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在高校生态环境中的运用

时间:2022-06-18 11:33:26

绿色建筑在高校生态环境中的运用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排名靠后,加之我国的资源分布不平衡,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相对稀缺匮乏,人口稀疏的中西部地区资源虽然丰富但难以开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经济繁荣景象的背后,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深度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表示,相对于经济增长,当前我国环境排污强度,已超过历史上最高的两个国家———德国和日本的2~3倍。据国家气象部门统计,近年我国城市的雾霾天数居高不下,仅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29.9天,创52年之最。雾霾波及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其中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个地区雾霾天数均创下历史新高,恶劣的天气已严重危及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这种粗放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阻碍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环境与发展矛盾日益突显。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发展角度和社会战略高度,鲜明地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举,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是中国进入新时期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载体,是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举措。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中曾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科技、维护生态环境,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方向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发展绿色科技,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研制开发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科学体系,以破解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两难问题,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倡导绿色概念,推广绿色技术如雨后春笋,展现了它的勃勃生机和发展后劲,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划时代历史意义。

二、引入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不是指一般意义的高绿化率建筑、屋顶花园、立体绿化,而是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它是人、自然、资源、环境的有机统一、平衡互补,在人与建筑、环境之间达到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是“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绿色建筑必须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阳光、空气、人文、气候等外部因素,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采用可再生资源,推广新型建筑节能材料;运用建筑节能技术,采取能源浪费控制手段,在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使人们在享受安全、健康、舒适的良好生活空间的同时,感受“蓝天映白鹭,碧水照青山”的共生、共存的美好意境。

三、绿色建筑的推广运用

1.采用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

通常而言,在工程筹划、设计、建设、运营、报废的全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和建设成本的节约,却忽略了工程运营过程中的使用和维护成本的增加。建设成本控制与使用成本控制人为分离,造成工程总费用的增加,得不偿失。在工程建设中,应该将建设与使用成本进行全盘考虑,采用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重点在筹划与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两者的关系,使工程总费用达到最低限度。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系指从项目筹划、工程设计、施工、经营、报废的整个全过程中所消耗的总费用。全寿命周期成本一般由非建设成本、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和替代成本组成。其核心阶段是项目筹划和工程设计的阶段,该阶段应在全寿命周期框架下,统盘考虑各项成本的合理投资与分配,力求选择寿命周期成本最佳的项目。可以通过系统寿命周期总费用成本测算,选定空气能热泵系统B作为最终决策方案。

2.新建高校建筑在规划设计中把握节能的重点

作为新建高校建筑项目,将绿色建筑技术引入到高校建筑之中,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是关键阶段,起着主导作用。

(1)重视绿色建筑,优化设计布局

高校建筑具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特点,在总体规划设计上,应将绿色建筑理念和技术引用到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之中。在对建筑进行整体优化设计中,首先应掌握校园的区域气候特征、小气候保护因素、校园地形与地表特征、校园的空间现状以及校园文化内涵等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统盘考虑建筑的选址分区、功能定位、建筑布局、建筑体型、建筑间距、道路走向、景观设计等方面。重视建筑内部本身与外部环境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季风主导方向、日照强度、季节性气候等指标分析,注意建筑的选址、朝向、间距、体型、平面布局、绿化配置等因素对节能的影响,形成优化微气候的良好界面,建立气候防护单元,改善建筑热环境,并充分利用太阳光照、雨水、地热、季风气候来调节外部可再生自然资源,为建筑所用。重视建筑室内的质量环境设计,室内质量环境主要包括: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和室内空气品质等方面。在光环境设计方面,按照日照规律,选择采光性最佳的建筑朝向,在建筑平面布局中,充分发挥天井、中庭等集中采光功能,并将重要的或人员活动集中的室内空间尽可能设置在照光充足的朝向,以充分利用自然光源,减少白天对电灯照明的依赖。在热环境设计方面,重点优化建筑外墙体保温隔热、外窗户布置的热工性能分析对比,降低因外层围护结构内的表面温差和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等引起的不适。在声环境方面,按噪声分贝的大小排列和统计建筑内可能产生的噪声源,根据功能静动分区的原则,合理进行平面布局和空间分区,选择低噪声设备,采取隔声、减噪等降噪措施,尽量减少或避免动区的噪声对静区的干扰。在室内空气品质方面,通过平面功能和空间设计,采用自然通风、利用穿堂风、竖向拔风的作用,合理设置风口位置,有效组织气流,采取措施防止串气、泛味,采用全部和局部换气相结合的办法,避免受污染的室内房间中所产生的污染空气循环使用。由此综合考虑室内热环境、室内空气质量、光环境等因素,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建筑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获得最佳的通风换气效果,从根本上改善室内环境并节约能源。高校具有绿化覆盖密度大的优势,通过合理利用和优化设计绿化环境,发挥绿化在建筑中的小气候调节、对灰尘及有害气体吸附、降低噪声和减轻大气温室效应等功效,强化绿化对改善高校建筑室内外环境质量和促进高校建筑节能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建筑外在环境和内部布局的绿色建筑技术进行双重组合,创造出节能、环保、健康、舒适的良好建筑空间环境。

(2)采用绿色建筑节能材料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对环保节能的重视,各种绿色节能材料如雨后春笋般地被研发并应用到建筑工程的实践中,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绿色建筑材料是绿色建筑发展的物质基础,采用绿色建筑节能材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建材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节能减排和碳强度下降的重要途径,是保障人民居住环境健康的重要手段。在选择绿色建筑材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特性要求与经济条件等因素,在充分就地取材及旧建材回收利用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建筑本身的功能特性,综合考虑建筑材料对建筑的资源效率、能源效率、室内空气质量、经济合理等方面的优化和影响。通过合理选择绿色建材,以达到建筑特性突出、经济合理、环保健康的最大综合效应。比如:选择“质轻、保温、隔声”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与板条、硅酸钙板、GRC板、石膏板材等围护材料,降低结构自重,提高建筑性能,节约建造成本。选择“强度高、延性好、耐久强”的高强钢筯、纤维增强混凝土、聚合物浸渍混凝土等结构材料,提高结构材料的受力性能,减少结构截面的面积,扩大建筑使用面积。特别是保温隔热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材料品种日新月异,“多功能、复合型”的新型建材层出不穷,选择的品种空间较大。大多数新型绿色建材具有“多功能、复合型”的功能特性,可根据建筑对材料的保温、隔热、防火、防腐(潮)、防辐射、耐污染、耐磨损等不同特性的要求,按照“性能优良、经久耐用、环保健康、物美价廉”的原则,综合选择最佳的建筑材料,充分发挥绿色建筑材料在高校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3)推广绿色节能与控制系统

高校是人群活动与聚集的公共场所,能源消耗主要为水电消耗。学校的教室、走廊、学生公寓、浴室等公共部位是水电使用的重点,公共部位的水电耗用量将占全校全年水电总量的70%以上,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在高校建筑的建设与管理中,应该积极推广绿色节能与控制系统,加强电力与用水消耗,这是建筑节能与节约型校园创建的重要途径。在用电节能与控制中,学生淋浴热水用电耗能较大,该部分的能耗是高校建筑耗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空气源(太阳能)热泵系统替代传统的燃气锅炉或电加热供水系统,通过吸收空气中的热能(或太阳能),将热量传递给水并实现制取热水,降低电能加热以减少耗电量,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结论

以高校建筑的节能降耗为重点,在高校工程建设与改造中,引入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重视建筑绿色规划设计布局,采用绿色建筑节能材料,以推广绿色节能与控制系统等绿色建筑技术为导向,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资源,开拓校园节能环保、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思路。事实证明,通过引入绿色建筑在高校生态环境中的推广运用,不仅在建筑节能降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效果明显,而且在学校降低成本、科学管理、提高效率等方面也成效突出,在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中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和发展空间。这为高校全面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谐发展的新型绿色生态校园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再楼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