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与农业调整思索

时间:2022-05-27 11:05:00

粮食安全与农业调整思索

一、粮食安全面临需求刚性增长、增产瓶颈制约和国际贸易劣势的挑战

1.粮食安全是经济安全问题。也是政治和国际问题,没有一个国家不对本国的粮食安全进行监督管理,防止发生粮食安全问题。经济越是开放,就越要加强粮食安全监管。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六年过千万亿斤,连续十一年居全国第一位,用全国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每年向国家贡献400亿斤以上的粮食及其制成品,大量的蔬菜、瓜果、肉蛋奶等副食品走出河南省,走向世界。从短期看,国际粮食形势的变化直接影响国内粮食安全,国内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粮食生产是一个比较效益不高的传统产业,河南省目前的粮食产量1100亿斤,产值大约是1100亿元,相当于几个大型企业的产值。从中期看,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稳定粮食安全的任务日益严重,202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中央要求稳定在1300亿斤。从长期看,耕地刚性减少,人地矛盾,水资源匮乏,资源约束,环境保护,农业科技,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粮食产销服务体系,消除粮食安全的长期隐患,达到粮食安全。

2.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动力。结构优化和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长期任务。包括农村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规模经济及集中化等,核心是结构优化和升级。与经济增长相比,是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动力。结构优化和升级是基本趋势,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协调农产品的供需关系,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使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力争基本平衡,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在变化上保持协调。科技创新、农民增收渠道和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绿色生态安全、粮食生产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赋予农业结构调整新的内涵,达到粮食安全。

3.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主要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为主,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外贸依存系数、贫困人口的温饱状况等项指标。不低于95%的粮食自给率;不低18%的粮食储备率;年人均占有量不低于400公斤;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1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6.5亿亩;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满足和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食物需求;才能显著提高粮食安全水平,也是衡量粮食是否安全的指标内容。我们必须建设高标准的粮食安全体系,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的途径和方法,机制和动力,可持续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安全。

二、稳定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途径

1.有效配置农业资源,通过农业现代化稳定粮食基础。通过资源整合,开辟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把河南省7500万亩耕地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实现集约化、内涵式增长,构建现代农业作物体系,整合农业资源,实现现代农业机械化。

2.调整产品品种结构,实现增产、增值、增效、增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产品品质质量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通过产品差异占据市场,避开通过激烈的价格竞争争夺市场。把追求粮食绝对数量为主的“增产”战略转向追求粮食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主的“增收”战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统一制定农产品分级标准,实行优质优价政策,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农业、标准化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调整农业产业层次的结构。不断地调整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业、水产养殖业的产业构成,扩大市场需求大的产业的生产规模,缩小市场需求萎缩的产业的生产,使各产业间相互协调、联动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区产业升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

4.调整产品层次的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避免单一因素造成市场风险。在产品品质多样化、优质化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农产品的专用化、精细化、功能化、营养化、有机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突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加速工业化进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抓龙头、建基地的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强化服务功能,创新工作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扶持壮大农产品企业,走“公司+农户+市场”的企业产业化运行模式,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农村人口有序转移。

6.科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托。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的名牌战略。强化农业标准化信息网络化建设,搞好品牌效应,促成名优产品+龙头企业+农户以及标准化+协会+农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优势和协会的技术优势和指导带头作用。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由政府牵头,职业院校发挥主体作用,健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搭建农民受教育培训的社会化服务平台。

三、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机制

1.粮食安全风险防范监测指标和实施手段。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机制以最小限度的效率损失为前提,追求的是一定安全水平下的最小效率损失或一定效率损失下的最大安全水平。粮食贸易中的风险防范是粮食安全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其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安全体系各个环节的协同作用。风险防范机制应尽可能与国际多边协议相一致,注重对影响粮食供给和进口能力的因素的控制。将贸易依从度作为监测和控制指标,将使得风险防范机制滑向单纯对粮食进出口规模的行政干预。

2.预防或减轻国际政治关系恶化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的威胁。粮食贸易依从度控制在8%以内,控制耕地面积的非农业占用,利用国际双边和多边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进出口关系,分散粮食进口的政治风险,建立粮食贸易伙伴关系,对进口粮食所需外汇用量进行监控,建立高效的粮食储备系统。

3.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粮食安全创造条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结构;加快发展农林畜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四、稳定河南省粮食安全,推进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1.农业结构战略调整。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技术示范等手段带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研究制定分行业、分品种、分区域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

2.产业化发展政策。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发展,产业化发展,区域化发展的经济政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贮运加工、生产的区域规模、销售的市场开拓和出口创汇。着力推进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各种联合体形式并举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建设,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规模发展。

3.粮食主产区灾情农险。以法律形式明确农业保险在农业保护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参与主体、受益主体的关系,以及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作用,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安排。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体系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层次巨灾风险损失补偿体系,构建巨灾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提高抗御巨灾风险的能力。

4.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保护耕地,推进耕作制度改革和规模化种植。加强生产、储备和统筹调度,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电力、水利等物资需要。农资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控治理行动。

5.核心农业产业区。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整乡整县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入户,推广增产增效技术。

6.粮食经济政策和粮食生产贸易管理。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协调配合和督导检查,重点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为纽带,发展粮食经济的产品链、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

7.把农业当做民生产业来抓。河南省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有优势,应该予以挖掘和发挥。把农业作为在国际市场上能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产业来抓。实现机械化、集约化、工业化、产业化、聚集化、层次化、重点化、多元化、规模化发展。

8.组织结构的调整。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组织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是农业走向标准化、精准化、高效化、国际化的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