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分析

时间:2022-08-03 09:51:09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分析

[摘要]近年来,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性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强农业推广,加强对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研究,探索提高农业生产力,提升农村经济实力实现途径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农业推广对象及其行为改变模式就极具现实意义。主要从农业推广对象中的行为改变来阐述我国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现状,以及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的未来发展策略,以促进我国农业做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推广;推广对象;行为改变

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对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业发展施加影响,具体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以及年龄构成等因素。加强对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研究性分析,有利于掌握农民的思想动态及发展意识,转变农村发展模式,提高农村自身经济实力,为更好地建设新时代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突出贡献。

1中国农业推广对象的发展现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具有及其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主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生产力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民主体构成情况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等。因此,探讨农业推广对象的变化情况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1由生产队群体转变为农民个体。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发生改变,由原有的以为主的集体生产转变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方式,服务对象也从集体转变为以农民个体为主。因此,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中国农业推广对象就具有了新的特点,其特点包括:分散面广、数量相对较多、传播集聚效应不明显、推广后自主传播性不显著等。因此,农业推广对象主体的改变就决定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1.2推广对象缺乏后续的致富经验。我国农业推广对象发展过程中,在以、大队部、生产队为主要服务对象时,主要需要农业推广的技术人员提供产中的的技术服务,以保证生产量,完成国家交给的生产任务。而在向农民自身提供农技推广服务时,由于其自身生产积极性的增长,因此农业推广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产前、产后、市场信息等相关可以引领致富的信息,产中的技术需求相对较低。尽管,我国农业推广也在与时俱进,但依然摆脱不了其滞后性,因此难以满足当前的农业推广需要。1.3中青年流失严重,年龄逐渐老化。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出现了首批的万元户,成为了当时的富裕阶层,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一大批沿海及内陆中心城市开始不断崛起,城市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开始超过农村农业产出所得,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效益及规模不断下降,一大批具有初高中学历的农村原住民开始向城市转移以寻求新的经济获取机会。因此,农村务农人员急剧减少,并且所具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较好地吸收农业推广经验,从而造成资源上的浪费;而留在农村的大多为老弱病残,也不具备优良的劳动能力,以及智力上的断层,就使得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下降。

2推动中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

由于社会整体的不断进步,农业技术的推广也要不断地向前发展,以满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需要。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农民自身也在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以适应新时代新农村建设需要,这就造成了农民自身行为的转变。2.1农民群体的素质分析。农民的自身劳动素质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对外界信息传递的发现与接受程度,在其自身的学习过程中,农民获取市场需求的主动意识变得强烈,获取渠道也不断宽泛。因此,农民的劳动素质建设在其行为改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农民自身素质越高就更加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做出行为动态或决策上的改变,反之亦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民的素质建设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农民素质建设,有利于其接受新的生产方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加大农业推广的传播以及传播方式,更好的了解社会新动态,以按市场需求做出相应的决策上的改变。2.2农民群体的经济限制。由于过去的劳动力转移,以及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的偏转,农村经济发展能力薄弱,因此受经济因素的限制农民也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改变。较为富裕的农村居民,更加愿意尝试新的品种,扩大投入,不断地进行技术性的改革,以获得更好的收成,寻求更大的收益,相对的经济拮据的家庭就只能保持原有的生产,以稳定其家庭收入。因此,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经济因素的限制性影响不可避免,在做出决策过程中,也更容易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做出行为上的改变。2.3新农村建设下农民行为的新动态。中共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如何进行乡村振兴,统筹城乡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是一个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大的主题环境中,农民如何把握新的机遇进行生产建设就需要其自身进行思考,以做出符合时展的行为决策。并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步伐,新时期农民行为也会随着政策、法规、教育的普及变得理性,不进行盲目的生产。而农民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市场的变动以及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都会引起新时代下农民行为的改变。

3推动中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策略分析

推动中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有多种方法,如政府采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推动农民行为改变,以及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而通过农业推广传播来改变农民行为转变就能更好地调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保证农村农业和谐发展。3.1政府主导,行为强制。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政府常使用法律法规、行政命令、技术规范、生产标准等方法和手段改变或影响农民行为。通过一系列的强制性措施来促进农民行为的改变,以达到国家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比如,农业法,技术推广法等一系列通过政府主导实施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强制的手段来使农民按照相关政策法规标准执行。政府通过强制性措施来促进农民做出行为决策上的改变,并结合相关的福利性政策来提高农民的接受与认可程度,比如说取消农业税以及在农村也开始实行养老保险政策,这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结合,弥补不足,促使农民信服,从而使其做出行为决策上的改变。3.2社会服务,全面推广。在社会服务及农业推广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向农民提供具体的建议性措施,这些建议是由推广人员根据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在这一过程中推广人员要对咨询质量负责,不能脱离实践。并且在农业推广的建设过程中,要提高推广建设基站的数量,增加专业服务人员,提高农推基站覆盖率,通过全方位覆盖进行宣传推广,在潜移默化中使农民抛弃原有的顽固思想,从而使其原有的思想决策不断发生偏转。并且提高社会服务水平,通过高水平的社会服务来提供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来影响农民的行为,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农民的实际情况看是否符合标准及能力去做出行为上的改变。3.3自身建设,提高素质。农民是农业推广服务的主体。因此,在农业推广过程中,就要求农民不断的加强自身素质建设,通过教育培训等相关教育性措施,来掌握更多的农技方面的知识,以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并且教育培训还能够从思想上根本扭转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农民具有创新性、开拓性,做到与时俱进,进而更进一步的对其行为决策产生影响,在潜移默化中使其抛弃原有的守旧观念,具有锐意进取之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也使得其精神产生升华,从而使其行为决策发生偏转。

4中国农业推广在其对象行为改变后的发展策略

4.1转变观念,树立“农民”主体意识。要强化农民在农业推广中的地位,突出其主体意识,要淡化行政命令,弱化强制推动农民行为决策改变,要加强示范实验区建设,让农民看到行为决策改变之后的生产优越性,从而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积极地获取新的知识,以发挥科技的凝聚力,使农民与农业推广人员之间建立互信感以提高农业推广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指导作用。4.2加强自身学习,做好知识储备与更新。在农业推广过程中,农推人员也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做到与时俱进,提高农技知识掌握水平并与实践相结合。政府需要建立岗位培训制度,实行定期培训,并且还要建立健全从全国到基层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以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去指导农业生产,还可以建立奖惩机制,以刺激农推人员加强自身的学习。4.3拓宽服务,引领“农民”致富。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重中之重,因此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树立特色农业产业意识,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所以在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要求之下,农业推广还应该加强农业信息的获取建设,建立专门的信息处理数据库,以更快的速度拿到第一手资料,做出处理,从而引领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其明.浅议农业推广对象特点及其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1996(02).

[2]叶荣榕.农业推广学的来源与展望[J].农技推广,2017(21).

[3]王慧军.中国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3.

[4]高启杰.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农民行为研究[J].南方农村,2000(01).

[5]颜丙昕.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行为改变规律及策略分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04).

[6]高启杰.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李思乐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