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壳蛤虾池生态养殖论文

时间:2022-01-28 04:27:41

硬壳蛤虾池生态养殖论文

一、材料与方法

1.虾池条件虾池面积30亩,呈长方形,四周由长方形条石砌成,虾池内四周为长方形环沟,底质为泥沙质;虾池位于潮间带,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能利用潮水涨落自然进排水,进排水闸门内侧(靠近虾池一面)分别设置一个防逃密网(60目)。池深120厘米,环沟水深180厘米,海水盐度25‰~28‰,pH为8.2~8.3。

2.虾池清整2012年7月10日,彻底干塘,清除池底淤泥,翻耕、耙松池底,以利于蛤苗穴居,顺水流方向整埕,埕面宽2米。暴晒25天,每亩用20千克漂白粉消毒池底,一天后注入海水浸泡24小时,排水,重新注入新鲜海水。选择晴好天气,每立方水体施用尿素1克,磷肥0.5克,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cm~40cm,为放苗做好基础饵料准备。

3.苗种放养

(1)2012年8月18日采用湿播法放养硬壳蛤苗,蛤苗规格为1400粒/kg,每亩15万粒,放养时将蛤苗均匀撒播在埕面上,埕面面积4.5亩(占总养殖面积的15%),禁止撒播在环沟处。

(2)2012年9月30日,放养全长为0.8cm~1cm的日本对虾虾苗6000尾/亩,共18万尾,虾苗运到后,先将虾苗袋在虾池中浸泡5分钟~10分钟,使虾苗袋内的水温与虾池水温相同或接近,才在避风处打开袋口,将虾苗慢慢放入围网进行暂养,辅以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待虾苗长到2cm~3cm左右后,打开围网,让其进入大池中。

(3)2012年12月4~6日,放养本海区全长为2.5cm~3.5cm左右的天然黄鳍鲷苗100尾/亩,共3000尾。

4.饲养管理

(1)水质管理每个月进排2次,每次干露滩面,保持环沟水深,干露3小时。适时添水、换水和施肥,一般是晴天每2天~3天施肥一次,施用尿素每立方水体1g,磷肥0.5g,使池塘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cm~40cm,达到水爽水活,为蛤苗生长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2)投饲管理投喂的饵料主要是新鲜的小杂鱼、黄豆和花生饼。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小杂鱼资源,先将小杂鱼洗干净,然后制成鱼糜投喂;在缺少小杂鱼的情况下,投黄豆或花生饼,其用量为0.5g~1g/立方米,先将其浸泡,磨成浆并经100目筛绢过筛后,往埕面泼洒。具体投喂根据天气、水温和实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3)日常管理坚持早晚巡塘,注意观察蛤、虾、鱼类活动及摄食情况,观察池塘水质和环境因子变化情况,观察堤岸闸门安全隐患等现象,及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防患于未然;保持池塘环境卫生和水质清新,掌握池水进排水控制,并清除岸边多余的杂草,避免蛇、鼠、鸟类等敌害生物偷袭蛤、鱼、虾。

(4)病害防治硬壳蛤养殖的主要危害是浒苔。浒苔大量繁殖,不但消耗大量的营养盐,而且死亡腐烂会引起底质恶化,危害蛤苗甚至造成死亡。一旦发生应及时捞出,防止过度蔓延。

二、结果与分析

1.试验结果从2012年8月18日放养至2013年6月24日收获,共收获硬壳蛤13025kg,平均规格达到20粒/kg,最大规格达到12粒/kg,最小规格为31粒/kg。从2012年9月30日放养至2013年6月22日收获,日本对虾共收获753kg,平均规格为86尾/kg,平均产量25.1kg/亩。从2012年12月4日放养2013年至8月收获,共收获黄鳍鲷655.4kg,平均规格5.5尾/kg,平均产量21.8kg/亩。

2.效益分析本试验共投入15.5万元,其中鲜杂鱼6.9万元,豆粉和花生饼2000元,肥料1250元;购虾苗18万尾720元,硬壳蛤苗3.4万元;人工费1.8万元,场租3万元。净收入为30.9万元,平均亩利润1.03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09。

三、小结与讨论

1.在硬壳蛤与日本对虾、黄鳍鲷进行池塘混养中,黄鳍鲷除了摄食饵料或对虾残饵外,还摄食患病的对虾及死虾,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起到净化环境作用,减少病原的传播,并可以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硬壳蛤滤食部分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可以起到稳定和净化虾塘水质,改善虾塘生态环境,促进对虾的健康生长的作用;同时虾塘池水经过硬壳蛤净化后排入海中,也可减轻对海域水质的污染。因此,本养殖模式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通过试验观察发现硬壳蛤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特点,其生长速度比养殖在同样环境条件下的菲律宾蛤仔生长速度快;硬壳蛤坚硬的双壳,使其拥有较强的抵御敌害生物(鱼、蟹)侵害的能力,这也使其比花蛤更适合与鱼、蟹类混养。

3.天气转冷时,池塘浒苔极易繁殖。当蛤埕表面出现水垢或浒苔萌发时,应及时选择在大潮期间的上午或傍晚,干露蛤埕数小时,将其耙散清除,以防覆盖蛤埕影响蛤苗的摄食与成长。

作者:万为民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水产技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