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与策略

时间:2022-04-26 04:52:00

农业现代化研究与策略

农业现代化内涵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升农民收入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1.1现代装备武装农业。以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寨,发展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的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

1.2现代科技提升农业。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

1.3市场手段经营农业。依据市场化原则,健全“统分”结合的互动协调发展机制,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1.4社会化服务保障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1.5高素质人员从事农业。需要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具备现代化水平的知识和技能,懂管理会经营。

1.6农业生产产业化。通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1.7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坚持生态良性循环和高品质发展,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农业生产资源持续利用。

2目前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安徽的情况说明)

2.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实现农业机械化大生产不相适应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大机械生产。鉴于中国农田的分散性及以家庭为单位的使用权,很难实行大机械生产。实现机械化大生产的困难在于:农村人多地少,改变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大农庄后,无地农民如何安置,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哪里去?城市?似乎鸿沟重重。不管是制度上,还是现有城乡二元的结构上,乃至城市的承受力(软件:就业安置、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双方的心理观念上;硬件:基础建设,住房,医疗等供给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尽管,国家在努力城市化,但毕竟农村人口基数太大,并且这还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问题,更是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配套,若不能有效解决无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城市化就失去了意义。

2.2城市化程度滞后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长按2003年安徽省从业人员总数3544.9万人计算,不考虑新增加的劳动力,要使全省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达到3O%,则第一产业劳动力要减少到1063.5万人。而安徽省目前农业从业人员为1860.6万人,即安徽省近年要从农业中转移剩余劳动力约800万人。目前普遍的说法是中国农村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劳动力是剩余的,绝对数大约有1.5亿到2亿,这些剩余劳动力是农业二、三产业所无法消化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困难其实就是中国城市化的困难。因为解决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安排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即便大农场模式中农民可以以股东身份参与解决一部分农民的出路,但现实是基数的过于庞大决定了不可能吸收大部分农民参与其中,若大量参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经济效益则无从体现,也就失去了现代化存在的意义,无非就是新瓶装旧酒的大锅饭1。

2.3农业基础薄弱限制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保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条件还不稳定,农业生产的抗灾、防灾能力相对不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仅以安徽省水利设施为例。安徽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都是2O世纪70年代留下来的,标准低,年久失修,设施不配套。到2007年底,全省共有水库4797座,其中病险水库占到三分之一,现有水利设施已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正常需要,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61.8%,机电灌溉面积仅占70.9%。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表明,2006年末,安徽省还有1.7%的村没有灌溉水源,仅有29.4%的村有排灌站,30.5%的村有机电井,粮食生产受制于自然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近五年,安徽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平均为2200千公顷,占常用耕地面积的52.6%。由此暴露出农田水利设施水平不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弱的矛盾,这是造成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较低,农民种植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迫在眉睫。

2.4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制约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形成成片规模,由于地块划分过小,即使几亩土地也要涉及很多农户,对于农民来说,耕地首先是“生存资料”,惜土意识越来越强(租金越来越高)。这种小规模分散生产,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更不利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增加了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难度。受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的制约,农民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实行集约经营,着重提高土地生产率。由于分散经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不具优势,从土地流转看,农民普遍不愿出让土地,存在维持现状的心态,认为土地是自己的命根子,是生存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相当部分农户虽长期在外务工经商,但仍不愿放弃土地。安徽省农普资料显示,全省农户租出、包出过耕地的户62.6万户,占总户数的5_3%;租入、包入、转入过耕地的户101.8万户,占总户数的8.6%。

2.5劳动力素质低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相适应现有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科技的意识,熟练劳动力较少,管理人员更是奇缺。随着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农业增产增收越来越多地依靠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的结合,与劳动力素质的相关程度越发显著。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农村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2.6%:初中文化程度占52.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6%。由于农业劳动者文化知识的贫乏,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吸收。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低,粗放的耕作方式和打工形式,与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实施,以及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不相适应。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另外,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农村土地比较收益率的降低,农村劳动力供求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据调查显示,青壮年农民特别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壮年农民大多外出务工,不愿从事种粮、养猪等传统的农业生产,而留在农业一线的大多为中老年和妇女以及数目庞大的留守儿童。农民整体素质下降,导致大部分田间管理粗放。2006年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安徽农村住户外出从业人员1119.1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占比达62.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6.9%,其中到省外868.9万人。强壮年劳动力过度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与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又形成了新的矛盾。这种状况延续下去,不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不到保障,农村社会发展也受到影响。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3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对策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在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方针政策:①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施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②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③必须兼顾土地生产率目标和劳动生产率目标。④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性。⑤必须以农民投入为主体,坚持国家投入与农户投入相结合。⑥要以加强基础建设和产业化组织建设为条件。⑦必须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⑧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据以上原则,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3.1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主要任务和主攻方向是:①要把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②对农业机械化进行结构调整。③因地制宜,有重点地推进地区农业机械化。④大力促进农机技术进步,开发适应我国现阶段土地结构条件的农机具。⑤建立与农业机械化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

3.2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一是从全局出发对农村水系管网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继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逐步从根本上治理江湖水患,扭转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严重威胁的被动局面:加大推进农业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和中低产田改造等建设;抓好农村水毁工程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建立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气象监测网,形成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防灾减灾和农业气候综合利用的气象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快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实施综合治理。三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形成国道、省道相配套的农村公路网;同时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加快发展小水电,搞好农电管理,提高农用电水平。此外,还要加强信息化服务建设,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3.3创新农业发展理念,健全符合农村实际的土地流转体系。目前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初级阶段,仅靠过去传统农业的简单外延性增加,是难以实现这样的历史性转变的。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品质、效益和竞争力。美国、丹麦、荷兰等国外成功经验表明,规模化、大户型生产效益凸显。我国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单户生产已不适应区域化、大物流、大发展的生产需要。现阶段在做好节约耕地、保护耕地的同时,要按照《土地管理法》要求,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针对小生产和大市场的不适应,劳动力、科技、土地等生产要素利用不充分等矛盾,创造条件,逐步加快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较多,客观上具备了流转的基础,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已经成功地进行了土地流转,实践上有成功的典型经验。因此,要尽快出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可以采取土地入股、反租倒包、土地置换、对外招租等多种形式,有重点的培育和辅助部分发展基础较好的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培育种养殖大户,促进规模经营。选择合理适当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分散经营模式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国曾经实施的集体所有集中经营的既有模式已被实践否定,土地私有集中经营又为国策所不许,因此『必须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发挥民营和集中经营的双重优势,公有、民营、集中经营应该成为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路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要满足各方的利益要求,应允许多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并存。如果当地农产品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农民市场意识较强,则可以考虑选择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型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如果当地生产的专业性较强,又有一定的企业作为依托,则可选择公司+农户型的产业化组织形式。总之,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的选择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及差异,避免雷同。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和建设,引导和支持农民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专业流通中介组织,建设现代信息、物流网络。主动参与区域的分工与合作,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积极申办各类农产品交易会,使之成为开拓农产品市场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3.4创新农业增长方式,加快构建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科技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要把提高科技兴农放到发展现代农业的突出位置,增强广大农民科技兴农意识。安徽人口多,耕地不足,开辟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关键在于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农业,构建农业技术创新、转移、应用与服务平台,完善农业科技体系,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此,要广辟资金来源,大幅度增加农村科技投入。支持农业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尤其要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全面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建立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技术体系。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和转化,以及科技入户工程步伐,使农户能够了解、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提高农户科学种、养能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3.5农村教育投资应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农村教育资源状况,调整城乡教育结构布局,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通过组织实施主体培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6创新城乡一体化体制,加快构建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要全面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增强农业政策的反哺性和普惠性。根据安徽省财政的实际状况和中央的要求,必须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紧紧围绕支持现代农业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投入增长机制,提高财政支农比例,调整和优化支持“三农”发展的财政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信贷资金投放结构。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和发放方式,扩大农业补贴规模,向农产品主要产区重点倾斜。同时要逐年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在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努力改善农村环境。重点加强乡村道路、改水改厕和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业发展综合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切实解决好农民创业和农村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积极推动农业的政策性保险试点。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大力投入现代农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全民创业。尽快形成完整的国家支持保护农业和农村的政策体系。

3.7农业信息化。农业是利用光热水气土等自然资源从事有生命物质生产的一种产业,因而具有分散性、区域性、时变性、经验性,以及稳定程度和可控程度低的行业弱势。信息技术将成为克服农业行业弱势的有力武器。①农业专家系统(AESo农业专家系统是把分散的、局部的单项农业技术综合集成起来,经过智能化信息处理,针对不同的土壤和气候等环境条件,给出系统性和应变性强的各类农业问题的解决方案。②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可以弥补农业分散与闭塞的弱势。③精确农业(PA)。精确农业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农业,又称“3S”农业,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农业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