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下城市滨水地区建设模式思考

时间:2022-06-02 10:09:15

生态文明下城市滨水地区建设模式思考

摘要:为了探索城市生态文明背景下,城市滨水地区的建设路径,本文从衢州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综述了其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从生态先行的角度,结合衢州自身城市发展优势和特点,甄选了发展模式、规划理念,最后对具体策略性的手段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浙中城市带城市滨水地区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参考案例。

关键词:生态文明;滨水城市;新型城镇化

1衢州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1浙中城市带形成,衢州的战略地位提升

在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浙中三大城市群,共同构建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南翼。而浙江城市带,涵盖金华、衢州、丽水,以加强城市间交通联系为措施,构建了以金华-义乌都市区为核心,东西向城市走廊为发展主轴线的空间发展格局。随着浙中城市带的建设,作为发展主轴线西向延长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衢州,将被纳入整体,其战略地位得到提升,将协同兰溪、金华、武义等沿线重要城市,共同打造浙江生态屏障、宜居宜游的服务型城市群。

1.2衢州生态转型绿色发展之路的开启

在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的十三五发展时期,衢州提出要依托“浙中城市带”的机遇优势,加速完善自身作为发展主轴线上重要节点城市的建设;高点起步,夯实生态本底,充分建立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体系机制;把生态建设作为支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全市域生态功能区,打造更高水平生态屏障。

1.3衢州粗放增长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在过去的十二五发展期间,以现代农业为重点的优势产业,是衢州得以快速发展的核心经济基础。而进入十三五后,衢州城市产业结构重塑滞后,城乡统筹水平偏低,传统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和低价格的竞争模式所具有的局限性,日渐明显。同时,城市原有的生态优势也日渐消极——衢州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迈入滨江时代的衢州亟待复兴

2.1延续衢州城市山水环绕的空间特质

衢州,依水而生,因水而兴。衢江、乌溪江、江山江相汇于衢州城下,三江两岸群山起伏,城市建设用地围绕三江流域依次展开,相互尊重,有机生长,造就了衢州独特的山水城市格局。农业时代,出于军事防御和临水而居的需求,城市用地逐水而居;工业时代,由于建设用地拓展、产业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以及交通发展的需求,导致用地发展格局重新远离水岸;而随着新时代的开启,衢州城与水的关系重新紧密,进入滨江时代。在完善衢州现有城市框架性建设基础上,找到一条能够延续城市独有山水空间特质、能充分发挥滨水城市生态优势、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2.2以三江口中心区为核心引擎,标杆全城

信安湖三江口中心区,位处于衢江流域的中段,紧靠北部建成区,隔江东望衢州古城,将直接承接来自东、北两区的城市功能外溢,与周边板块联动发展。为此,信安湖三江口作为新旧板块升级的重要引擎,必然定位为区域发展的核心;三江口拥有优良的生态本底条件和土地开发资源:三江交汇,滨水岸线资源丰富,山体景观条件良好,整体坡度缓和,适宜进行城市开发建设;紧邻的老城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更使其具有成为城市文化旅游新名片的潜力。为此,应改变以往传统蔓延式的空间发展模式,对三江口中心区为标杆,展开生态型滨水城市建设模式的积极探索。

3三江口滨水城市建设模式的选择——生态驱动、产业助推

3.1“生态驱动、产业助推”的发展模式

以”生态驱动、产业助推”为发展模式,打造“衢州中央休闲区、首席滨水RBD“。发挥原有生态优势,延续城市山水田园格局;进行系统化、高标准化、形象化的打造,积极培育具有战略性高度的新兴产业,搭建完善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开发城市各功能板块,构筑城市未来中心形象。

3.2“核心引领、融入区域”的空间发展策略

通过对原控规的解读,以及现有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基础的研判,提出了”强化中心、拥抱滨江、融入区域战略”的空间发展策略。(1)强化中心:在三江交汇口北岸集聚设置城市公共功能,包括城市的文化行政中心、衢州市公共职能核心区,打造未来区域文化行政功能中心,强化作为衢州西区核心区的战略定位。(2)拥抱滨江:建议改变原控规以白云南大道为中心的结构,由交通主导转变为滨江景观主导,强调结构功能的多元化,以强化城市未来中的活力。(3)融入战略格局:融入城市大发展格局,带动其他组团的发展。

4三江口滨水城市的设计理念——水岸城市、活力复兴

规划提出”水岸城市、活力复兴“的发展理念。以城市级公共服务配套为引擎,以公园、广场、街道、滨江线为主要的空间要素,通过打造一系列高质量的滨水空间,鼓励市民在水岸工作、生活与休闲,从而激发城市的活力。在此规划发展理念下,提出以下三大发展策略:一是导入山水精神要素,提升产城发展动能。通过强化“文化产业和休闲旅游产业”主导地位,完善辅助产业和配套产业,提升三江口全域性产业统筹带动能力。二是依托绝版的山水本底,塑造衢州城市风貌。通过特色文化项目的打造,塑造中央休闲区形象,形成区域独特魅力。三是开发高质量的水岸空间,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依托三江六岸形成的联通水网格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树立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标杆。

5水岸塑魂——打造以水岸空间营造为核心的开放空间体系

5.1绿岛为心、绿带为岸、阡陌渗透的开放空间结构

一个中心绿岛:以位于严家淤地块的生态岛为中心,集湿地、岛屿、农田、林地、滩涂、村庄等多种生态自然肌理于一体,成为整个开放空间系统的绿心;一条滨江绿化带:以西部与城市功能相结合的滨江绿化带为主要空间轴线,承载城市重要公共活动;多条渗透绿廊:打造多条绿廊,纵向渗透,形成滨江绿网。

5.2打造疏密有致、秩序鲜明城市水岸公共空间

作为衢州滨江时代未来的城市中心,城与水之间需要搭建出一种符合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城市生活需求的全新的空间关系。三江口水岸空间关系的打造,聚焦在两个方面:1)滨水界面的秩序化;2)滨江岸线的特征鲜明化。具体措施为:a.倡导都市田园的设计理念,以衢江为主脉,石梁溪、百家塘为南北支流,依据地形梳理基地内的水系,形成连通的水网格局;b.识别三江六岸的重要性,将水岸划分成为城市公共岸线、生态景观岸线、生活景观岸线,重构水岸连续秩序;c.识别重要的滨水界面、道路界面和空间节点,布设标志性滨水公共项目,形成疏密有致、特征鲜明的城市天际线;

5.3构建连续共享、多维渗透的景观绿地体系

沿信安湖三江口,布局开敞、中央通透的双十字型绿地景观系统,串联重要的景观区;依托白云南大道、锦西大道、紫薇南路三条景观大道,打造横向的视线景观通廊。尊重和利用现有资源,考虑区域化大生态格局,结合原有生态用地,建设八大主题的城市公园,实现水岸空间的连续共享,分别为市民公园、鹿鸣山文化公园、中央休闲公园、三江口生态公园、康体健身公园、亲子主题公园、生态湿地公园、汽车主题公园,形成连续的滨江绿廊。

6交通构形——搭建滨水可达性高、多层次联通的道路交通组织

6.1三横一纵跨水筑网,衔接基地内外交通通过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三级支撑,”三横一纵”的道路

骨架搭建,强化内外板块之间的联系,跨水建桥,提高原本被水网打断而降低的道路通达性。三横:东西联系的花园东大道、白云南大道、锦西大道形成三横,加强东西两岸联系;建设信安湖景观步行桥,加强半岛地块与老城区、生态岛的联系;一纵:沿紫薇南路向南延伸,建议规划一条滨江路,提升南侧基地与北侧新区可达性,打破原来因强调交通主导性而被相对分离的局面,强化南北联系。

6.2依托水绿空间,密织慢行,强化腹地与水岸联系

依托滨江绿廊,建设体验式生态慢行体系。将慢行系统与滨江公园绿地、公共场所结合,步行道围绕水系环状布局,同时衔接功能片区内部步行空间,打造开放度高、渗透力强的滨江共享空间;以500m-600m为服务半径设置慢行接驳点,配设相应服务,与慢行步道统筹考虑,构建慢行微循环。

6.3水上游线成环,串联滨水公共空间

规划五处游船码头,打造水上画舫游线。针对每一个功能板块,分别设置一处游船码头;游船线路串联成环,融入整个景观系统;游船线路联结滨水沿线多处公共活动空间,打造城市空间共享新模式。

7活力筑体——塑造主题鲜明、混合多元的城市滨水功能板块

7.1研判岸线等级,差异化开发板块主题

研判三江口周围古城区、西区一期、核心区的不同视线导向、岸线等级重要性,差异化定义板块发展内容。依地势、重内容,导入四大主题功能板块:a.产业创智: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地区发展的形象为目标,产业创智为主题,于紧靠北岸的核心区,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创智soho广场等标杆项目;b.滨江活力:以提升片区品质与人气凝聚力为目标,滨江活力为主题,依托中央休闲公园,规划建议开发一条由天幕商业广场、、南儒千古情秀场、商务会展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重要项目组成的滨江活力带;c.归田园居:以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为主题,于被水环绕的严家淤生态岛上,打造五个不同的生态体验区,采用观光小火车串联;结合堤岸、河道、湿地、果林、农田,打造岛屿田园风光,最大程度保持其生态本底。d.养生度假:利用水湾地区原生态的景观条件和山地地形,以养生度假为主题,强调生态景观特征,打造宜居的、高端的城市居住功能板块。

7.2保持板块功能的适度混合,注重活力营造

以高端业态混合开发为理念,强调城市滨水各板块之间,各自功能的适度混合性和复合使用,提高地块兼容性,鼓励产业培育、空间迭代和活力营造,实现城市的功能提升;同时,积极挖掘环境、空间、水岸和文化活动之间的内涵与外延,引导公共活动,重塑场所精神。

对于衢州生态文明背景下城市滨水地区的建设,首先是符合其当下城市发展阶段需求的,同时更是积极贯彻并实践了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指引和要求。三江口实践性地将城市生态本底优势转换成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和核心竞争力,将”生态驱动、活力复兴”的建设理念贯穿到城市开发的全过程。本文中所详述的三江口城市滨水地区的建设模式,很值得同类城市借鉴和学习,包括提出生态先行的开发模式、水岸城市的发展理念、阡陌渗透的开放空间结构、特征鲜明的共享岸线打造、多维立体的景观绿地系统、主题鲜明混合多元的滨水功能开发等等。当然,本文探讨内容聚焦于空间建设维度,还未涉及滨水城市建设在城市社会学、经济学方面的问题,例如社区自治、土地开发效益、城市管理等等。随着资源分配从行政走向市场,城市发展将从增量建设走向存量经营,城市空间的建设更新将不是最终目的,如何激发城市内生动力,实现城市“内涵复兴”才是未来城市建设价值所在——这也是衢州信安湖三江口规划的欠缺之处,需要后续的规划来不断完善落实,以期真正实现生态宜居、水岸活力、未来城市核心区的建成落实!

作者:陆莹晶 单位:上海陆誉工程设计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2014

[2]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

[3]衢州市人民政府,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

[4]姜煜华,甄峰,魏宗财.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4)

[5]杨柯,李松洋,张成龙.宜居城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建设的反思,2015,(10)路桥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