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副品加工业现况与策略

时间:2022-07-01 09:08:46

国内农副品加工业现况与策略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在改善民生中转方式、调结构,让成效更多地体现在惠民生上,更加坚定不移地推动转方式、调结构,不断赢得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农业自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肩负着将农业从生产环节向加工、销售环节延伸的重任,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产业,同时也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产业。依托我国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与必要性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其生产的产品有其特殊性。一是上市时间相对集中,市民购买力增加不大,售价自然降低;二是含水率高,易变质,不易保存;三是返季节生产成本高,且其产品口感差,人们一时难以适应,即使有意购买,也只是微量,由此带来农户不知种什么好,收入减少,效益降低,无能力,无资金购机用机。所以,加强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建设,是拓宽农机服务领域有效途径。

(一)农民迫切需要农副产品加工

近几年,农民实际收入减少,增产不增收是一个无争的事实。种田积极性下降,农机服务之路越走越窄。按照目前的种植结构,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种植面积小,同一作物产品上市时间基本一致,售价低。例如西瓜,上市时节,每公斤售价不到0.4元,这对市民来说是得到了实惠,但对种植户来讲是绝对亏本经营,不卖又不行,放着会变质烂掉。但此季节一过,西瓜的市场价又会上升到每公斤1元以上,按照农户目前的自身能力是无法保存,只好含泪大甩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使农业有了些起色,但从整体上来讲,效果不明显,农民的实际收入增幅不大,如遇天气等方面的影响,其收入还会随之下降。用农民的话来讲,是想调整,也跟着调整,但无收效,单独调整又无能为力,市场不熟,技术、资金又跟不上,即使调整第一年尝到了些甜头,第二年马上有人跟进,该产品又成了滞销品,年年调整,不断调整,实在搞不了。由此,农副产品加工显得尤为重要,农民迫切需要有单位或个人收购他们的产品,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使之种植有方向,收入有保障,沉下心来,一门心事提高产量和质量。

(二)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农副产品加工

全民奔小康,重点在农村,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巳提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各级不断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巳由对最终产品的补贴,转向了对生产过程的补贴,重点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水平,产品数量上台阶,质量上档次。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转化产业。加工、储藏首当其冲。其一,它可以为农产品找到出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其二,为就业提供基地,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保障;其三,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的血肉关系,真正将“三个代表”落实到实处。(三)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日趋成熟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过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农副产品加工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各种加工技术日趋成熟。水稻、棉花等传统作物其加工巳不存在问题,目前重点是进一步对深加工的研究;蔬菜、瓜果等时令产品,目前主要是储存、保鲜,其冷冻技术巳过关,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降低过程成本,以便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广泛的市场,只要进一步投入力量研究,前途充满希望。

(四)开展农副产品加工是农机自身建设的需要

开展农副产品加工,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农机部门责无旁贷,同时,对农机自身建设同样重要。其一,开展农副产品加工,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加工,不仅种植户可以增加收入,公司也可以增加收入;其二,收购农副产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上升,为购机用机提供资金支持;其三,随着就业门路拓宽,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必然带来田地向种植大户集中速度加快,为农机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其四,在基地内,作物种植连片,耕种、管理及各种技术实施(包括农机技术)都可以相对统一进行,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农副产品加工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党的农村政策的落实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其组织形式虽然有些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各地情况不一样,甚至有些农副产品尽管名称看似差不多,但所含成份可能会千差万别。解决好这些问题无论从技术上,资金投入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但这条路又非走不可,它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使农机扩大服务领域的必然选择。

二、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与特点

(一)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2008年全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高达5万多亿美元(食品加工业超过3.6万亿美元),其中美国6000~7000亿美元、欧洲5000~6000亿美元、日本3000多亿美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位居世界工业的首位。据统计,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都超过了第二产业,更超过了第一产业。发达国家居民生活恩格尔系数为10.6~20%;只有当第三产业占总产值40%时,恩格尔系数才能降低到35~25%,居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标准。国际通用标准中介绍,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可以衡量一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程度。据联合国粮食署统计,每吨加工过的农产品可创收180美元,而发展中国家仅收入40美元。而农业增值的最大环节在于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据调查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增值最高可达生产环节创造价值的3.6倍。

(二)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点

1、企业规模超大型化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多以超大规模的形式发展,其中很多企业为跨国企业如乳业第一巨人法国达能公司的年销售额为60亿欧元,帕玛拉特公司年销售额也达到60亿欧元。再英国立顿(Lipton)是全球最大的茶叶公司,年销售总量超过450万吨,产值约30亿英镑。这些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特点是:跨国、跨地域生产经营;产品涉足食品各个类别;拥有世界化的品牌。

2、投入比例大,技术、装备水平高

各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公共基础投资,特别是企业纷纷投身于农产品加工领域,并不断加大投资,成为投资的主体。以大型国际性企业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或正在将很多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产品加工业中,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如菜籽、棉籽、豆饼等饼粕的脱毒及氨基酸、蛋白质分离提取技术;苹果和柑橘渣、皮提取香精、色素技术等。第二,功能保健食品加工技术。如蜂乳中活性物质的分离技术、蚂蚁体中草体蚁醛提取与纯化技术等正在成为各国研究开发的重点。第三,植物性蛋白提取加工技术。目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大豆蛋白的提取与加工上。从其他植物资源如棉籽和菜籽饼中提取植物性蛋白的技术将使人类受益更多。第四,生化技术。酶技术、微生物技术是目前及未来生物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应用的两个主要方面。第五计算机、自控、微电子等高新技术。比如,现代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将使水果、蔬菜的挑选、分级依靠计算机来自动完成;利用现代检测、控制和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的远程控制。

3、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发达国家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目前已实现了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具有生产基地化、加工品种专用化、质量体系标准化、生产管理科学化、加工技术先进化及大公司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经营等特点,产生了像瑞士雀巢、美国菲利浦—英里斯等跨国公司。如荷兰的马铃薯育种、栽培、贮藏、加工和销售有一整套合理的体系,从育种开始就充分考虑产后加工利用的要求,根据用途来选择种植的品种,对生产者和用户都有利。

4、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

目前发达国家对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度,其食品生产已从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转变为生产的全程质量控制。发达国家的绝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科学的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多采用GMP(良好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厂房、车间设计,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上岗培训,并在加工生产中实施HACCP规范及ISO(国际标准组织)9000族系规范。其中食品生产已从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转变为生产的全程质量控制。

三、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一)近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产业地位逐步提升

从总量上看,我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水果、肉类、奶类等已位居世界首位;加工原料的日益丰富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增长,总量不断扩张。2008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9.6万亿元,占整个GDP的31.9%,有5000多万农民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业。目前全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7万家,实现总产值3.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0.9万亿元;在全部工业结构中,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25%,工业增加值占25%,产品销售收入占24%,企业单位数占34%。“十一五”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6%,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8%,与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保持同步增长。

2、企业数量逐渐减少,平均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不断改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出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是由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创造的,并有效带动了同类或相关企业的发展。2007年食品加工企业总数为10,413个,平均每个企业产值为4,588万元,与1996年相比,企业数目减少了13,但个体规模增加了4倍。国内出现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如双汇、伊利、蒙牛等。

3、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空间集聚程度逐渐提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很多地方出现了由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组成的特色县、特色乡和特色村。如河北、河南的优质专用小麦加工和肉类加工,黑龙江的优质大米和大豆加工,湖南、四川等省的水稻和饲料加工等。4、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高近十几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微波干燥(杀菌)设备、低温超微粉碎设备等数百种新设备相继问世并投入使用,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等众多高新技术也逐步应用到了生产中。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加工机械仅占5-10%,整个行业落后发达国家20-25年。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1、适宜加工的专用品种少

长期以来,我国重视农产品数量和高产,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发展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一方面,国内农产品供大于求,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又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料以满足加工业的需要。

2、农产品加工设备落后,加工水平低

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食品与包装机械技术向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系统发展。由于加工设备落后,使得加工原料损耗严重,如果蔬损耗率高达25~30%,每年浪费超过2亿吨;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损失率仅为1.7~5%。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以原料生产为主,基本上都是低、初级加工。

3、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低

在我国,农产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形成“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的局面。

4、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目前,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加工中,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农副产品转化成饲料或高附加值产品。而在我国,每年有5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玉米芯,700万吨的蔗渣,2000万吨的稻壳,这些资源不仅开发转化的比例小,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5、高新技术未得到广泛应用

计算机图象处理、冷冻干燥、微波、远红外加热、无菌包装、超高压加工、无损检测、生物、辐照保鲜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国外的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中大部分还是传统生产;由于技术、资金和制度等障碍,现代高新技术未得到广泛应用。

6、加工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偏小

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万多家;但在深沪两市共11家食品类上市公司中,只有50%的总股本超过2亿元人民币。而世界大型的食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都在100亿美元以上,其中食品加工企业50强中最小农业食品集团企业年销售收入也达38亿美元(约合270亿元人民币)。

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策

(一)以精深加工为主导,加强对循环经济技术与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注重下游产品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层次。逐步实现由以初级加工为主向以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二)建设稳定的加工专用品种和优质原料示范基地,并实现基地的标准化与规模化

一方面根据市场需要及加工品质的要求,引进、筛选、选育适宜的加工品种;另一方面要对我国目前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建立专门的加工专用优质原料种植基地,并实现基地的标准化与规模化。

(三)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加工产业,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并加强国外先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国产设备的自主开发。

(四)尽快建立并施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分品种、分行业逐步清理现有农产品加工标准,加快制(修)订农产品加工标准的步伐,引导企业推行良好操作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ISO族系体系等,加强农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推进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五)围绕“餐桌经济”,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

全国居民每年的饮食消费约为1.6万亿元,农产品加工应围绕以传统食品为主的“餐桌经济”大做文章,传统食品工业化发展的重点是传统主食工业化、传统肉食工业化和传统豆制品工业化。

(六)加强农产品加工信息体系建设

重点是对各部门、各环节的信息进行集成,建立“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数据库”;同时,建立“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应用系统”,进行网上信息、专家咨询、市场需求分析、网上交易等。

(七)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在重视生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对冷藏、保鲜、包装、运输、卫生检疫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变重视农业生产设施投入而忽视加工储运设施投入,及环节分离的投资观念,有意识引导生产加工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以建设投资引导产业一体化发展。同时,积极实施农产品的绿色营销策略,才能提高国内绿色农产品生产能力,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和更高的产品质量,重新树立中国农产品新形象,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更多的国际营销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