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5篇

时间:2022-12-05 08:34:24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5篇

第一篇:“惠农信贷通”助推新型农业发展

一、银政携手 开辟惠农贷款新渠道

在新干县,饲料加工、农场种养、农林加工三大产业发展最快,产业对资金的需求也最为迫切。“惠农信贷通”贷款,是邮储银行与地方政府合作,采取政府提供担保、客户名单准入的形式,针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等一系列不同新型农业主体提供的惠农贷款产品。自2014年9月“惠农信贷通”贷款业务推出以来,新干县支行抓住这三大产业新型农业主体融资需求的特点,积极开展新型农业主体贷款产品市场调查工作,并将调查信息反馈给县农工部,由县农工部牵头,发起成立了“邮储银行惠农信贷通”贷款工作组,同时与县政府合作签订了“惠农信贷通”政府担保协议。贷款客户的名单由邮储银行推荐,在县农工部备案并公示。“惠农信贷通”贷款,让不同的新型农业主体在还款方式、还款计划、贷款期限、贷款利率、额度循环等贷款要素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其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根据农业主体类型及信用评级的不同,单一客户最高授信额度可达300万元,充分满足了不同类型农业主体的贷款需求,开辟了邮储银行惠农信贷服务新渠道,为扶植新型农业主体创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分类维护 扶持新型农产业主体

为了更好地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对接、深度黏合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主体,新干县支行对“惠农信贷通”客户进行分类维护,将贷款客户按行业类别的不同,分为种养类、加工类、经营类三种类别;又按客户当前经营规模的差异,分为初创型、成长型、优质型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客户的贷款需求,积极创新贷款产品要素;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型客户,主动提供信用授信;对正值创业初期的成长型客户,有选择地采用信用、抵押、保证、政府担保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授信方式。此外,还积极与县农工部、工商局、农业局、林业局及房管局等地方政府部门合作,联手扶持新型农业产业的发展。新干县金川镇崔家村村民崔晓良是农飞山庄的农场主。2010年,回乡创业的他,拿出进城务工几年来积攒下来的30万元人民币租下了村里的一块荒山,办起了养鸡场。今年1月,崔晓良通过竞标,取得了400多亩山地的使用权,这让他离建设现代化集约型生态农场的梦想更近了一步。新建厂房、购置新设备、扩大种养规模,崔晓良着手规划山庄发展的新蓝图。然而,10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缺口成为横亘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多方筹集资金无果后,崔晓良想到了邮储银行。崔晓良了解到,针对自己这样的新型农业产业客户,“邮储银行惠农信贷通”贷款工作组在经营许可证、土地产权确权、财产保险、房产及林地抵押登记等相关手续的办理上,简化流程,并能给予一定的费用优惠,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农场在起步发展阶段面临的经营办证难、购买保险流程繁杂、无大额价值抵押物等一系列难题。与此同时,在了解到农飞山庄面临的经营困局后,新干县支行将该山庄列入第一批“惠农信贷通”贷款重点客户名单。经过调查审批、政府公示等流程,农飞山庄获得了邮储银行发放的125万元贷款。如今,农飞山庄的经营已步入正轨,逐步扩大发展规模,成为现在种植油茶、苗木面积300多亩,年出笼肉鸡12万只、生猪出栏1万多头,有两家直销专营店、30多名员工的生态山庄。

三、加大投入 推出全方位惠农服务

针对“惠农信贷通”业务,新干县支行重视专职信贷队伍建设,成立了惠农贷款服务中心,创建阳光信贷服务平台,加大对惠农信贷服务的投入力度。该支行免费赠送“农村百事通”等致富信息类书刊给客户;配置了信贷服务专用车,开展流动宣传;定期举办信贷产品推介会,为偏远山区客户提供送贷下乡服务。同时,不断优化贷款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公开信贷服务流程、公示信贷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推出“预约服务、电话服务、上门服务”三项特色信贷服务,并安排专职人员受理客户电话咨询。今年上半年,新干县支行发放各类新型农业主体支农惠农贷款130笔,发放金额达4500余万元,发放金额同比增长46%,为帮助农民增收、助力地方新型农业产业升级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

作者:唐冬云

第二篇: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定西市设施农业发展里程

定西区内日照时间长,热量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土壤、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好,工业污染少,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多方面的优势,我们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和改变传统种植模式,重新认识和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区内设施农业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发展类型由以设施蔬菜为主,向设施瓜果、设施花卉、设施养殖等多领域扩展延伸,设施农业生产栽培技术日趋完善成熟,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受资金、技术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先进设施农业技术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定西市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设施的投入产出率不高。定西设施农业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由于设施农业建设成本高,种植种类单一、老化,生产管理水平较低,致使设施农业一直以来处于低产出率的现状。在定西市,日光温室年纯收入平均多年来一直在10000元左右,塑料大棚的纯收入在5000元/667m2,在投入产出方面没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2)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农业设施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加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对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农民的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多渠道投入的机制还未形成。近两年,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虽然财政在资金上给予补助,但金额有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3)设施农业的生产管理技术有待提高。设施作物生长发育和管理技术与露地有很大的差异,对作物的授粉等带来不利影响,却给病虫害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设施农业生产者大多是文化知识较低的农民,管理水平和种植技术有限,致使产品经济效益就受到了影响,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4)设施农业产后服务不到位。在设施项目建设初期,有关部门积极出主意、想办法、跑项目、筹资金,在引导种植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当设施项目建设完成以后,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解决疑难问题尤其是病虫害防治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与群众需求不相适应。农户只能一边搞生产一边搞销售,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影响生产的积极性。

3发展对策

为了更快更好的发展定西市的设施农业,今后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大投入发展力度:

1)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推进设施农业发展。针对不同区域的自然特点和资源条件,充分利用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现有技术条件,走园区辐射带动的路子。在设施农业建设中,使设施蔬菜面积达到设施农业总面积的50%。在南部二阴区和北部半干旱区发挥土地宽广、主要发展舍饲养殖和经济林果建设,大力推广抗旱节水设施林果生产技术。大力开展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突出特色,“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菇则菇、宜畜则畜”。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专业村和专业乡镇,逐步建立起大规模生产基地。

2)建立设施农业技术创新平台,促进设施农业持续发展。发展设施农业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平台,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切实解决设施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针对定西市气候特征,大力开展旱作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强化科技对现代设施农业的支撑,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重点在旱作设施栽培专用品种选育、设施病虫害防治技术、栽培技术、设施结构优化设计及配套机具研究、设施节能及新型多功能覆盖材料研究、设施土壤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及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研究,尤其要重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施专用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同时将设施农业与无公害生产、种子种苗工程和农业标准化建设有机地结合。

3)加强技术培训,促进设施农业新技术的示范推广。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指导的技术推广服务队伍,提高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水平。对现有农技人员进行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技术的培训,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开展实用、直观、通俗易懂的科技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设施农业生产走优质、高产、低耗、高效、持续发展的路子。同时继续引进适合当地消费的国内外作物新品种,开展新品种引进筛选工作,大力推广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工厂化育亩、二氧化碳施肥、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生物防治及无公害栽培等新技术,使主栽作物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设施内生产管理的机械化与设施环境调控自动化是工厂化农业的重要方面,以提高作业与控制的精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为目标,积极开展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

4)政策支持和利益引导相结合,破解资金筹措难题。针对发展设施农业资金匮乏的实际,采取“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利益导向机制作用,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资金扶持,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给予信贷支持。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动员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回农村发展设施农业,发挥企业成熟的服务体系和销售体系,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手段引入设施农业生产中,发挥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两方面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作者:马菁菁 单位: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

第三篇: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1.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基础。应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水利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要加快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旱田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应努力做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工作,整合、规范、扩大现有农机合作社,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继续开展培肥地力试点,探索建立培肥地力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多积、多造、多施农家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同时,加快乡村绿化步伐,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实行退牧还草、人工种草,加快沙化、碱化和退化草场治理。加快生态村建设步伐,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农膜、废水等造成的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应着力培育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相关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条,拓展销售市场。

4.全面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力量。应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鼓励各农业组织、农民与农科院、各农业高等院校、种业公司开展长期合作。鼓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加大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对于新品种,坚持先试验、示范再推广,力争引进一个,成熟一个,推广一个;对于新技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技,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以科技入户为抓手,坚持农技人员深入到户,面对面指导,充分发挥科技在现代化农业中的第一生产力作用。

5.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土地和其它物质、技术资源必须通过农业劳动者才能转换成各种农产品。培育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内在要求。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深入实施扶贫增收工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让农民了解政策、学会经营、懂得管理、提高文化、掌握技术,提高农民的专业化、社会化职业技能,实现农民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逐步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作者:梁晓君 单位:宁波大学

第四篇: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一、大洼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大洼县是辽西的一颗明珠,地处渤海湾中部、辽河三角洲腹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一片红河滩,盛产优质大米、河蟹、文蛤、对虾、海蜇等特色产品,是典型的北方“鱼米之乡”,素有“北国水乡、塞外江南”之美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为大洼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更多消费者认识和购买自家的优质农产品”是每一位大洼人的心愿。大洼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构建经济发展新支撑的重要载体,作为扩大销售、培育品牌、提高效益、助农增收的重要渠道和突破口。阿里巴巴码上淘农特产品溯源计划暨“满天星计划”以来,大洼县各级领导强力推动和热情争取成为全国第一家农业试点县。除了特色产品,大洼县独特的红河滩湿地旅游同样吸引着全国游客,该溯源计划同样可以激活旅游资源,甚至可以带动景点消费和产品购买,今后景点门票上也将附有二维码,实现景点信息追溯和门票购买,在源头上解决消费便利和信任问题。阿里巴巴满天星计划的核心,就是保障原产地优质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安全。大洼县的河蟹、大米、碱地柿子等农产品都会在即将开设的淘宝网特色中国大洼馆陆续上架,每一件从大洼馆的农产品在到达消费者手中时,都会带有一张独一无二的身份证——质量追溯二维码。这表示消费者通过手机淘宝二维码进行扫描时,就能了解到该产品的“成长历程”,包括质量安全数据,甚至农事农耕数据等一系列背后的信息。通过政府的严格监管,质检部门的数据检测与对接,实现县域农业农事信息和质量信息的真正溯源,在综合购物平台里让消费者清楚的了解和掌握产品背后的信息,这是县域农特产品实现互联网产品安全化的一大举措。

二、大洼县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技术,主要依靠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实验.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技术和生产技能素质。现代农业是以高度密集的工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科学和技术的先行者。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矛盾、增加农民收人和提高粮食产量的双重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必须改变现有的农业科学和技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十三五”期间,中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作为主线,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农业是基础的战略性产业,农业发展模式的变化需要科学和技术的支持。国务院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三个涉农(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和环保技术)。2015年中央1号文件的公布,主要突出了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到了在水资源稀缺的状况下。节水灌溉技术的创新发展是重中之重。中国是粮食消耗大国。水资源短缺最大约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从保障粮食的供给方面看,应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大洼县推动农业化发展对策分析

近年来,大洼县农机局积极调动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托国家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挖掘社会资源,创新思路,不断探索发展机制,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示范引导,在保持农机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使农机装备结构更趋合理。二是推广节能环保新型农机。农机局以低耗高效环保型农机为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广泛开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秸秆机械化还田和高效节能植保机械的宣传和推广,积极引导农民购买质优价廉、性能优良、节能环保、作业高效的新型农机具,逐步淘汰高排放、低效益、差性能的陈旧农机具。三是提升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坚持走共同利用、提高效益的路子,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围绕提升农机化整体运行效益,引导政策、资金和技术指导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倾斜,积极引导开展社会化作业服务,支持鼓励农机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创办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服务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实现农机耕、种、收、植保“一条龙”作业服务。为进一步加强农机执法队伍建设,大洼县农机局以作风建设和业务素质建设为基础,不断提高农机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塑造了良好的农机社会形象。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制度,做到以制度规范个人行为,以制度保障工作效果。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坚决实行执法依据,办事程序,收费项目标准,办事人员、办事结果公开制度。二是加强监管意识。大力开展安全监督检查,保障农机安全生产。执法人员深入到乡村道路、田间地头、危险路段开展安全检查,认真查处各种严重违法行为,重点查处无证驾驶、无牌行驶、违章载人、超载超速、酒后驾驶等各种严重违法行为,为农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三是加强培训力度。把加强农机法律法规及业务技能培训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积极组织农机执法人员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强力推进干部职工对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四是加强服务意识。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支持不支持为标准积极推行“零距离”、“人情化”服务,全方位搭建服务平台。

四、结语

目前,大洼县特色农业中,不论是“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还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产品,“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你特我新”的特征体现还不够突出,特色产品的生命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农产品品种虽然多,但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数量有限。具有地域特色的老陈醋、葡萄、小米等名优特产品,生产规模不够,产业集聚不足没有真正发挥出名牌效应。针对大洼县现代农业特色不够鲜明等特点,现代农业发展要瞄准农产品消费升级需求,适应消费者对优质、营养、平衡、健康、安全农产品的选择,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发展市场紧缺、适销对路的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抓好农业集聚,扩大规模效益。同时,着力发展唯一性特色农产品,满足多层次个性化消费需求,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要培育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潜力、有带动力的特色优势企业和企业集群,瞄准农产品消费升级需求,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

作者:王浩 张立芳 单位: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第五篇:农业大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

一、推进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

1.以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安全为基础推进农业

大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近年来,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但各种资源要素已经绷得很紧,在高起点上继续保持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面临诸多挑战,农产品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约束趋紧并存,农产品供求“紧平衡”成为新常态。农业大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其第一要义,这是农业大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要坚守的底线。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农业大省在全国“米袋子”、“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的责任,从被动保安全向主动保安全转变,在稳定主要农产品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切实将保安全的重点转变到保生产能力上来。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农业大省主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通过提高标准化、加强源头治理、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等一系列举措,实现数量型安全向质量型安全的转变。

2.以空间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推

进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大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仅要确保粮食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的竞争力。农业大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瞄准市场需求变化,大力推进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一是在产业布局优化上,要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从全国层面看,要围绕大宗优势农产品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互有所长的优势产业带、产业群;从农业大省内部看,要优先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产业基地县。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重点从结构和链条上实现转型,从战略高度、全局角度出发加快调整和优化农业大省的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处理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的不断延伸,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农产品物流、市场、营销、服务等,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3.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向推进农业

大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农业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不仅高度依赖于土地等自然资源,而且又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外部效应。目前,多数农业大省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不仅面临着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趋紧问题,而且农业产业的系统性风险也在逐步增大。因此,农业大省要缓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约束,就必须改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是要加大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力度。切实加大对耕地、水、草原、水域滩涂等的有效保护,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对农业资源环境在逐步还清历史欠账的同时确保不欠新帐,使透支的农业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二是加大资源节约和污染治理力度。要大力推广节地种植、节水灌溉、节约精准施肥施药等资源集约型技术,大力推广农畜循环、林农套种、林牧结合、粮经轮作、休耕间作套种、水旱轮作等农作制度,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农产品加工下脚料、农村生活污水等废弃物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的利用途径和模式。

4.以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为目标推进

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农业大省普遍面临着农产价格与国际市场倒挂、农业投入成本持续增长、农业补贴空间有限、工商资本大举进入挤压等诸多影响农民增收的突出制约因素,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要在实现农业增长的同时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一是从农业经营上增加收入。通过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让农民获得规模效益收入;通过建立主要农产品价格制度和完善收储政策让农民获得合理的农业生产收入;通过科技创新、设施投入等让农民从生产效率提高和降低成本中增加农业经营收入;通过培育职业农民让农民获得人力资本的溢出收益。二是从产业拓展上增加收入。通过整合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和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获得农产品增值收入;通过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让农民分享农业多功能带来的收益。三是从深化改革上增加收入。通过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促进土地流转让农民增加来自土地的财产性收入;通过股份合作、农民经营权入股、重构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从集体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收入。四是从政策支持上保障收入。通过完善农业投入、农产品价格、农业补贴、农村金融、农业保险等政策保护机制,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政策保障。

5.以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创新为关键推进农业

大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规模化、专业化、合作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而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合作化的关键在于必须要实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的不断创新:一是推进小规模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现代农业必须要建立在适度规模基础之上,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之上,引导和鼓励农民规范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农业集聚,进而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形成多样化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二是推进分散化经营向专业化、组织化经营转变。在加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要加速推进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共同发展,构建起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层次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引导大学生、城镇青年和科技人员从事现代农业创业,积极引导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合作,促进“企业、农场、合作社、农户、服务机构”之间形成分工合理、联系紧密、利益共享的多样化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快健全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综合服务、农产品购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三是推进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基础上,切实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有效解决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偏重于物质和人力投入的粗放式经营方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集约型经营方式上来。四是推进农业区域独立型向合作型转变。我国农业大省之间和农业大省内部在农业发展上仍呈现出较显著的自成体系的发展特征,不仅缺乏区域合作,而且还普遍存在结构趋同的低层次过度竞争矛盾,不利于农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优化配置,要创新多元化合作方式,鼓励和支持农业大省与非农业大省之间、农业大省之间、农业大省内部开展多层次产业合作。

6.以完善农业政策支持保护体系为保障推进

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从中央到农业大省都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为推动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已有的支农政策日益表现出政策目标瞄准性降低和政策效果趋于减弱的问题,亟待进行政策的优化调整。一方面,必须尽快改变以往过度重视GDP的考核办法,增加农产品供给、农业生态等方面的指标并大幅度提高其权重,建立针对农业大省的差异化考核办法,在中央层面要尽快建立对农业大省的转移支付制度和利益补偿机制,在农业大省层面要尽快建立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制度和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业大省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和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提高政策支持效果,在扶持内容上,要涵盖农业投入、生产、加工、流通、服务、金融、保险等各个环节;在扶持方式上,要综合采用贷款贴息、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费用补贴等多种方式;在扶持对象上,要重点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倾斜。

二、推进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框架

推进农业大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关键是要构建“两大支撑”和“五大体系”。

1.构建两大支撑

(1)构建创新性农地制度支撑。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历次转型无不以农地制度的变革为基础,可以说,农地制度改革是农业发展转型的最大动力和最根本的制度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土地产权主体缺位、土地利用效率偏低的突出问题,而且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也对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更多新的需求。因此,在坚持和发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农村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基本权益,并在新形势下赋予农村土地抵押、担保等新的权能,鼓励和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现股份制经营、产业化经营等。首先,要明晰农民的财产权,通过对农户的承包地、宅基地等进行确权颁证登记,并通过法律调整给农民财产权予以法律保护;其次,要建立农民财产权实现平台,这主要涉及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的建设、产权评估体系的建设、组织制度的创新等;最后,要实现城乡要素流动格局的转变,不仅要扭转长期以来农村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还要扭转改革过程中城市要素向农村单一支持的格局,重点是要形成城乡要素公平合理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

(2)构建系统性物质装备支撑。提升农业的设施装备和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作业、高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向现代的机械作业、低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的方式转变,不仅是提高农业大省农业增长效率和抗旱减灾能力的必然选择,更是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和物质基础。一是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将农业大省支农资金投入的更大比重投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土地整理、测土配方、生产道路、农田林网、耕地保护、耕地质量提升等投入力度;坚持灌溉覆盖率、灌溉利用率和水资源保护同步提升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加大对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和不断提高水利设施覆盖面,同时探索建立新型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水资源利用机制、水利设施后期管护机制。二是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要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新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的供给结构,着力提高农业机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高效对接;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重点加速推进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加快解决物联网在传感、传输和分析应用方面的技术突破,提升现代农业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程度;构建面向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的大数据预测系统和跨行业的农业内外部数据的管理、链接与整合,实现农民、农村、农业三个层面的数据共享互通;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规制和标准化以及法律法规建设。

2.构建五大体系

(1)构建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现代农业的必须要走上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之路,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土地、水资源等农业自然要素的产出率和利用率,才能实现农业持续增长,为此就必须要构建农业大省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一是在农业关键技术创新上实现重大突破。推动农业科技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重点要围绕粮油、畜禽、蔬菜、水果等农业大省的主导产业培育和推广一批新物种、新品种,切实提高良种率;围绕农产品贮藏、保鲜、产后处理、精深加工、包装等技术展开攻关,不断延伸农业大省农业的产业链条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为载体对重大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在产业化中的转化率。二是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上实现明显进展。要在深化公益性农机推广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技组织、农技员等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农技推广上的作用,强化公益性和营利性农技推广机构之间的合作与补充,切实提高农技推广普及的效率和效果。

(2)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产品数量的不断增长、农产品质量需求的不断升级、农业及农产品服务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是当前我国农业大省面临的基本态势,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农业大省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构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资源由分散向集约转变、农产品数量安全向质量安全转变。一是构建粮食和特色产业体系。要充分把握农业大省的资源特征和发挥农业大省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加强农业大省粮食产业的统一布局,促进粮食生产向主产区集中,形成农业大省现代粮食和优势特色产业的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同时,围绕各农业大省畜牧、果蔬、水产、林业等优势农产品,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体系,进而形成农业大省粮食产业与特色产业优势互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构建产业化经营体系。鼓励农业大省围绕粮食和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推进优势产业和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引进和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形成以食品工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在农业大省的主产区大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和市场体系,重点通过提高鲜活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形成以综合化、专业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以产地超市、城市卖场、社区超市等为补充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三是构建农业多功能开发体系。从保护自然生态、满足多元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在巩固米袋子、菜篮子等农业生产功能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功能、观光功能、生活功能、教育功能等多种功能,通过注入现代科技元素和地方传统文化元素,积极开发和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度假农业、创意农业、教育体验农业、养老康健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四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针对农业大省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产资料投入、生产方式及过程等关键环节,加快建立农业生产的标准体系和农业标准的法制化管理,逐步形成农业大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投入品有严格管理、农业生产有全套标准、农产品输出有健全检测、农产品质量风险可控制的全过程、全覆盖、多层次、法制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3)构建现代农业组织体系。一是多样化的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大省要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依据自然经济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确定本地区土地规模经营的适宜标准,依法采取出租、合作、入股、共营等多样化的方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多样化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育本土化特征明显和实际带动力更强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发挥农业企业在资源整合、技术吸纳、市场拓展、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支持农业企业在与之适应的种苗、饲料、储藏、保鲜、加工、购销等领域适度发展;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展农业,鼓励有从事农业经营意愿的城市居民流入农业,开放性地支持“新农人”发育。三是多样化的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在土地流转中的相互权利关系和具体实现形式,创新和推广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农业共营、土地经营托管、订单农业等多样化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利益分享模式。

(4)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将农业服务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体系中独立出来,从而实现农业服务的专业化和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反过来更加专业化的农业服务又能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高效的装备技术支撑,从而加速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一是培育服务主体。要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机构基础性作用,重点深化对农业大省县、乡两级公益性服务机构的改革力度,将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的职责切实明确在基础性农技推广普及、大宗农产品的疫病防控、农产品需求与供给的市场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农业生产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等方面。同时,依托优势主导产业建立发展相应的服务组织,支持市场化服务机构和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参与发展农业服务业,与公益性服务机构共同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拓展服务内容。从制约当前生产的薄弱环节着手,重点针对一家一户难以办到又迫切需要帮助的内容开展服务,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从注重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延伸,重点提供土地流转、信用合作、农信担保、农产品加工冷藏、展示展销、农产品超市、金融保险等服务。三是完善服务机制。对公益性服务机构,要进一步强化绩效考核,完善基层责任农技员推广体系。对于社会化服务组织,要强化法治建设和制度建设,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运行等相关法律法规,将社会化服务组织纳入到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实现社会服务组织的加快发展、健康发展和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

(5)构建现代农业政策体系。一是创新机制。重点是要通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协调好中央和农业大省、农业大省与非农业大省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和利益补偿机制。二是加大投入。中央各类农业投入要重点向农业大省倾斜,农业大省各类农业投入要重点向农业主产区倾斜,各类农业投入要重点用于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病疫防治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三是调整政策。针对现有政策尤其是补贴政策的错位和缺失问题进行调整优化,重点是针对当前粮食补贴的低效普惠性问题和对实际种粮主体支持不够的问题,针对农机补贴水平低、补贴机具与需求脱节、重大轻小、重购买轻维修等突出问题,完善补贴办法,逐步形成与需求有效对接、效果显著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同时,针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对土地流转、设施用地、金融保险等的新需求,尽快制定出台差异化的扶持政策。

作者:丁延武 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