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排名与影响因子

时间:2022-01-11 03:15:06

科技期刊排名与影响因子

1影响因子与期刊质量

影响因子实际表征了某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用它来衡量期刊的学术水平是基于如下几个理想状态的假设:1)一本期刊的学术质量与它每篇文章的平均被引次数正相关;2)科技后被引高峰期基本都在2年左右;3)可以通过遴选一定数量的“好的”期刊作为检索数据库,从而使得该库包含几乎所有有价值的引用。可以看出,在这几个假设下,影响因子和需要其度量的期刊学术水平之间存在不小的误差[2]。首先,假设1)就存在不小的问题。单从一篇文章看,它的被引频次并不能准确衡量其学术水平。由于各学科的发展规模不尽相同,规模大、研究人员多的学科文章平均被引频次更高。例如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明显高于其他大部分学科,如数学、物理,这个差距可达几倍、十几倍。但显然不能认为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水平就高于数学、物理等学科,因此影响因子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它不能用于跨学科间的期刊比较。而在同学科期刊的评价中影响因子是有效的,不过依然有偏差。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很多,例如,一般偏应用的期刊和文章比偏基础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更高。历史上狭义相对论刚提出的时候,全世界只有几位科学家能看懂,更别说在此基础上做出新工作。当时虽然没有影响因子等概念,但可以想象在文章发表后的一段时间内其被引频次几乎是零。时至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这种艰深的开创性工作还不时会出现。甚至《PNAS》上刊登过一项有趣的研究:学术水平相当的生物学文章因为更多地使用公式来描述使得被引频次大幅减少[3]。除此之外,对参考文献的非正常引用,如过度自引、人情互引、集中标引、乱引等不规范引用,以及批判性引用都大大增加了影响因子评价期刊学术质量的误差[4-6]。因此单纯用影响因子来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有不小偏差。其次,对于假设2),科技期刊的被引高峰期为2年也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影响因子的统计年限设定为2年主要基于以下2点:①要统计刊龄在几十上百年的期刊所有论文的全部被引次数是一项工作量很大而难以完成的任务[2],设定合理的统计年限是影响因子评价可操作性的关键;②国际著名科学计量学家Price在统计和分析大量文献后指出科技论文的被引高峰期是发表后2年内[7]。但实际证实也有不少学科的期刊被引高峰期远超2年[8]。尚宇红等[9]统计了国内几十种水平较高的自然科学类期刊,发现其中数学、物理、化学类期刊的被引高峰期均在3~10年。其实不难想象:应用类学科的被引高峰期较早;而基础类学科的被引高峰期较晚。最后,假设3)似乎看起来是最靠谱的。事实上,SCI检索系统也确实将绝大部分各学科的优秀期刊收录其中,约占世界期刊总量的3%[6]。可是即便如此,收录期刊仍存在国家和语言所导致的不均衡[6],例如许多俄罗斯的高水平期刊因为政治原因没有被SCI收录[2],而一些法文、德文等非英文的学术水平不错的期刊因为语言原因也未被收录。同时,一些好的结果并未发表在SCI期刊上的情况就更是不胜枚举,这其中有对文章价值的误判、民族情结、团队情感,甚至一些学科结果的地域性限制[10]等各种成因。但相对来说,这条假设是最接近实际情况的,从世界范围看,绝大部分优秀的科研成果也确实发表在SCI源期刊上。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用影响因子去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是有不小偏差的。但它依然被全世界科研领域的大部分学者所接受,这是因为目前还找不到更有效的评价方法[9]。尤其在中国,影响因子评价的接受度是大大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在目前中国学术诚信和科研体制完善度相对更低的情况下,同行评议的效果也是低于发达国家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科技界尤为重视影响因子—虽然偏差大,但是人为干扰小。

2综合类期刊排名与学科分布

相似于SCI源期刊的遴选,在中国影响因子也是中文核心期刊和CSCD的源期刊遴选的重要指标。各期刊在其所属学科中影响因子排名对其能否入选源期刊影响很大,这样的遴选方式也较为合理,因为影响因子可以用于同学科的期刊评价[9-10],但能否用于综合类期刊就很值得商榷。综合类科技期刊是指涵盖自然科学中多个学科的学术类连续出版物;由于历史原因,它在中国具有一定数量和特色,如绝大部分高校学报都属于这类期刊。在中国,科技类的高校学报一般分为理、工、农、医等版块,它的历史伴随着中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是集中展示高校科研成果的窗口。但随着中国科研与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种综合类、杂而全的期刊已经不适应学科体系高度分化、专业方向更加深入的科研现状,其发展明显滞后于许多专业类期刊。综合类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排名一般是按照理、工、农、医等版块来划分,这种划分虽然比以前文理综合要细一些,但又远不如专业期刊来得细。这就导致其影响因子排名与实际学术水平误差更大,造成这一误差的主要原因如下。每本综合类期刊刊登的各学科文章并不均衡。例如,同为学报理学版(也叫自然科学版),有的学报数学文章最多,有的化学文章最多,有的生物文章最多,还有的地理文章最多。笔者调查了四川省内各个学报(自然科学版)的载文学科分布[11],选取了几个较典型的例子,如图1所示。其中可以看到这种学科的不均衡性不仅存在,而且还比较严重。不少学校的强势学科的稿件刊载量已经超过了总刊载量的一半。这不仅在自然科学大类里存在,甚至在小类里也存在,图2是6种师范类学报的载文学科分布[11]。造成这种学科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不同学报来稿有一定的偏向性。这种偏向性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如果稿件大部分是校内稿,而每个学校各学科发展规模与学术水平不均衡,强势学科的来稿就会比较多。但反过来也会出现一些很好的高校强势学科太强,大部分文章都投到了校外更好的杂志,反而一些正在发展阶段的学科来稿量很大的情况。如果大部分稿件都是校外稿,各学科的来稿量在通常情况下也不平均。这与学报所在高校的强势学科也有一定关系,一个学校的物理强,作者很容易联想到该学校学报的物理专栏会办得比较好,从而更愿意选择向其投稿。此外,学报过往刊发的文章的偏好也会对作者来稿造成影响,刊发文章较多的学科更会吸引相关读者的来稿。还有主编的学术专长也会吸引许多相关领域学者的来稿。甚至与该学校相邻的高校的强势学科也有可能成为其主要稿件来源。这种相关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这是从来稿方面分析,另外选稿方面也有诸多因素会对学科偏好造成影响。最显而易见的是主编以及编辑的选稿偏好,这当然和主编及编辑的学科知识结构有关。例如生物系出身的主编会偏向于多收生物稿,数学系出身的主编会偏向于数学稿。当然也有可能关注某些热点研究方向而加大该学科稿件的收稿量,或者依托学校承办某个学术会议而邀约大量的相关研究稿件,这些相关原因也非常多。这种稿件学科的不均衡会极大地影响综合类期刊的影响因子,因为众所周知不同学科期刊影响因子的平均值相差极大。换句话说,如果综合类期刊的数学文章占大多数,那么它的影响因子会较低,即使这些数学文章质量都很好,因为数学类文章较少的平均被引频次拉低了整本期刊的影响因子;如果生物类的文章较多,其普遍较高的被引频次可以拉高整本期刊的影响因子,而此时也并不需要这些生物类文章都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相似地,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类文章平均被引频次的差别也会对选择它们的期刊的影响因子产生较大影响。可以看出,对于综合类期刊影响因子的排名与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是大大低于专业类期刊的。

3综合类期刊影响因子修正

要改进这种排名方法和评价体系,使之更合理,更能准确地代表各期刊的学术水平,笔者很自然地想到利用前人研究过的影响因子修正方法[6,8-9,12-15]。影响因子修正的方法有很多,其本质都是对影响因子作标准化处理,使得各学科的影响因子可以在同一尺度下做比较。例如,王伟[6]和尚宇红等[9]提出:首先计算每个专业各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Fi,然后将某一专业的Fi作为标准影响因子重新记为Fs,再计算出每个专业平均影响因子关于标准影响因子的比值Fi/Fs,之后可用每本期刊的影响因子Fij除以对应专业的Fi/Fs值得到标准化后的该期刊影响因子Fij。其实该标准化方法还有更简化的操作,即直接计算各期刊影响因子Fij与所在专业平均影响因子Fi的比值Fij/Fi,也能得到标准化影响因子Fij=Fij/Fi。杜志波等[8,12]提出对影响因子进行正态转换,即令Y=(Fij-Fi)/S,其中,Fij和Fi定义如上,S为影响因子的标准差。由于所得数值可能为负,为方便应用,再对Y作线形变换Fij=10+2Y得到标准化影响因子Fij。这里要注意的是各种影响因子标准化所得的结果其实已不能代表影响因子表示平均被引频次的本意了,但它用于跨学科间期刊学术质量的比较十分有效。有了对专业期刊影响因子标准化的方法后,笔者进一步想到了综合类期刊影响因子标准化的方法,即加权平均法。对于一本综合类期刊,分别计算它各学科文章的影响因子fij,用各学科期刊平均影响因子Fi对fij做以上的一种标准化得到fij,假设该学科刊载文章在这本综合类期刊中所占比例为xi,则得到该综合类期刊的标准化影响因子为∑fijxifj=,从而可以利用fj对综合类期刊的学术质量进行更有效的比较。此评价方法虽然有效,但也存在一个困难,那就是应用的工作量太大,正如文献[6,8-9,12-15]中所提,对各专业期刊做影响因子标准化处理是很大的工作量,而这里更需要对每本期刊各学科文章的影响因子作标准化处理,然后再加权平均,这无疑是更巨大的工作量。另外一些可操作的方案适用性很窄。例如可以考虑将学科偏向性很大的一些综合类期刊划分到相应的专业类期刊领域,尽管此方法也不完全合理,但对于一些强势学科载文量超过60%甚至80%的综合类期刊,这种划分对于影响因子评价体系可能更有效。而事实上,已有不少大学学报是划到其强势学科的专业类期刊领域,如《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属于地质类期刊;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是属于电子信息科学类期刊,尽管它刊发的气象类文章也占很大比例。更多的综合类期刊并没有明显的学科偏向性,不适合这种划分,如《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也有学科偏向明显的综合类期刊暂时未被划到专业期刊类,如《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目前属于师范类综合,但其数学类文章刊载量已接近70%。所以目前综合类期刊影响因子排名不合理的问题虽然存在,但暂时还没有十分有效的解决方法。也希望专家学者们能更多地关注这一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