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分析

时间:2022-04-25 11:05:59

新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分析

1城镇化发展趋势与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要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和共同繁荣,这也是我国“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按照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实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都是目前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推进城镇化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要更好地发展农村,以城镇化的发展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农村教育既要为高等学校输送大批农家子弟,又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两者的结合点才是新农村基础教育的方向。

2新农村基础教育助推城镇化

城镇化延伸到农村,可为新农村铺设现代化的道路。农村基础教育作为一项促进新农村发展的系统工程,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城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承担着促进城镇化的责任和义务。城镇化不仅是城镇人口的集聚过程,而且应该是农村社会转型和现代文明传播的过程,因此需要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及其综合素质。已经搬迁到城镇的居民,要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与城市文明相融合。尚在乡村的居民,一方面要逐渐脱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懂得现代化科学技术、从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要迎接城镇化的挑战,继续准备向二、三产业转移或向城镇转移或建设城镇化的新农村。要解决这些问题,就离不开教育。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需要基础教育作支撑,高素质的居民由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来培养,基础教育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城镇化的关键是人,人的关键是素质,素质的关键是教育。基础教育本身就是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一环,受教育机会均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需求,每个孩子都应享有高质量公共服务的权利。高质量的新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孩子成长的基础,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新农村基础教育还是继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学生,将为各类高一级学校提供后备力量,为城镇化提供各类建设人才。

3当前新农村基础教育存在问题

和城市的学校相比,当前新农村基础教育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改革进展不明显,各种各样问题和困难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影响着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

3.1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制度缺陷导致投入不足

“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减轻了过去“以乡为主”的乡镇财政的负担沉重导致的尴尬局面,但是由于我国许多县级财政的种种困境,“以县为主”的经费投入体制,仍然难以担当起支撑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财政投入主体责任。县乡财政普遍困难,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使农村基础教育难以发展。许多农村学校操场破旧,图书馆、微机室、实验室基本上是摆设,有些学校甚至根本没有这些设施。中央政府对国民义务教育没有尽到足够的支付责任,缺乏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协调供给,农村基础教育地区发展不均衡,落后地区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明显偏少。

3.2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因素,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当前农村教师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总体偏低、专业知识和职业意识欠缺,其知识结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能适应农村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农村学校师资还存在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农村教师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偏少,专业发展缓慢。在一些农村学校,体音美教师往往由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语数英老师兼任,素质教育变成形式和过场。

3.3教学目标不明确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与政府倡导的目标有很大的出入,升学成了唯一或最重要的追求,升学率成为社会、家长评价学校的标准,也成了农村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应试展开,对于孩子全面发展需要什么、对于未来农村建设需要什么很少考虑,更没有相应的措施应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政府倡导目标是教育要为农村建设服务,主观上倡导“为农”教育。实际上,农村学校面临着社会、家长、学生的选择和生存竞争,不得不进行优先升学的教育,培养学生通过升学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所以实际上农村学校进行着“离农”教育。由于农村学校条件较差,教学质量也较低,大多数农村学生不能通过升入大学进入城市,显然“离农”教育对他们是不合适的。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在“离农”与“为农”的选择和处理上往往自相矛盾,显得无所适从,缺乏清晰的目标。

3.4课程和教材内容繁、难、偏、旧,且有城市化倾向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学生学了知识不会应用,适应不了社会尤其是农村生活的需要。同时,教材内容具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不利于农村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如新教材的阅读内容部分,出现了许多对农村孩子来说非常陌生的城市素材,如“超市”、“连锁店”“、立交桥”等,而农村的场景很少出现在教材上。新教材中所设计的活动内容大都是围绕城市进行的,如参观博物馆、动物园,游览名胜古迹等,对农村学生简直是异想天开。教材片面的城市化倾向也许会对农村孩子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孩子们觉得城市优质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他们的人生目标,同时,这种从教材中透露出的城市理念也会给他们的心灵烙上“农村落后可悲”的印记。

3.5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辍学问题仍然存在

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前大量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部分劳动者由于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在身边,其子女只能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他们一般是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住,或由亲戚或兄弟姐妹照顾。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爱,导致其心理发展存在很多困惑与问题,其学习、生活、个性养成容易偏离正常轨道,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由于受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制约,许多学校未能提供足够多的帮助。学校办学水平低下,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效果不好,还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下降,从而挫伤其学习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进而导致学生辍学。当然,学生辍学还有家庭、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家长落后的教育价值观念、新的“读书无用论”也容易致使学生最终辍学。

4应对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策略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农村不能成为被教育遗忘的角落。要办好每一所学校,让农村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应当正视新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解决当前制约新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障碍,使基础教育适应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1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农村城镇化进程已深刻改变了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的生活状况,新农村基础教育面临多种选择的困扰,既要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需要和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又要考虑农村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农民对基础教育的首要期望就是能让自己的孩子上大学,这是现实和朴素的需求;退而次之是学到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发展,为适应社会打好基础。新农村基础教育要提供适当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既要立足于农村,又要超越农村的时空界限,既要满足升学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新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基础性与多样化协调发展。通过基础性的课程对所有学生进行普及型的教育,为每个适龄青少年准备进一步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精神基础,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校本课程给学生选择,让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来学习,使不同需求的学生各有所学,各得其所。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离农”与“为农”纠结,体现公平理念和科学发展的精神。

4.2调整学校布局

学校布局合理调整可以缩小教育发展的区域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规模效益。把更多的学校布局于环境条件更好的地方,更有利于吸引和稳定优秀的教师人才,更利于进行优质的教育教学。应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撤并规模较小的学校。在实际布局调整时,对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等问题。

4.3加大教育投入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基础设施整体落后,物力资源匮乏。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必须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保障经费。在基础教育投入上,应改变“以县为主”的单一模式,中央政府应该承担国民义务教育的支付责任,加大对义务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通过强制的方式供给,协调不同地区之间各级政府分担的比例,以法律的形式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投入比例做出具体规定,明确投入主体责任,从整体上保证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4.4建立教师引入、培训、交流机制

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要提高新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必须建设一支稳定高质的教师队伍。应重视招聘和培养本地生源的教师,在政策上给予优待,以情感留人。其次要给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促进其个人专业发展,以事业留人。同时,还应注重学校、教师与外部的交流互动,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如与城市优质学校交流互动,争取城市学校的帮扶指导,到城市学校观摩教育教学,接受城市学校的支教。可以与地方师范院校联合建立合作基地,充分利用高校教师教育的力量合作开展教学科研项目,助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

4.5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会流向城市、城镇或留在农村,所以农村基础教育要兼顾到受教育者的各种发展需要。为此,新农村基础教育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研究,开发多样化校本课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农村地区“在达到国家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虽然国家也倡导课程教材多样化,但现行的多样化教材中,很少有为农村教育编写的。我们还需要在实施国家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尊重农村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开发出适合农村各类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中渗透农业知识与职业技术教育等内容,校本课程的内容应贴近新农村实际,开展综合性学校、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成。要充分利用新农村得天独厚的资源,制定活动方案,提高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通过给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以不同的选择,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自由发展。

作者:卢成健[1]马勇琼[2]罗志荣[1]工作单位:[1]玉林师范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2]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