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25 08:38:21

襄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在对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成果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襄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襄阳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应结合各地区的要素禀赋条件、发展阶段、区位优势等,走多样化的道路。

关键词:襄阳;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襄阳现代农业处于起步阶段,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还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在连年丰收的高基数上持续增长的压力和难度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加工水平需持续提升;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发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因此,要探索襄阳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从而促进襄阳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国内外关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相继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通过投入大量的化肥、农药等化学品,使农业迅速增产,但却带来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出现替代“石油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各种新模式。美国学者King(1911)在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最初的有机农业思想。[1]J.I.Rodale于20世纪40年代创办了美国第一家有机农场,开始了有机农业的实践。美国土壤学家Albreche(1970)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强调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畜力、人力进行农事活动,尽可能利用生物措施和天然物质等防除病虫及杂草。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在《农业经济地理》中,首先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日本东京大学松尾孝领(1974)提出环境农业理论,认为在快速都市化的农村地区,农业应由传统上的以粮食生产为目的转化为以环境安全及提供休闲为目的的产业。[2]莱斯特•R•布朗在《BuildingasustainableSociety》(1981)中奠定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道格拉斯(1984)认为可持续农业是一种可再生发展的农业,是使环境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过程。[3](二)国内的相关研究。我国学者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顾益康(2006)认为现代农业主要有设施栽培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休闲农业模式、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和有机农业模式等六类主要模式。郎秀云(2007)认为我国现代农业模式选择,应以循环农业为发展目标、以拓展农业产业链为核心任务、以生物技术为首要技术路线、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首要任务等。李滋睿、屈冬玉(2007)认为不同地区逐步发展起来的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都市农业模式、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模式、资源综合开发模式等值得扶持和逐步推广。孔祥智、李圣军(2007)认为不同地区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禀赋、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形成了东部地区集约型现代农业、大城市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中部地区产业化型现代农业、西部地区特色型现代农业等不同的现代农业模式。[4]陈小萍(2007)认为广西当前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模式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和集农工贸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等运行模式。[5]罗志锋、梅福林(2007)认为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有:设施农业模式、观光休闲农业模式、精准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和绿色农业模式。[6]邓启明(2007)认为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统筹农业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二次农业现代化。孙芳、李云贤(2009)认为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业系统一体化、资源利用生态化是我国现代农业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7]蒋和平、崔凯(2009)认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公司带动型、农牧结合型和城乡统筹型。[8]王方红(2010)认为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可以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综合配套服务,广大农民通过现代农业服务联结起来,能有效地克服家庭经营的分散性与局限性,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9]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由于现代农业运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分析较为零散,使相关研究在指导农业发展方面缺乏有力支撑。因此,要推动襄阳现代农业的发展,应该在借鉴国内外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现代农业发展的运行机理,从襄阳市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二、襄阳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襄阳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襄阳农业在湖北省具有重要位置。全市有59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72万人、农村劳动力234万人。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基础条件好,区位比较优势明显,是全国夏粮主产区和20个商品粮基地市之一,是湖北省的粮食生产大市、畜牧养殖大市和农产品加工大市,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位列湖北省第二位。2011年,襄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首次迈上1000亿元台阶。2015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44亿元,规模稳居襄阳市六大支柱产业之首,总量占湖北省17%左右。农业对全市经济具有重要的支撑和贡献作用。2012年,襄阳市粮食总产量突破50亿公斤大关,成为湖北省第一个50亿公斤粮食生产大市,并始终保持稳中有增的态势。2014年,襄阳“中国有机谷”建设总体规划通过省级评审。2015年,襄阳市进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行列。加快示范区建设成为推进襄阳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有力抓手。(二)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从产业发展看,休闲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缺乏规模大、实力强、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部级品牌少,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从产业联结上看,三产联结的种养业家庭农场、订单农业发展规模还比较落后,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比重为42.3%,低于2013年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均水平,远低于江苏吴江现代农业示范区90%的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信息、金融等农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会展农业、科技农业、农业物流配送业、中介服务业等新业态有待加快发展。1.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2014年,襄阳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9,低于全国0.52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0.7~0.8相比差距更大。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为46.88%,低于2013年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均水平。旱涝保收面积为21.4公顷,占常用耕地的47.4%左右,鄂北岗地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西南山区半数以上耕地缺乏必要的灌溉条件。机电排灌占耕地总面积的25.4%,不少低洼易涝地区排涝标准过低。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化肥、农药、地膜的不合理使用,已成为襄阳市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2014年,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药使用有待规范,农膜残留率高。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比例仅为7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仅为55.5%,有超过300000万公斤的秸秆被废弃或焚烧,适应小地块的秸秆还田配套机具缺乏,秸秆收储运等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单位能耗创造的农业增加值1.31万元/吨标准煤,低于2013年现代农业示范区1.4万元/吨标准煤的平均水平。3.襄阳市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中涉及精深加工比例不足40%,远低于国外80%的水平。农机保有量大,但设备老化,大中型、新型、节能、环保、复式作业、高性能机械少,大中型拖拉机仅占9%。农业副业化、兼业化问题严重。4.农产品加工业品牌知名度还不高,缺乏竞争力强的品牌。茶产业近些年虽然发展迅速,但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扩大。核桃、桃等的种植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但还没有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有机农业的概念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根据调查,只有19.51%的人们对有机农业有所了解。有机农产品的普及率较低,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品牌的有机农产品。

三、襄阳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选择

襄阳发展现代农业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转变传统农业的增长方式。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发展阶段、地理位置的不同,在农业发展模式上选择不同。从自然条件看,平原地区应将机械化和规模化作为主导方向,山区应强调资源优势,走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道路。从发展阶段看,初步具备现代农业特征的地区,应以增加生产和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还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的地区,应着重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比较完备的地区应以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目标,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从地理位置看,都市周边的地区应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社区支持农业(CSA)、认领农业,其它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发展规模农业、特色农业等。从农业发展趋势看,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业更多地发挥地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因此,襄阳现代农业应该走多样化的道路,可根据要素禀赋条件、发展阶段、区位优势等,选择适合的农业发展模式。1.规模农业发展模式。规模农业发展模式是指在土地比较集中的地区,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机械化和集约化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土地集中有利于大型机械耕作,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便于统一精细管理,生产出品质和产量都比较稳定的农产品。襄阳由于地处江汉平原,中部的岗地和平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0%,是属于适合规模耕作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土地,再加上本地区具有适宜的水分、热量和光照等气候条件,利于发展以农业机械化为特征的规模化农业。建立和发展规模农业,还需要优质的肥料和农业技术支撑,更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的专门人才。因此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度层面支持,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投入上要注重长期性和稳定性。从经营管理上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国营农场、集体农场和个体(家庭)农场等形式。2.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指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襄阳的西部山区占土地总面积的40%,面积广阔,地理位置偏僻,人口稀少,生态环境好,还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这些地区应利用其特殊的位置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将粮食生产与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结合起来,通过公司加农户等形式,重点发展药材种植、果树栽培动物养殖等特色生态农业。对于一些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交通比较便捷的山区,可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增加乡村旅游的功能,通过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打造乡村旅游景点,开发如农家乐、度假村、休闲观光农业等形式,走农业旅游开发的道路。对于一些山林、矿产等资源比较丰富的山区,可采取租赁承包或吸收其他资金参股的方式,进行合理开发。3.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青鹿四郎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分布在都市内的工商业区、住宅区内或者分布在都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都市周边由于大面积的耕地被征用,使得土地资源缺乏、农业劳动力资源丰裕,又因为邻近城市,容易得到资金支持。因此都市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目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可重点发展水果农业、花卉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认领农业等农业形式,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增加农民收入。4.有机农业发展模式。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遗传资源、成果,且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和动物排泄物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有机食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由于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生产程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要。因此,在生态环境符合要求或土壤经过治理达到要求的地区,应加大有机农业开发力度,大力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在发展有机农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农户、基地、协会和农业专家的作用,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富兰克林•H•金,四千年农夫[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2]李岳去.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兼论南京都市农业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2(增刊):201-205.

[3]肖忠海.绿色消费视角下的循环农业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1):560-564.

[4]孔祥智,李圣军.试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J].教学与研究,2007(10):9-13.

[5]陈小萍.广西现代农业建设:模式、问题、对策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7(9):78-81.

[6]罗志锋,梅福林.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建设模式探析[J].农村经济,2007(10):37-41.

[7]孙芳,李云贤.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国际发展趋势[J].农村经济,2009(10):33-37.

[8]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9]王方红.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完善[J].科学管理研究,2010(2):97-101.

作者:郑辉 汪博兴 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