的状况:司法与公众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司法活动又必须保持独立,排除公众的干涉。那么基于这样的关系,公众是否就会产生一种对司法不信任的心理?公众自然会觉得在/独立0的司法面前是被控制的、司法对自己的权利保护是不可预见的,自己就没有影响司法活动的途径(在自己的正当权利被司法活动侵害时)。那么如何解决司法独立和公众对司法活动不信任心理之间的矛盾哪?我不否认司法独立的必要性,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公众的心理感受,要给公众一个参与司法活动的途径。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中,公众参与司法是有法律保障的,无论是人民陪审员制度,还是近年来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公众参与司法已经越来越制度化。然而,由于对于司法的/司法独立0的本质要求,公众参与司法有是必须谨慎对待的,不能过分扩张公众对司法活动的干涉。那么司法是否真就成了必须是民主的/真空地带0了吗?对于关乎公众重大关系的司法是否就没有公众充分参与的机会?其实,司法活动只是发挥作用的最后环节,在司法活动产生结果之前由于制度设计以及各种法治因素的作用司法活动的最终结果可能早已经被决定了。这正如苏力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当代社会司法已经变成了一台自动售货机,当我们把我们的请求输入售货机时,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是固定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觉得因为我们的机器是经过精密设计的,而机器是以按部就班的、统一的标准来生产。这样,在我们想要一个好的产品时,生产过程其实不重要了,决定产品好坏的因素是我们的机器。在司法活动中,决定自动售货机生产产品好坏的关键因素自然是这台售货机了,这台机子就是我们的司法制度的设计了。我们设计什么样的/机子0就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公众要对司法形成正常的或者是说好的心理认识,其实参与司法改革是最为有效的途径。经过上文的分析所出的结论已经说明了,司法制度的设计对司法活动才取决定性的作用。公众参与司法改革决定司法制度的设计,这样做才是从根本上对公众权利的最好保障,并且不会影响司法独立。只要让公众有效参与司法改革的活动中去,公众选择自己认为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权利的司法制度,那么当公众自己在面对这样的司法制度决定自己利益的时候,无论结果如何,他们自己心理也应该是对结果会接受的。因为制度是由公众参与制定的产生那样的结果是制度选择的必然,所以公众对结果是很放心的,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比较对结果的预期也会更客观些。假如公众对司法有这样的心理的话,困扰我们司法活动的许多问题不就很好解决了吗?例如,证人出庭率低问题,执行难问题等等。

二、公众参与司法改革也是减少司法改革成本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们的司法改革往往是变革者自己的事,公众没有机会对司法改革的一些举措提出意见,而只从媒体上被动地接受一个通过和实施的结果。这样就会产生许多弊病,其一,正是由于司法改革只是由司法机关自己在/导演0,因此没有统一的部署和指挥,往往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这样的司法改革在施行过程中会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由于各个机关相互掣肘,本来是为了提高司法效率的改革举措,结果是大大的影响了司法效率。其二,在各个司法机关实施各自制定的司法改革方案时,由于是闭门造车的/产品0没有经过很好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在推行后就会带来具体实施上的困难。其三,我们的司法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国外的先进司法制度,改革者们很习惯直接将外国的司法制度经过稍微的改造直接的引进过来。但是制度的形成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在推行移植而来的新制度时,如不将其由公众来进行评判和适当的改造,往往会导致严重的/水土不服0现象。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我们最高法院制定的证据规则,现实生活中能够被真正运用的机会很少,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发展水平极不平等的情况下,要制定一些改革措施一定要兼顾各方面的情况。由于司法机关单方面进行司法改革会出现上述的问题,因此必须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公众参与司法改革就是一项很好的解决司法制度适应性的措施。公众是广泛地生活在我们的制度之下的最直接接触者,他们对一项制度的灵敏度是非常强的,深厚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很容易去判断一项制度是否适合,是否有利于它的运行。在我们的司法改革举措出来之前广泛的听取公众的意见,如果我们的改革决策者们能够有机会听到公众对一项司法改革措施提出的建议的话,我们的改革者就有了更多的信息来作制度设计的决定。这样的司法改革举措因为有了公众的参与,它的实用性会更强些,实施的成本会更小些。

三、结语

关于公众参与司法改革的原因的分析,本文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将会持续的关注和思考。许多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公众如何有效地参与到司法改革中来,以及司法改革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如何正确地对待公众的参与,已是我们今天不得不必须首先要正视的问题。我深信司法改革的公众参与这样的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的是司法改革也势必要向着这方面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