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新要求

时间:2022-07-24 02:43:26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新要求

一、刊网融合形势下高校学术期刊功能的变革

高校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1]高校学术期刊自诞生伊始就肩负着引领学术发展的神圣历史使命。高校学术期刊的刊网融合是目前高校编辑出版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这标志着刊物发展正式步入刊网融合新阶段,体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不仅是传播手段的融合,更是内容制作、推广方式和经营的融合。高校学术期刊承载学术传播的重要使命,刊网融合形势下高校学术期刊功能也将悄然发生变革。[3]一是刊网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宏观引领与微观服务功能。在传统纸媒时代,由于读者个体情况过于分散而认知模糊、无法获知,高校学术期刊只能实现宏观领域学术引领且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用户的网刊阅读或浏览情况可以精确获得,包括读者的浏览论文种类、时间、时长、研究旨趣等。通过大数据分析,高校学术期刊可以实现刊网融合背景下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引领学术发展的权威地位。[4]二是刊网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学术交流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高校学术期刊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的天然使命就是为学术研究搭建一个权威、公平、公正的学术成果交流平台。学术研究不再是个人孤军奋战而是正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研究也从单一领域走向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因此,刊网融合不是简单的纸刊内容移到网络这么简单,而是可以上升到基于跨终端的多样化、多媒体资源带给读者的互动性的优质阅读体验,可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随心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刊网融合后高校期刊的学术交流功能将大为提升。三是刊网融合背景下高校期刊的学术传播途径、媒介、速度、理念均发生变化。传统纸刊是通过赠阅交流、邮局订阅、实体店购买等方式传播,范围有限,互联网时代的期刊网络出版将使传播范围全空间化。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未来学术期刊有可能改变读者付费的传统销售模式,全部实现OA(开放获取),读者将免费获得学术数据资源。这将大大改变原来学术研究只限于部分学术精英的研究专业化、职业化的现状,使更多人可以参与到学术研究中。刊网融合背景下网刊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实现了传播速度及时化和传播效用的最大化。传统纸刊时代秉承“内容为王”发展到刊网融合时代“内容、服务”并重,高校学术期刊不仅要清晰、准确地传播学术,更要注重内容建设,有针对性地将内容推送到目标客户,为用户服务。[4]四是刊网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仍是采用同行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的方法,但由于大型网络学术资源库的建立,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等的出现,能更大程度和更广范围地实现防范学术伦理失范、遏制学术腐败及权力寻租。

二、刊网融合对高校期刊编辑文化素养的新要求

随着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编辑开始朝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转变。高校学术期刊作为高校学术传播的平台与载体,其编辑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更是一个无法回避也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有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学科专长,更需要良好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尤其是文化素养。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素养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能力维度,指文字与文章的素养;二是思想维度,指知识与思维素养,三是责任心维度,指尊严与使命的素养。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在三个维度都具备了较高素养,再加上一份对职业的热爱与痴迷,才能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创造性地高质量地完成工作。高素养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能够指导作者将论文在保持严谨与严肃的前提下,把文章修改得尽量形象、生动和优美。因为学术论文并不排斥语言的美感。[5](一)刊网融合形势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具备较高文化素养,善于“沙里淘金”,更要善于“点石成金”。传统的编辑工作更多体现的是文献的收集和编纂等较为浅表性的工作,但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与文化的演变,高校科研氛围日益浓厚,尤其是科研考评机制的现实存在,高校工作者的科研动力与热情空前高涨,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成为高校工作者的常态化工作。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在这种大的学术环境里,一方面要有慧眼,能在海量的作者来稿里“沙里淘金”,挑出高质量的符合期刊栏目的稿件,另一方面,又要提升自身素养,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作者修改提高,善于“点石成金”。这就要求编辑要自觉提升编辑主体意识,充分认识编辑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和创新性。编辑工作的过去和现在存在一个历时差异(纵向方面的差异),而不同编辑个体之间又存在一个共时差异(横向方面的差异)。[5]所以,刊网融合下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主动通过课题研究或论文写作培养能力素养,扩大与传统编辑的历时差异,缩小与高水平编辑的共时差异,提升自己。(二)刊网融合形势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不再是只强调传统的“勤苦大于创造”,也强调编辑更高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字编辑工作共时差异非常大,体现在实际工作量可深可浅的弹性上。浅层次的编辑工作主要是形式的规范与文字的修饰,即让编辑后的论文语言达到文通字顺、摘要关键词的写作及参考文献、注释等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深层次的编辑工作则要走进作品的信息、知识生产过程,是编辑与作者共同创造性地参与到知识和文化的创造过程中,需要编辑广博的知识、精深的专业素养,体现的是编辑深层次的修养和能力,以及更高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到现在,工作的创新性在不断加强,原来仅一味强调“勤苦大于创造”已经成为了历史。现在的编辑不仅需要传统的“工匠精神”,更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因为现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已经逐渐集编、审、校于一身,其中“审”的地位逐渐提高。当作者咨询自己的投稿是否被采用时,作者关心的是稿件的内涵水准,而非论文形式上的规范。可以说,“审”的过程是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地位提高的体现,编辑工作的对象是论文与论文作者,其中论文是物,作者是人。对待论文,编辑须讲科学精神,视文章质量标准及知识和创新标准决定取舍;对待作者,编辑须讲人文情怀,应以尊重、理解、发展的心理倾向来沟通交流,当论文无法避免批评时,最好在批评中不忘真诚的肯定甚至赞美,尤其对于学术新人。高校期刊编辑要学会对作者的文章进行批评和鉴赏,这里要厘清的是,批评不等于否定,而是理性的分析和检评;鉴赏更不是安慰的姿态,而是对作者作品独到、深刻之处的由衷而理性的判断。这是非常考量编辑的哲学思维和文学眼光的。(三)刊网融合形势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更强调职业能力与职业使命认知这两方面的文化素养。普通的高校期刊编辑与卓越的高校期刊编辑的区别体现在职业能力与职业使命认知两个方面。能力决定工作的顺利完成情况及效率高低,使命认知则决定职业工作的境界。有了责任与使命意识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能走出机械、重复的匠技境地,将自身的工作放在文化生产与传播的大系统中思考,让平凡的工作在意识中拥有了丰富的内涵,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创造性价值,从而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刊网融合时代的来临对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素养提出了多方面更高的要求,编辑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要有更卓越的选择能力、鉴别能力、质疑能力、思辨能力、创新知识能力。[6]还要求编辑有更好的网络沟通能力,即利用网络进行调查采访的能力、利用社交网站发起讨论的能力、创建网络社区作为栏目策划或组稿的能力等。这其中,很多报纸的编辑已经走到了前列,有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如《人民日报》官微的“你好,明天”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三、刊网融合形势下做一个“走心的”学术期刊编辑

改革创新,理念先行。刊网融合最关键的节点是人的融合,其中思维方式的转变又是实现人的融合的最关键的环节。[3]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如果要将工作做好,必须与刊物保持一辈子的热恋。在与刊物的恋爱里面,如果每天编辑审稿校对,不花心思,想必也难以做出成绩。有人称真正的爱情是“走心”的,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走心”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走心”的编辑可以具体细化到“四心”:(一)培养一颗公正之心。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具备一双火眼金睛,通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等手段,将抄袭、剽窃、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伪造数据等存在学术伦理失范的学术不端稿件识别剔除,让作者不再有侥幸心理,对刊物心存敬畏,对学术保持尊敬,从而在以后的学术实践中抛弃浮躁,脚踏实地,这也是帮助作者成长。学术期刊编辑要怀着一颗“公正的心”在来稿里“沙里淘金”,从大量来稿中挑选出符合刊物要求的有创新价值的原创论文,同时对每一篇录用的论文公正地用心地“点石成金”,对于有前瞻意识又存在一定缺陷的论文,编辑要从专业知识、文章结构、谋篇布局、逻辑推理等方面给作者一些指导,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让作者细化完善,以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通常都接受了某专业的系统教育和训练,拥有知识优势,在某一领域有专门甚至是专深的知识,但在处理他人文本时,即使是自己所学专业的范围,也会因某一学科专业的细分、高度细化而产生程度不同的陌生感,因而,高校期刊编辑为能更公正地挑选稿件,必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拓展,然后再逐步走出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其他相关领域学习,获得更加广阔的视野,[5]这样才能培养出一种卓越的能力,具备一颗“公正的心”。(二)拥有一颗细腻之心。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对于符合刊物要求的文章,要细致审读,指出作者推理、结论、逻辑、语言中不妥之处,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修改意见,帮助作者加强规范提高文章质量。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对于文章的审查首先是对于主题意义的整体审查,判断其内涵高低,然后进入衡量作品表达水平的审查。这个时候,编辑字斟句酌的职业精神和较真态度常常会让作者觉得“苛刻”“挑剔”,但正是这种精雕细刻,编辑的细腻和文字文章素养,才成就了一篇篇质量上乘的学术精品。只有具备细腻之心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才能在拥有较专深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投入工作。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拥有某一专业知识,就等于拥有某一看问题的视野,但若仅限于该单一视野看问题显然很局限。[5]所以必须怀着一颗细腻的心不断以自己专业领域为圆心向拓展自己知识,形成多层面多元化的立体知识架构。这不仅是高校期刊编辑个人的自我完善,也是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的需要。(三)怀着一颗柔软的心。有一颗柔软的心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对于不符合本刊物要求但文章质量又不差的作者来稿,不是一拒了之,而是站在作者角度,细心体会作者写作的艰辛、完成一篇文章的不易,给出建议指导作者投给适宜的刊物。这样有人情味的高素养编辑无疑能得到作者的敬重和感激。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境界可高可低。较低的层面上,仅限于文本的校对。在较高的层面,编辑可组织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对论文内容进行补充。刊网融合形势下要求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更需要一颗柔软的心,以自己的勤恳付出得到作者读者的敬重和称赞,悉心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个性、行动能力、工作素养都与其广阔的视野息息相关。编辑若具备一颗柔软的心,就多一种视野从而多一种获得旁人无法捕捉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更多一种工作创新的可能。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在工作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不断加强积累,形成内心柔软、本性善良、意志坚定的品质,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提升刊物质量和影响力,具备这样柔软的心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才是最有力量也最受读者尊重和作者青睐的。(四)保持一颗感恩的心。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对于高水平的作者,要加强联络,积极交流,让对方参与到栏目策划、组稿甚至审稿的工作中。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充分认识刊物水平的提升基石是高水平的作者,刊物质量和影响力是靠一篇篇高水平作者文章造就的。所以,高校期刊编辑对这些作者要有一颗感恩的心。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不会对自己工作认知肤浅,不会在工作中表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没有激情,仿佛工作只是为了生计的劳务。具有感恩心的高校期刊编辑会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时时有一种文化的自觉,有一种使命感,会主动钟情热爱自己的职业,有一种情怀,将有限的自己和平凡的工作融入社会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整体系统中,对工作热爱珍惜且知足感恩。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是一个技术人员,但有感恩之心的编辑绝不会把自己仅限于技术人员,会在工作中自觉学习专业的知识、方法,培养文化素养,通过博览群书提升文化品位,通过洞察社会提高文化敏感度,通过自省反思完善自身修养,怀感恩之心的编辑能在较高层次上完成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任务。

四、“走心”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任重而道远

刊网融合形势要求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兼具科学和人文素养,融合哲学的思维和文学的眼光,对一切现有的、既定的结论都不轻易肯定或否定,而是运用自己的理性,秉持基于怀疑的批判和分析精神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即具有批判和反思精神,具备这些素质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才能“走心”地进行编辑工作。在刊网融合时代,用户不再是传统纸刊时代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也能通过各种渠道成为知识的者和传播者,因此,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尽可能地多学习各类新知识,具备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甚至了解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行业惯例、少数民族或民间禁忌等知识,[6]增加现实生活的体验,以便在知识加工和整合的深度上游刃有余。刊网融合时代的到来模糊了知识生产者与受众的界限,缩小了二者之间的鸿沟。高校期刊编辑也要适应这一形势,重新对自身角色定位。要学习新的编辑技能,成为知识传播的引导者和发动者;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成为海量信息的瞭望者;防范甚至杜绝各种学术伦理失范现象,成为学术阵地的守望者;引导新的学术热点,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先行者,刊网融合形势下“走心”的高校期刊编辑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