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生产制约条件及策略思考

时间:2022-05-31 10:09:00

旱作农业生产制约条件及策略思考

平山县地处石家庄西部山区,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国土面积2648km2,其中耕地面积30133.33hm2,在耕地中旱耕地面积13133.33km2,占耕地总面积的43.58%。随着旱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旱耕地生产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但是“寒、旱、蚀、薄、板、瘦”仍是制约旱农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措施,对提高旱耕地农作物产能,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1制约旱农生产的因素

1.1寒。县域西北和西南部深山区,由于年均气温低,无霜期短,冻害严重,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极大,只能一年一作。

1.2旱。旱耕地集中在山丘区,农业生产仍然是“靠天吃饭”。降水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且冬春少雨雪,风大旱情重,耕地地皮处于干裂状态,春末夏初多风,严重影响着旱农生产。目前仍有13133.33hm2耕地无灌溉条件,广种薄收,靠雨养。

1.3蚀。由于山丘区地形起伏较大,加之多暴雨和大风的特点,使旱耕地土壤的水蚀极为严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形成跑水、跑土、跑肥“三跑田”,土层变薄,砾石增多,土壤肥力下降,旱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10506.66hm2,占旱耕地面积的80%,年水土流失耕地跑水约8088万m3,跑土52万m3,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养分折合化学肥料约1.56万t。

1.4薄。土层浅薄是旱耕地土壤的一大障碍,旱耕地土壤除蚀变化,人为的耕作也是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土层浅薄的旱耕地面积为3888hm2,占旱耕地总面积的29.6%。

1.5板。由于旱耕地长期浅耕,有机肥施用量少,质量次,加上化肥用量日益增加,化肥品种使用单一,使旱耕地土壤有机质消耗大于积累,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壤容重由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1.05g/cm3,增加到1.4g/cm3,以1.25~1.3g/cm3居多。土壤孔隙度由56%下降到43%。耕作层厚度由18cm下降到11cm和8cm,低于11cm的面积占49.8%,导致作物根系密集层抬高,超过6cm的犁底层面积达77.5%,严重影响着作物根系对土壤深层水分的吸收。

1.6瘦。土壤瘠薄、养分含量低。据2008年对旱耕地土壤养分监测结果显示,突出表现为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8.9g/kg,碱解氮为75.4mg/kg、速效磷为12.2mg/kg、速效钾含量为50mg/kg,土壤供肥能力低下已成为当前旱耕地产能的限制因素。

2对策

2.1加大旱耕地整理开发力度,防冶水土流失。旱耕地在整理开发中要运用“生物、工程、农艺、农机”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改造措施,建设围山转、反坡梯田、窄带或宽带高标准梯田,小块并大块,里切外垫,围埂打埝,提高耕地平整度,并种植生态防护林,减少风、水对耕地的侵蚀。耕作上变顺坡垄种为横坡垄种,增加植被密度,减少土壤裸露面积和地表径流,改善旱耕地生态环境,达到保持水土,最大限度的减少农业自然灾害,增强旱耕地的抗耐旱能力。

2.2旱耕地实施免耕技术措施和秸秆覆盖及地膜覆盖途径,可提高土壤覆盖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表径流、地表蒸发和土壤裸露面积。

2.3深翻改土,活化土壤。针对旱耕地耕层浅、梨底层厚、土壤容重高,空隙度低的现状,加大秋季深翻改土整地力度,活化土壤,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循环及土壤结构,提高肥水利用效率。

2.4加大旱耕地土壤培肥力度。①增施有机肥料对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有机肥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腐殖化和矿质化,能形成有机质和速效态养分,同时分解产生有机酸能促进土壤中难溶性无机养分的溶解,提高土壤供肥性能;②推广秸秆堆沤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据报道亩覆盖秸秆500kg,比裸地耕作土壤有机质增加1.5g/kg,速效磷增加8mg/kg;③实行肥粮轮作和间作,对绿肥作物实行割沤、翻压和过腹还田培肥土壤;④粮豆轮作或间作,可通过豆料作物固氮和根茬还田培肥土壤。

2.5测土配方施肥。根据旱耕地土壤生产能力和作物目标产量,因产定需,配方施肥,做到农家肥、有机生态肥、化肥一起用,氮、磷、钾配合施,提高作物产量,增加旱耕地土壤有机质库容,减少和补充养分的直接消耗。

2.6调整种植结构,提高旱耕地产能效益。西北部和西南部深山区由于春季多低温、秋季多霜冻、冬季多冻害,严重影响着作物生长和正常成熟,要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利用所处区域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时差食用菌、反季节蔬菜和中药村生产,提高旱耕地产能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