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中消费主义分析

时间:2022-07-13 11:50:59

生态文明建设中消费主义分析

摘要:形成于工业文明时代的消费主义对人与自然的和谐构成了巨大威胁。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用生态文明的视野对其进行反思与批判,有助于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基于这种反思,文章提出以生态化消费来消解并取代消费主义,探讨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来实现“消费得更少,但生活得更好”。

关键词:消费主义;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生态化消费

一、消费主义是工业文明的必然产物

德尼?古莱在《发展伦理学》一书中谈及“美好生活”时指出:“在大多数传统社会的主导世界观中,充分美满(美好社会的理想形象和美满幸福的人类生活)虽不反对、却远不是指物质的富足。虽然这种观念不一定把困苦生活加以浪漫化,它却深深地反对个人贪欲,并对全民追求财富的道德价值表示异议。”[1](P52)但是,工业革命之后,“美好生活”却逐渐地与物质富足画上了等号。为什么是在工业文明时生上述转变呢?这需要我们考察工业革命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要维持生存获得发展,既要生产又要消费。大机器革命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空前提升。人们越来越相信:“生产”可以创造财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能够成为解决社会一切问题的良方。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所追逐的剩余价值当然是在生产领域创造的,但无论是生产资料的生产还是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必须要有人购买。否则,生产就难以为继,剩余价值也就无从创造出来。而要购买商品的最根本前提就是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就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那样:他应当为他所需要的产品提供等价物。但是,在工业革命初期,由于工人的大量失业和普遍的低工资,低消费在所难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得不到维系,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其核心思想是:工业革命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雇主利润的同时,也应适当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报酬,以提高他们的购买力。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美国福特公司实行“作业环境标准化”,创造了“福特主义”的生产方式。虽然在汽车装配的流水作业线上,工人失去了劳动的自主权和对工作节奏的控制权,成为流水线上一个固定的零配件,但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使得工人劳动时间有所缩短、薪酬得以增加。这样一来,工人同时拥有了进行消费的闲暇时间和经济基础。因此,在生存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一些原来只在上流社会流行、被少数有钱人享用的物品,开始在工薪阶层扩散;同时,旅游、度假、娱乐等原来被认为是富有甚至奢侈的活动也逐渐在工薪阶层中普及起来。这一生产模式很快扩展到了其他生产领域。工人们用经受苛刻的流水线式工作换来的时间和金钱去进行消费。毫无疑问,这正好缓解了上述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开启了一个大众消费的时代,催生了消费主义的诞生。正如一位美国零售业分析师维克托?勒博所说明的:“我们庞大的生产性经济……要求我们将消费作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在消费中寻求我们心灵的满足、我们的自我满足……我们需要以一种不断增长的速度消费掉、烧掉、穿破、换掉以及扔掉某些东西。”[2](P371-372)逐渐地,整个社会的消费主体、消费模式和消费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成为了一种态度乃至一种意识形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美国学者杰姆逊一针见血地指出:“已经没有旧式意识形态,只有商品消费,而商品消费同时就是其自身的意识形态”。[3](P29)但是,福特主义用强调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来促进消费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这种生产模式使得产品的更新换代很难跟上市场变化的需求。因此,生产领域内的模式变革在所难免。这种被称为“后福特主义”的变革依托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形成了与旧有模式完全不同的特点:不再被动适应市场的变化,而是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制造出各种需求来促进市场发生变化。换言之,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后福特主义更强调消费对生产的先导与引领。至此,消费主义真正形成了,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拉动生产的运转模式正式启动,将人们的价值观拖入到将消费当成人生根本意义的轨道之上。由于工业文明发迹于西方,消费主义当然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行其道。而伴随着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消费主义很快扩散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霸权地位,借助多样化的传媒和手段,利用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经济的强烈愿望和迫切需求,恣意宣扬“消费”的观念与实践,将“高消费”打造成幸福快乐的标准、身份地位的象征,最终将发展中国家变成初级产品的生产国和发达国家的产品原料供给地、销售地。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基本的生活需求尚未得到很好的保证,于是,消费主义在发展中国家难免演变成一种不同的模式,即贝尔克所说的“早熟的消费文化”,这种“早熟”体现为“人们为了效仿西方国家,宁愿牺牲最基本的营养去追求表面的奢侈消费。”[4](P103)因此,消费主义在发展中国家盛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对国家而言,由于长期从事初级产品生产加工、被动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主要包括重化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涉污制造业等),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对社会而言,勤俭节约的传统消费观被颠覆,多数人价值观发生严重扭曲,种种消费错位现象(炫耀消费、奢侈消费、超前消费、一次性消费等等)丛生。至此,消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盛行起来。实践已经证明,消费主义在成为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巨大动力的同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危害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诞生于工业文明之下的消费主义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无止尽地索取和掠夺,这直接导致了两大问题:一是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这也是世界范围内资源能源危机的根源所在;二是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具体表现主要有全球范围内的植被减少、湿地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酸雨蔓延以及气候变暖等等。从目前来看,发展中国家是消费主义更大的受害者。由于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消费主义的始作俑者仍然鼓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进而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等等优势在占有和利用资源上抢占先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改善本国生态环境,享受更好的人居条件。但实际上,消费主义蔓延最终会危及所有国家、危害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因此,对消费主义的反思与批判势在必行。

二、生态文明的批判视野及生态化消费

既然消费主义是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产物,那么,反思与批判消费主义的视角应当基于一种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在经历了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界进行大规模生态扩张和深层次生态介入之后,人们所期待的新的文明形态应当提倡人与自然整体共存、和谐共生的文明,应当坚持以生态良好为前提和基础来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这一文明形态就是“生态文明”。尽管“对生态文明而言,我们面临的难题不是写实,而是设计”[5](P140-143),但是,在追求生态文明的过程之中,对工业文明的批判视野已经得到了一致认可。基于这一视野的两个主要观点是:

1.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许多生态问题远非人类能够控制;

2.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长远后果难以预料

在这一批判视野下,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直接、更紧迫乃至更无可回避地摆在全人类面前。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了思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问题。正如前文所述,消费主义所主张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已然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根基,那么,提倡和实践生态化消费也就必然成为批判工业文明、推进生态文明的现实选择和重要途径。既然在“消费”这一概念之前冠上了“生态化”的字样,那么显然,这种消费同消费主义中的消费是截然不同的。所谓“生态化”消费,就是在消费中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引导思考和规范行为,它既是过程,同时也是结果。这里所说的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是建立在“自然—人—社会”这一复合生态系统不可分割与共生共荣基础上的。需要指出的是,生态化消费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消费得更少,而是把“消费得更少”和“生活得更好”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基于这一“双赢”的价值取向,生态化消费的内涵可以具体地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2.1生态化消费以提倡“生态理性”为前提

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是理性不断彰显的过程。这里的理性包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但是,近代以来得到更多张扬的恰恰是工具理性。当工具理性逐渐将人的物欲满足无限夸大而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慢慢忘却时,环境风险、生态危机就无可避免地呈现在全人类面前。因此,生态化消费呼唤价值理性的回归和发扬。这种价值理性存在的依据在于:其一,冲破自然限制界限的物质生产带来的负面效应远远超过所谓的经济收益;其二,人的幸福感并不是与不断增加的物质产品的消费成正比的。鉴于此,将这种价值理性强调为“生态理性”,意在唤醒人们对物质产品消费的沉迷,摆脱“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6](P104),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抵制奢侈浪费,以思想上的先导力量来指引现实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

2.2生态化消费以承担“生态责任”为基础。消费之所以成为一种“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人们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如何消费与社会地位、个人身份绑定在一起,从经济现象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而当“消费”同“面子”挂钩,人们的欲望就被无限制地刺激和放大,最终转化成以“占有”为目的的病态行为,如此往复,欲望越来越多,占有越来越疯狂,这种恶性循环让越来越多的人沉溺其中,将人之于自然的“责任”完全抛诸脑后。生态化消费则正是要唤醒人们的这种责任意识:作为消费者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承担对自然、社会进而延伸到自我的道德责任。这份责任源自于“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是人们必须事先进行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7](P56)人类获取自然供给的物质和精神食粮的同时,就有义务去进行还原、恢复和保护。

2.3生态化消费以生产“生态产品”为条件

消费与生产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一对概念。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生产能力和生产手段对于满足人的需要而言,一般不成问题。同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追求变得个性化、多样化、变动化,生产活动只有适应这些新特点才得以持续。因此,无论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还是人的个性的发展,都显示出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要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必须立足以消费拉动生产这一基点。生态化消费自然也不例外,只是问题转变为:以生态化消费来拉动生产,生产就有目标性的指向———生态产品。所谓生态产品涉及的领域当然是方方面面的,但必须具备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消耗的资源能源更少、对环境和生态少产生甚至不产生危害。基于此,我们可以相信,“只要我们生产更多的耐用品以及更多的不破坏环境的东西,或者生产更多的但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东西,那么,消费得越少,但生活得更好,这是可能的”[8](P74-81)。

2.4生态化消费以享受“生态生活”为目标

“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9](P92)马克思的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我们批判地看待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由于消费主义不遗余力地将人们引向对物质产品的痴迷,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正在严重地失衡乃至分裂。这也正是人们在不断地消费之后仍然感到空虚、迷茫的重要原因所在。事实一再证明,当人为物欲所奴役时,悠闲的、美好的生活就会逐渐远去。尽管消费主义也极力鼓动人们“休闲”,但这种所谓的“休闲”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变成了消费物质产品和享受别人服务的代名词。而真正的“休闲”绝非物质意义上的,它更多的指向那种自由之旅,即把我们的自由时间花在对自然的亲近与欣赏之上、花在个人教育、发展智力、履行社会职能、进行有益的社交活动之上,等等。提倡并实践生态化消费的目标正在于此,它试图使人们从对纸醉金迷式生活的追求中抽身而出,投入到一种能够充分而有益地利用休闲时间的状态之中,使人的生活变得充实而多彩。

三、实践生态化消费的路径探索

不可否认,在消费主义思潮流行的势头依然迅猛的当下,要实践生态化消费绝非易事。既然消费内在地蕴含着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文章就试图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来进行路径的探索。

1.生产方式的变革实践: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生态化消费旨在调节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并进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它的实现需要以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和条件。只有真正地将“青山绿水“作为生产力来看待和对待,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方式,生态化消费才能落地生根。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从线性走向循环。线性经济或者说是“单程式经济”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的负面影响已经无需赘述,即使是消费主义的坚定拥趸者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试图找到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因此,当“循环式经济”的崭新概念出现之后,消费主义看到了出路,创造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再循环”的所谓“循环经济”模式。实际上,这种以循环为名的经济发展方式尽管从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资源、改善了环境,但从本质上看,一方面大量浪费了能源,难以持久;另一方面,因“再循环”而具有的迷惑性反而助长了消费主义的蔓延与盛行。与之相反,真正的循环经济是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规律来实现经济系统的重构,它将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作为必要条件,将尽可能少地产生甚至不产生废弃物作为基本要求,在“3R原则”(reducing、reusing、recycling)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自然资源—物质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程。这种经济模式才能实现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良性互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从高耗走向低碳。如果说循环经济侧重于在“资源”上下功夫,低碳经济则侧重于在“能源”上做文章。当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将“低碳经济”的概念展示出来之后,与“低碳”相关的一系列新名词、新思想就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利用能源的方式应当从工业文明框架下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方式中走出来,应当从消费主义驾驭下的“过度消费、奢侈消费、超前消费”中走出来,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前提下去追求这样的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前景。从这一意义上说,生态化消费的“低碳”实践之路可以三步并行:一是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发展清洁能源;三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当上述低碳能源战略得以实施,新的生产方式必将带动新的消费方式即生态化消费。这样,我们有理由期待,“低碳城市”、“低碳社会”乃至“低碳世界”的福祉终会出现。

2.生活方式的变革实践

回归简朴生活与环保生活奉行消费主义的当代人将“拼命挣钱、尽情消费”视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其价值观自然就演变为消费得越多生活得就越好。生态化消费正是要彻底颠覆这样的价值观,倡导那种人类得以“诗意地栖居”的生活。这种生活是提倡简朴,反对浪费的。早在1972年,《增长的极限》一书就向世人揭示了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我们的地球,资源是有限的,能源也是有限的。当乐观主义者还在高调歌颂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并鼓吹人类可以继续毫无节制地掠夺资源、消耗能源的时候,自然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开始对人类进行惩罚。如果我们的生活还继续着这样的轨迹,不以为然地消费着本是珍贵却被错误地视如敝屣的资源时,等待我们的无疑是灭顶之灾。因此,生态化消费指向的生活实践必然是“宁简勿奢”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即使我们无法做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10],无法做到“在蛮荒乐园终老,在棕榈树间散步、作画”[11](P21),但是,抑制贪欲、对奢侈品说“不”、不以物质产品的消费多少来衡量生活的意义,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当然,简朴并不意味着去过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它的真谛在于以生活必需为前提、适度进行消费。这样的消费方式给人们赋予的不是物欲满足后的一时之乐,而是真正心灵上的宁静、精神上的平和。这种生活是提倡环保,反对污染的。“今天有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一种是消费主义者,一种是环保主义者。”[12](P233)代表着现代生活主流的消费主义者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生活在越来越人工化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下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省力气,越来越不受恶劣自然条件的限制。”[13](P233)但这样的生活方式在环保主义者看来,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影响了环保主义者的生活,实际上也影响了消费主义者的生活。但是,消费主义者却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只要科技进步、市场发达,所谓的环境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事实已经证明:盲目地乐观改变不了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渐趋恶化的现实。如果我们不尽早地来一次“良心的革命”,即把道德关系由人类共同体扩及一切生物乃至于“大地共同体”[14](P262-263),用“绿色”去充实我们的生活,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将会让人类追悔莫及。因此,我们要在消费前唤醒自己对自然的敬畏、感激与尊重,在消费时选择那些未被污染、有益环境、有助于公众健康的产品,在消费后注重废弃物的处置,使整个消费过程中依照“生态化”的标准、实现“生态化”的要求。

作者:李芳 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参考文献:

[1]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 .高铦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彼得.S.温茨.现代环境伦理[M].宋玉波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王中宇.“文明”与“生态”[J].新华文摘,2008,(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陈学明.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克服的难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论语.述而.

[11]保罗.高更.生命的热情何在[M].颜正莹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12][13]卢风.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4]阿尔多.李奥帕德.沙郡年记[M].吴善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