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境与生态文明教育探讨

时间:2022-07-05 08:40:00

大学生环境与生态文明教育探讨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针对当前高校的环境与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教育资源不完善、片面的课程考核方式等主要问题,在师资队伍的完善和教学资源的更新、树立生态文明的育人观、教学形式多样化、改变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通过该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使高校大学生能真正行动起来,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环境;生态文明;大学生;教学方法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1]。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和资源问题日趋严重,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三五”的五年规划,以期实现绿色发展。2017年3月5日上午,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委员们就生态环境改善和污染防治等提出了提案和建议,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立案的提案占10.13%。很多高校面向全校所有在校学生,开设了《环境与生态文明》通识课程,以期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付诸行动。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系统而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且没有后期强化,学生的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还是很淡漠或者不能持久。针对出现的问题,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力,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1高校环境与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至此,环境与生态文明教育才逐步走向台前。当年高校的环境与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教育资源不完善

首先表现为师资的缺乏:课程内容涉及生态环境、生态破坏、环境伦理、环境与污染、环境标准与规划、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需跨学科知识,高校此方面老师比较缺乏。第二,教材的滞后:有关环境与生态文明的教材虽说不少[2-3],但因为环境问题的快速发展,显得教材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陈旧。第三,实践教学环节欠缺:多数高校只设置了该课程的理论学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依靠教师讲解和PPT展示,学生不能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实施环境和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2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

受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和家庭社会教育的局限,大学生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对基本的环境与生态科学知识掌握较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会、主动性和频率都比较低,主动保护自然的意识弱,对生活学习中身边的破坏环境的不当行径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因此,高校学生的环境与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还需努力。另外,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高校学生也存在不理智消费,如奢侈消费、超前消费、浪费型消费等扭曲的消费观念,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和享乐,不考虑资源节约,不考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长久影响。

1.3环保规范不健全

社会设施、校园设施的环境规划和制度建设重视不够,如建筑物用材非环保材料,废弃垃圾的分类绿色回收等,如此身边的示范,也不利于高校学生环境与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1.4片面的课程考核方式

环境与生态文明课程,多采用单一的笔试决定成绩,这种方式无法考核高校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是否提高,实际生活中的环境保护行动也无法考察。所以,不少的学生也就停留在笔试上过关拿学分,甚至对于手边的关乎环境的行为,也一如既往的忽视。鉴于此,高校必须加强《环境与生态文明》课程的教学改革,实现真正增强高校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

2课程教学的改进和完善

2.1师资队伍的完善和教学资源的更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和引进优秀的课程教师,将生态专业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建设课程教学团队,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年龄和职称均能合理搭配的梯度团队。组织团队教师多参加研讨进修,参与到学术论坛等多种交流培训中,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教学能力。对于课程内容,需不断进行更新和丰富,补充每年发生的新事件,添加当前的新资料和数据,对于新出台的技术、方法、规范、标准、政策、法规等,均应涉及,以期丰富课程内容。

2.2树立生态文明的育人观

高校教育必须加入“生态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将环境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培养方案,从实际出发,推进并不断创新,大学德育应顺应文明发展潮流,“加强以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文环境优化为核心内容的生态道德教育,这成为大学德育的扩展性内容”[4]。师生共同努力,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主流的价值行为取向。在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主流的同时,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有极大争议的化工行业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化工行业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同时也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二者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引,完全可以使化工行业在良性可控的范围下有序发展,从而更进一步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5]。

2.3教学形式多样化

环境与生态文明教学,不应固步于传统的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否则易导致学生厌倦[6]。环境与生态文明教育,是可以实实在在的触摸感受,让学生投入到实践中,才能更好的掌握领悟关于生态的理念,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小组组员收集资料并展示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推荐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有关环保题材的电影如《潘多拉的承诺》、《家园》等。在课外,可以开发创新课堂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生产企业、公园、社区、垃圾处理厂等,利用媒体数据记录环境污染指数并进行调查和分析,学生自己观察到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滥采滥挖及浪费、可再生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等等问题,通过拍照片、录像、写论文等形式,发现并总结出问题,鼓励学生与校方或当地环境部门沟通协调,以期解决一些资源环境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献一份力量。

2.4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针对单一笔试答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环境与生态文明意识,因此,该课程采用笔试、观后感、读后感、专题报道、行为测评等多种形式,综合考核。如笔试30分,在课堂中完成,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等的随堂学习效果。实践环节的观后感、读后感、专题报道等占比50分,考察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观察认识解决等能力,这部分考核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主管能动性,从高一级的层次来思考问题。行为测评20分,此项测评主要依靠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完成,比如:最后离开房间时是否切断了电源,出行时是否尽量多用自行车或公共交通,不随意丢弃废电池,刷牙时关掉水龙头,不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餐具等,促使学生互相监督、自我约束,做到学以致用,把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付诸实际行动。

3结语

十八大报告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十三五”的五年规划,以期实现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与生态文明》课程的通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进而影响全体人民,应通过师资队伍的完善和教学资源的更新、树立生态文明的育人观、教学形式多样化、改变课程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使每个大学生都成为保护环境的志愿者和践行者,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徐红梅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版,第一章,第二条[S].

[2]钱易,唐孝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薛建明.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社会[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4]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92.

[5]侯玉玲.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化工行业发展研究[J].山东化工,2016,45(20):191-192.

[6]丁武泉,何家洪,徐强,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7,45(3):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