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污染状况与整治举措

时间:2022-09-07 05:46:07

养殖污染状况与整治举措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及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畜禽饲养量的不断增加,大量废弃物给周围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污染日益突出,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地方畜牧业的持续发展。笔者就西昌市畜禽养殖业的污染现状提出治理对策和建议。

1养殖业污染现状

1.1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管理滞后西昌市有农户116140户,从事养殖的有101145户,达87%。西昌市畜禽散养户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乡镇农村,许多畜禽养殖场就在居民区内,有的甚至距居民取水点距离很近;规模养殖场多集中在城镇近郊,93%的养殖场(户)粪污处理程度较低,对周边地区造成环境污染。随着饲养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西昌市2009年共产生畜禽粪尿220万t,加上冲洗水、垫料等废弃物合计270万t,治污任重而道远。

1.2经济薄弱,投入少,造成畜禽养殖业环境治理低下提高畜禽养殖环境管理将增加养殖成本。由于能源环保工程一次性投入较高,畜牧业是微利行业,市场风险大,难以承受实施污染治理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导致畜禽养殖场的环境治理粗放、粪污无害化处理程度较低。西昌市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对养殖环保投入少,加之养殖户养殖规模小、生产效益低、经济基础弱,难以增加治污投入。以致于西昌市的畜禽养殖场(户)93%缺乏完善的污染治理设施,60%以上不能达到干湿分离,干粪处理无害化程度低,大都采用传统的露天土坑(储粪池)堆肥还田,不防雨水,不防渗漏,粪尿堆积溢流,臭气熏天,蚊蝇乱飞,易造成二次污染。

2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从立足生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畜禽养殖污染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目标出发,遵从易操作、投资少、效益高的原则,西昌市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控制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2.1加强领导,合理规划,综合治理由政府牵头,组成以国土局、畜牧局、环保局、农村能源办、农业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为主的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组。工作组任务:一要根据城镇发展,统筹规划养殖用地,进行环评,执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与环境保护措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入使用制度,实施沼气、种养结合等配套工程;二要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削减限养区内养殖场的饲养总量,对适养区现有养殖场污染进行综合整治;三要落实行政、法律、技术及资金补贴等有效措施,逐步实现畜禽粪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四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各种项目资金扶持,提高养殖业环境治理水平。各项任务层层落实,奖罚分明。通过相关部门的协同努力,使养殖业污染治理进入有序状态,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推进新农村建设。

2.2加大养殖业环保投入,培育后继产业目前,规模养殖场大都处于起步阶段,不仅缺乏环保意识,投入也显不足。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加强规模养殖场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并鼓励业主和吸引社会资金的加入,提高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效率。重点扶持建设厌氧发酵池(沼气池)、堆粪场、高温堆肥用混合机、生物有机肥生产设施等。努力实现从“资源(养殖)—畜产品—废物排放(粪污)”向“资源(养殖)—畜产品—再生资源(粪污)—再生产品(沼气、有机肥)”生产过程转变。经高温堆肥发酵处理后的干粪、沼渣可直接还田,也可进一步制成高效的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可以根据土壤缺失、农作物需要针对性地添加养分,从而生产出许多系列产品。生产生物有机肥和沼气是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应加大投入进行培育,使其发展壮大,延长养殖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2.3应用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是将畜禽养殖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应用于畜牧生产全过程。通过统筹规划,科学的畜舍建设、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达到饲养、选育、防疫及粪尿污水减量化的技术要求。在生产中实施固体和液体、粪与尿、雨水和污水三分离,降低粪污产生量;采用科学的饲料配方,通过生物制剂、饲料颗粒化、饲料膨化等技术处理,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降低氮、磷的排出,减少有害气体产生。

2.4种养结合养殖场饲养量按1亩(1亩≈667m2)耕地(园地、水塘)5头猪(1头牛、10只羊、60只禽)的自然消纳能力,周围配套适量消纳的山林、果园、田地、鱼塘等。按西昌市2009年养殖规模,需要29.10万亩耕地(园地、水塘)来消纳。如果把发酵干粪、沼渣或更好的生物有机肥外销,饲养量可以相应增大。形成畜—沼—粮(果蔬)循环经济模式,把养殖业粪污变成有机肥、沼气等,使养殖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形成良性循环利用。

2.5健全机制,加强监管

2.5.1加强宣传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等法规与政策,使养殖业主认识到防治养殖污染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对养殖污染治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养殖环境治理工作的积极性,掌握实用治理技术的应用,提高治理水平。

2.5.2加强监管加强环境监督和执法力度,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市场的、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去规范养殖业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全社会树立环保生产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使生产者依法生产,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文明生产的良好氛围,使畜牧业生产真正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