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教学实习效果及策略分析

时间:2022-10-30 10:19:25

体育教育教学实习效果及策略分析

摘要:目的: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习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体育教师。方法:2016年第1学期学生实习期间,调研20家实习单位,对35名实习指导教师和5名实习带队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实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随机访谈50名实习学生,总结实习心得体会,总结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学实习效果。结果:教学实习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体育教学实习存在以下问题: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有待提高,学生技能掌握广度、深度均与实际需求有差距,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有所欠缺,已有课程与实际就业需求契合度不高,教学实习考核制度不符合课程教学规律。结论:教学实习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重要部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针对教学实习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教学实习时间、调整副修专项课时、调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完善实习考核制度等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学实习;实习效果;策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38届国际教育会议指出:“现代教育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及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劳动。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外界包括与劳动界的更多接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品格的形成,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社会道德、教学和经济价值的理解,教育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向他们反复灌输尊重劳动者和劳动人民的思想。”这些论述对于教学实习的重要性做了完整的概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习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1],是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体育教育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检查(也能检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学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2]。通过大量的教学实习工作后发现,高校存在着教学实习环节薄弱、改革滞后的问题,甚至已经发展到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程度,有专家提出,重视教学实习、研究教学实习、加强教学实习、创新教学实习是目前本科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1]。作为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职的体育教育专业,需要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及时调整办学方向,改进教育方法,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3]。本文从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策略。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效果分析

2016年9月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00名学生开始实习至12月结束,历时一个学期,在此期间调研20家实习单位,对35名实习指导教师和5名实习带队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实习效果和存在问题,随机访谈50名实习学生,总结实习心得体会。访谈发现教学实习对学生的基本功、教学技能、教师职业内涵和毕业论文撰写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提升学校声誉也发挥了积极作用。1.1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提升明显。在对学校、实习单位教师和实习生的访谈中发现:“能够胜任教育工作的主要因素是个人专项水平还是教学能力,97%的学生和教师选择教学能力;问及实习单位时,98%的人选择教学能力”。可见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实习单位看重的更多的是未来教师的教学能力。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习时长18周,安排在大四的第1个学期。通过1个学期的实习工作,学生有这样的感受:“暑假之前,自己都还是学生;暑假之后,就要开始面对学生”。“满肚子的知识,教不出来”成了多数实习教师的困难。实习的过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学技能的重要,感受到“会做”和“会写、会教”的巨大区别。没有了教学能力的支撑,在学生面前,实习学生的知识、技术优势荡然无存。指导教师此时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从一开始的备教材、备教法、备场地、备学生,到教案书写,到片段课设计、说课考核、微格课教学,再到实习生可以独立承担一节体育课的教学。指导教师不厌其烦地教授,实习学生一点一滴的琢磨。这其中对于实习学生教学技能的提高是巨大的。实习之后,这些回归学校的学生已经成为一个个能做、能写、能教的准教师。1.2学生专项能力得到发挥。课余训练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课余训练,能造就一批具有良好思想品质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一批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骨干力量,有效推动学校体育的开展,从而达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体育强国的目的[7]。实习工作准备阶段,部分实习基地校对所派实习学生的专项技能提出了要求。根据这些要求,综合考量实际情况,本着提高实习锻炼价值的原则,体育教育专业在人员选派上对实习基地学校的要求给予了相应的满足。除此之外,多数实习学生进入实习学校后,都承担了学校运动队的课后训练任务。每个实习学生转换到教练员的角色,发挥自己所长,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队训练有别于课堂教学的工作内容,不仅丰富了实习生的教学实践,也拓宽了实习学生的业务领域。使得实习学生的专项技术能力得到很好地发挥,更增加了他们的学校体育工作经验,为日后的择业、就业加上了重重的砝码。1.3对教师职业内涵有所了解,未来规划逐渐清晰。实习结束,学生的另一项重要收获是增加了对于体育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从夏末的烈日炙烤到冬日凛冽的寒风;从刚刚上课的不知所措到点滴进步的丝丝喜悦;从初次见面的陌生到实习结束的依依惜别。参与实习的学生感受了体育教师的艰辛、平凡,更体会了这一职业的爱与奉献。在实习通讯中,很多学生都表达了对这一职业的敬意,更表示了将来从事这一职业的决心。这样的经历使学生跳出了原有的迷茫和彷徨,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更加明确清晰。1.4通过实习获得第一手资料,完成论文写作学院鼓。励学生利用教学实习的机会,更多、更深入地接触学校、接触学生、接触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并通过这难得的亲身感受与操作,获得第一手大量真实的资料数据,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也为今后在这一岗位上的科研打下基础,并将这一条明确写入实习任务中。通过对实习结束后学生论文初稿和中期检查的审阅,发现95%以上的学生均已完成这一最初目标。1.5师生努力付出,提升学校声誉。从实习的反馈来看,在实习期间,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学生都能严格遵守实习纪律和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要求,虚心向实习指导教师请教,认真开展教学,指导课间操、运动训练及运动竞赛等工作。实习学生态度认真、踏实,与实习指导教师关系融洽,受到实习学校领导和指导教师好评。另外,实习带队教师是学院与实习学校的纽带,同时担负着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的责任。本轮聘请的实习带队教师,克服重重困难,工作认真负责,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的同时,努力做好学生的贴心人,使学生顺利过渡初始面对中小学生教学的心理障碍期。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实习学校和社会各界对于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学生的实习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习存在的问题

走访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普遍发现学生在实习获取经验、增长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发现了自身不足和实习工作存在的问题。2.1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有待提高。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精湛的教学技能、较强的科研与创新能力、良好的专项技能和标准优美的动作示范能力以及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名合格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8]。体育教学中理论知识讲解是运动技能的重要输出手段,是体育知识中动作技能的理论补充。实习中,实习学生示范动作很规范,但是知识讲解不清晰,实习学生普遍反映示范时无法表述示范动作的理论知识,无。法准确找到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这暴露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技能能力优于理论知识水平的问题,呈现技能掌握与理论水平失衡的态势。2.2学生技能掌握广度、深度均与实际需求有差距“一专多能”是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但从实习反馈来看,学生对于自身专项的掌握足以应对日常体育教学对这一项目的要求,但在“多能”方面,学生差距明显,往往是会的很多,但都不精,不能达到教学要求。非专项技能掌握的深度不够,且存在某些项目(特别是新兴项目)的学习空白。在实习过程中,很多篮球专项的学生根据实习学校教学大纲的要求要进行田径、体操和武术操的教学工作,实习学生大部分是临时跟指导教师学习后再去上课,在课上显示出“力不从心”。2.3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有所欠缺。体育教师一方面传承和创新人类的体育文化,同时用自身的知识和品德来培养和塑造未来社会健康的劳动者和创造者,因而体育教师的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以及社会的稳定和繁荣[9]。教师素质结构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10]。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是指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9],它从道义上规定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随着经济的转型以及社会的变革,教师之间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倾向[9]。教师的追求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对这2个问题的回答,长远来看,直接体现了学生对于未来将从事的这份职业的道德认知,着眼当下,则将决定学生对于实习课程的态度。从实际效果分析,不能正确认识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的学生不在少数。2.4已有课程与实际就业需求契合度不高。实习学生普遍反映,3年专业课程中许多有明确指向性的课程,却在实际中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凸显了课程与实际就业的脱离状态,如学校体育学中,并没有设计当下已经成为中学体育教学主流方式的模块教学,教育学中也并没有关于新课标中探究式教学的知识教授。说明学校现有课程内容不能与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知识达到同步。2.5教学实习考核制度不符合课程教学规律。一个学期的教学实习即将结束,迎来学生最为看重的教学实习考核。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日常表现好坏是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这种考核制度不符合课程教学规律,其导向不是让学生有压力地认真参与提高教学工作,而只是引导学生在实习单位有一个良好的日常表现,目前,各高校在实习动员时特别强调学生在实习单位“要勤快”、“要表现好”也说明了这一点[4]。

3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习策略

3.1调整教学实习时间。体育是一个应用性学科,学生的培养过程应充分体现学用结合,整个过程就应该由若干个学用结合的循环构成。第1个学、练、教的循环:学(被动)—首先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练(被动)—训练相关教学与运动技能;教(见习)—在实践中进行教学,进而出现学(重点、注意、需要不强烈)与教之间出现断层,产生进一步学习与训练的强烈需要。第2个学、练、教的循环:学(主动)、练(主动)、教(实习)2~3个循环,学生才能真正胜任体育教师、教练员等方面的工作。国外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采用的是分散实习的模式,基本是都是第1学年实习30学时,第2学年实习50学时,第3学年60学时,第4学年实习60学时。这种实习安排模式正是遵循着学用结合的循环构成,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为下一学期的课堂学习确定目标。我国现行的实习课程安排在第7学期,所有的专业学习均已结束,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没有机会再做修正的补充,使得学生培养和实习效果大大减弱,建议将实习课程改为2次,分别设置在第5学期和第7学期,能够有利于检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查漏补缺,激发学生在后面学习的主动性。3.2调整副修专项课时。所谓的“一专多能”和“多能一专”,关键的问题是:小学、中学、高中对象特点不一,培养目标不一,教学任务不一,因而对体育院校毕业生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如果希望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实际需要,就应该进一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细分。因此,首先的工作应该对教学训练中的人才规格需求进行分类、细分,进而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这就是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教学的理念具体化。根据中小学开设体育课程的项目技能,增加除学生专项技能外的其他技能课程的学时和学习深度。例如,副修专项的课时从36学时增长到54学时。使学生在专项之外切实掌握更多技能,以满足中小学课程开设需求。3.3调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目前出现大学与基层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的问题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是基层的问题,国家课改、体质测试等引导,应试模式,多年传统、习惯性的教学、训练、课余活动模式;二是大学的问题,没有深入了解与研究由上述原因造成的实际需要,而是一味地我行我素,以现代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标准,追踪现代体育最前沿的知识与理念。归根结底,两者的部分脱节,是2个系统实际培养目标与需求规格的脱节。解决脱节的方法需要双方都进行改变。建议通过深入调研,了解中小学体育教育实际需求,及时调整甚至重新设计体育教育专业现有课程内容,使之与学生的未来就业需求吻合度更高。根据时代的变化、现实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全面、健全身体与心理(不仅是体质,体质是很单一的,体育有多种功能,过度强调所谓的体质测试,势必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模式,也会带来一系列其它的问题,如单一的测试内容,与多样性、全面性培养的理念相悖)的青少年。3.4完善实习考核制度。教学实习考核直接关系到教学实习工作质量,目前学生教学实习成绩不能全面体现实习指导教师的权利和职责,造成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对学生要求放宽。教学实习任务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给学生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也由指导教师和实习带队教师完成。评价标准侧重于学生教学能力、教学任务和实习态度等方面。

4结语

教学实习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重要部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学实习应调整教学实习时间,调整副修专项课时,调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完善实习考核制度等。所有这些需要上层政策的设计与制订者、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基层实施体系共同努力、协调配合,以极大的智慧与耐心、科学的精神、强烈的社会及民族责任感、批判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才能使中小学体育教育与课余训练真正步入科学的轨道,培养出健康、全面的人才,才能充分发挥出体育的应有功能,使其为中华民族的强盛与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作者:毕学翠 许磊 单位:首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研究所 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