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时间:2022-01-20 10:05:13

全球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的趋势和必然结果;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通常来说,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关联日益加强的过程,于是就有了“地球村”的说法。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全球化的产生及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的中心内容是联系。在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由浅及深地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并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全球化;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关系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它是一种渐进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客观趋势,用“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三个从属关系来揭示当时全球化趋势的实质。[1]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以经济的全球化为主。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255文化的全球化的事例很多,例如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传播,是哲学全球化的体现,也是文化全球化的一个鲜活的例证。全球化讲的是联系,因此全球化在古代就起步了,而不是到了近现代社会瞬间形成的,只不过是近现代的工业革命及技术革命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受之影响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敬畏阶段、征服阶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阶段。

一、敬畏阶段

(一)原始社会阶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概括为顺从自然。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甚少,对许多自然现象及自然规律不能正确认识与理解,如对闪电、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不能作出解释。人类的主体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此时的人类认为自己与自然界其他的自然事物并没有差异,所以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对于自然界只是处于一种敬畏与依赖心理,与自然界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当时,人类以原始采集狩猎为生,食物大都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所以,人类为了生存,聚集在自然条件优越、天然食物丰富的地区,如靠近河流、森林、高山。这个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仅能维持个体的生活和繁衍,人口数量少,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低。所以此时的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着自然界。因为衣、食、住、行直接来源于自然界,因而这一时期的人类对自然界充满着恐惧、敬佩之情。所以说,人类这一时期对自然的认识是直观的、感性的一种认识。以畏惧自然的心理为主导。因此对人类的原始农耕时代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种顺从的敬畏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于是有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这也是当时人和自然界关系的又一种表现形式。这一时期世界各地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形式的联系,最多就是相邻近的原始部落之间有点联系,但根本谈不上世界以及全球。

(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提高,社会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的奴隶社会以及再后来的封建社会,在这两个社会形态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认识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原始社会相比已经大大提高与加强了,如,学会制作熟食、缝制衣物、制造生活用品等等。但是,这些毕竟是有限的,人类的衣、食、住、行仍然与自然界联系紧密,与之前所不同的是人类在很大程度上不直接从自然界满足自身需求而是进行人为的加工制作使之更能满足于人类的需求。因为人类对于自然界有了新认识,所以,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界关系可以说是一种以敬畏为基础的利用与依赖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原始的图腾崇拜也慢慢发展形成了新的形式———宗教。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这一时期的人们只能把这种关系上升到神学范围去理解。由此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但是,在这一时期的人类与原始社会已经有很大的不同,认识水平极大提高,所以,中西方也出现了一些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认识,特别是针对宗教的理论及思想,如波兰哥白尼的“日心说”、中国东汉王充的《论衡》等等。这些亦是人与自然关系在这一时期的又一种体现。在这一时期很多人认为世界各地联系甚少更谈不上全球化了。其实不然,上文论及全球化讲的是联系,而联系是一种渐进的缓慢的由疏到密的过程。所以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全球化的萌芽。如我国古代的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东汉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等等,这些都是世界各地加强联系的一种表现形态,这完全可以说是全球化的起步或萌芽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有许多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及思想。这一时期也有很多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论述,“斧斤以时入山林,则林木不可胜用”、“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说的是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时候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才可获得自身的长远发展。这一阶段的关系总体上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原始阶段。

二、征服阶段

(一)全球化对生态文明的影响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及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整体在全球化进程的无形推动下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们可以进行实践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科技手段向自然界索取各种所需的物质和资源。工矿业上,机器占居主导地位,人类开始了大规模的开采、冶炼、开垦。如,对森林树木的滥砍滥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地区土地逐渐沙漠化、盐碱化;农业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大量的工业废水未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流,由此造成河流严重的污染,许多地区居民的饮水都成问题。煤炭、石油的开采等活动造成了地面塌陷,如山西的许多地区。然而在人类向自然界无止境的索取这些资源的同时人类并没有采取相应的科学保护与治理措施。人类在工业社会下的这些行动给人类带来以前难以获得的物质财富,极大地刺激了人类的贪婪的欲望,使得人类由过去的畏惧自然、崇拜自然,转变成支配自然、征服自然、奴役自然,主张一切为我所用。

(二)全球化影响下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反馈”

自然界与人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中的“对立”面就体现为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上。人类根据自己的需求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在不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界,而自然界却竭力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就如力学中的力与反作用力,在人类向自然界进行索取破坏的同时自然界也在以另外的方式报复着人类。由于自然资源不合理不正常的利用,打破了自然界原来的生态演进规律,从而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出现了众多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一些严重的自然灾害:大气变暖、酸雨污染、资源短缺、森林破坏、耕地减少、土地沙漠化、生物物种灭绝、洪水、地震、海啸等等。这些问题不是单单出现在世界的某一两个地区,许多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问题,如由大气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南极臭氧空洞增大等等。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亦有弊。全球化在把世界各地的先进技术与手段推广到其他地区的同时,无形之中也把其不利的一面带去。这些问题已经上升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在这一阶段人类还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虽然有所认识但是不彻底、不深入。如提出“先污染后治理”策略,其实质是亡羊补牢式的,自然界许多方面到真正的污染后再治理已经鞭长莫及了。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阶段

人类从最初的原始状态发展到今天的文明人都是以自然界为基础,以自然界为前提的,可以说,人类自身的发展是自然界推进的。如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空气、食物等等。这些物资都是由自然界直接供给或经人类的再次加工而间接供给的。从精神层面来说人亦离不开自然界,我们知道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包括音乐、艺术等其他形态的精神文化产品无一不与自然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无一不来源于自然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到来,人类的实践能力不断增强,以至于使人类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人类认为运用科学技术可以为所欲为,可以以此来满足人类自身的各种需求,甚至认为人类可以完全主宰自然界。由于人类从这种错误的认识及观念出发开始了肆无忌惮的征服自然满足自身的活动,在这一阶段人类自身对自然界的无休止的开发和肆意掠夺,早已超过了自然界本身所能承受的限度,超出了自然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已被打破,自然界正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报复着人类的这一系列无知的实践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能够不断地为人类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资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如果人类的实践不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那么这种实践在带来积极后果的时候也带来了消极后果,这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论是局域性的还是全球性的,主要都是由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是人们为发展经济不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结果。分析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不合规律的行动,自然界都会做出相应的报复性的反应。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经验总结,人类认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迫在眉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话题。所以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非常紧迫的,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是必须要考虑的。1994年3月,中国政府编制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列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确认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参与。[3]84这些事例表明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也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世界各国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由最初的规划性文件到如今的不断全面落实,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更高领域。

四、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之,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与认识阶段,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实际行动来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此,我认为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各省在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进行相应的自然生态建设,杜绝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发展经济的行为。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要求,是关系到走什么样的生态发展道路问题。第二,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使国民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提高国民的自然保护意识。这对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警惕发达国家将对自然界的破坏与污染转嫁到我国。我们不能以发展经济为借口,将污染企业引入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生态监察机制,对违规者进行法律制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所能完成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极具艰难性、复杂性、长久性的造福子孙后代、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要完成好这项工程必须加强国家间的合作。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其他国家的帮助与支持,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建立国际性的专门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组织,各国间加强交流,通力合作。要有国际合作精神,学习和引进其他国家在生态治理和建设中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这样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好更快地进行,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者:苏尔发 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侯才.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和哲学[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