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农业发展创新

时间:2022-05-27 08:12:00

南宁市农业发展创新

结合南宁市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抓好“五大转变”,强化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规模经营、设施农业建设、新型农业主体培育、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等,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努力推进南宁市从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

1向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

第一,积极推进主导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资源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基地和农业园区。一是建设特色种植基地。重点发展水稻、甜玉米、甘蔗、水果、蔬菜、桑蚕、食用菌、木薯、香蕉、商品林、茉莉花等产业化种植;保持粮食、糖料蔗、木薯、香蕉等产业在全区的领先地位;合理开发林业资源,加快建设速丰林基地和花卉基地;建设冬种基地。二是建设特色养殖基地。围绕生猪、家禽、奶牛、黑山羊、罗非鱼等特色品种,加快建设一批牲畜、家禽及禽蛋、奶牛、水产品养殖基地。三是建设特色农业园区。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动物保护工程”等项目向特色农业的倾斜力度,积极采用高技术改良种养方式,增强园区技术开发能力,促进产品档次优化升级。第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实施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以超级稻、香蕉、蔬菜、瓜类、花卉苗木、畜禽养殖等为重点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积极推行物理、生物防治,加大环保饲料推广应用,推行畜禽清洁化健康养殖。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保护标志产品,加快形成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保护品牌的合法权益。第三,挖掘生活、生态、文化功能。积极开发农业的生态产品、文化产品,培育发展集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涉农服务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2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转变

第一,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广科学施用技术,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农膜的投入量,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选建一批旱作节水农业重点示范镇,扩大节地栽培、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精准用药等技术应用。大力推广实用、高效的生态农作制度,实现改良品质、提高产出、改善生态的效果。第二,推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探索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农产品加工下脚料、农村生活污水等废弃物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利用途径和模式。普及农村沼气,实施“三沼”综合利用配套示范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以点带面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向合作化、规模化、产业化转变

第一,积极探索农业规模化发展。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农民加强专业合作,培育农业服务组织,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多形式、多途径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第二,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一是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和建设原料基地,推动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变。从财税、信贷、投资、外贸、科技政策、出口创汇和重大项目技改上扶持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在优势产业主产区建立较为完备的加工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支持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蔗糖、花茶、桑蚕、食用菌、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一批产值较大的知名企业。二是鼓励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各类能人牵头领办各种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和联合体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引导同类合作社组建联合社或联合会。鼓励发展“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的专业化生产经营,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4向提升现代农业服务水平转变

第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建设。一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区域性的农业科研中心或分中心,形成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开展重大应用技术攻关和试验研究。二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创新。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科研成果和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激励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与地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联系合作,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重点抓好一批高水平的集科研、开发、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或农业高科技企业集团。第二,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构建包括农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市场、人才市场、科技市场等在内的市场网络。加强农产品流通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农村邮政物流网络,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在中心城区或农产品主产区培育若干个中高级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实行会员制、保证金制、制,加强产品评级、质量检测、纠纷仲裁等配套服务。建设和完善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平台。第三,建立市、区县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乡镇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和农业信息延伸服务示范点。加强市场供求、农产品价格、科技信息等农民急需的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建立农业基础数据库。积极开发大型农业信息应用系统,重点开发完善“菜篮子”产品价格、农产品供求、农村经济分析预测预警、农业防灾减灾、地理信息系统、科技信息服务等大型综合性农业信息应用系统。第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和认证体系设施建设,择优建设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基地)。突出产地环境监测、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检测网络、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农业保险试点品种和覆盖区域。第五,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加强基础文化知识和农业技术培训,整合包括农技服务站(点)、农广校、职业学校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在内的各类教育资源,系统地实行农业科学实用技术培训,有计划的对农村种、养殖专业大户及科技带头人进行技术跟踪培训。同时,加快农业人才市场制度体系建设,建立人才资源开发制度和流动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

5向机械化、设施化转变

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增加对农田水利、道路和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改进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机械化。继续落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和设施装备水平,带动农机制造业和服务业大发展;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统筹布局设施农业发展,鼓励利用非耕地和质量提升难度较大的农田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