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和精准扶贫探讨

时间:2022-08-07 03:17:33

农业发展和精准扶贫探讨

摘要:文章从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转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方面论述了加快农职业教育的迫切性,对如何加快文山州农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农职业优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助力精准扶贫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农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精准扶贫

云南省文山州州情特殊,是集老、少、边、战区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到2014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0%不到,人均财政收入只有全国的30%不到,农村常驻人口可支配收入才6998元,而2300元以下的有54万人,绝对贫困人口将近3.3万人,与国内省市甚至省内其他地区的差距都非常大。为了实现“十三五”文山州的经济发展目标,到2018年确保8县(市)脱贫摘帽、36个贫困乡、329个贫困行政村出列,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努力建成石漠化地区精准扶贫和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整州推进示范区,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急需加快农职业教育发展,加快教育助推扶贫的脚步。

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发展,实现文山州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1.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文山州农业发展的基础2014年文山州粮食生产已突破150万吨,2015年达到159万吨,但种粮效益差、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等都给粮食生产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形成很大压力。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要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还得依靠农民,特别是要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加快农职业教育,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2.新型职业农民是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先导文山州8县(市)均为部级贫困县,目前有5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9个贫困村、36个贫困乡。2015年,文山州委、州政府启动了“23866”行动计划以及精准识别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全年减少贫困人口8.16万人,累计“十二五”期间减少贫困人口35.24万人,要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实现培养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需要从“思想观念”“综合素质”等多方面来迅速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素质,真正变“输血”为“造血”,把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接受农业职业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把“文化教育”和“现代农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有质量的农业职业教育,尽力阻断农村地区贫困代际传递,通过智力扶贫消除贫困、改善民生。3.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转型的迫切需要当前,文山州正处于小农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州委州政府明确把培育发展产业作为富民强州的重要抓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逐步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青黄不接,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许多农民不会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强。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能具有后劲。4.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体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留守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多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过50%,60%以上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乡务农,文山州也不例外。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要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关键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止2015年6月底,全州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2842个,注册资金36.10亿元,其中部级示范社17个,省级示范社81个,州级示范社54个。但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绝大部分农民合作社管理人员是高中及以下学历,专业人才匮乏,导致规范提质发展艰难。需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二、加快文山州农职业教育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的建议

1.转变观念,准确定位,聚焦精准扶贫,适应农业农村发展随着文山州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精准扶贫工作逐步深入,各级政府不仅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更重视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强化“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把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增收的主渠道,加强产业项目进村到户的机制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立足当地实际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基础性、创新性工作,要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目标,加大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过去的农民培训主要针对农户经营方式下的单项技术培训,需大力推行“送教下乡”模式,通过全过程培育,后续跟踪服务等方式,为培育对象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和创业发展条件。2.找准差距,制定规划,面向精准扶贫,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借助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和精准脱贫的建档立卡的实施,弄清文山州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准确掌握农业生产、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等新情况,找准农业农村发展的差距和短板。围绕州政府制定的培育发展烤烟、辣椒、蔗糖、木本油料、畜牧、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打好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规划,学校要拓宽直接面向农村、农民的中职办学领域,着力培养农村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一是在州农校举办中专日制教学班。培育对象为贫困家庭中年龄在50岁以下,初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工作的农民以及农村新增劳动力,包括种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的“农二代”等。结合文山州精准扶贫“能力素质提升到村到户工程”、“特困少数民族帮扶工程”的实施,对贫困村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有服务农村意识的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农业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制,有效学习年限为2~6年,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入学后享受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和助学金政策,学校的办学资金由政府用出资购买农民学习成果的公益性经费补偿,增加学校制度性的经费支持。二是在州农校建设农业类校园创业平台,或鼓励学校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建立创业平台,积极探索“创业创新+技能”新模式。培育对象为:学校涉农专业学生或初中后、高中后未能继续升学和就业的有志于从事农业的毕业生。通过开设创业指导、农学相应专业课程,熟悉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企业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从种到收,依据农业生产技术环节和农时季节开展生产全程参与,又从生产决策、成本核算、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到资金回笼,依据时间节点和产业需求得到创业的体验,使他们学有一技之长,先解决生存问题、再解决发展问题,先就业、再创业,先做员工、再做老板,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创办更多高质量的农村经营主体提供就业创业服务。3.精选对象,量身定做,助力精准扶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扶贫先扶智”,扶持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学到技能是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以明确培育重点,精选培育对象,拓展培育渠道为目标,对贫困地区留守人员着力培育产业增强发展能力推动脱贫。切实做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主阵地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通过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以及政策扶持相互衔接配套的培育制度。如文山农业学校作为文山州唯一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2008年以来至2010年秋季,大胆实施“送教下乡”办学模式,共招收“送教下乡”班学生3509人,其中学生主要为村组干部、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和“双带头人”。学校在“送教下乡”办学模式探索中,边实施、边总结、边调整,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从2012年以来,学校对全州8县(市)进行了农民培训近4200人,逐步形成有效规范的培训模式,特别是通过对“送教下乡”模式的探索,积累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管理经验,拥有一支专业教师队伍,结合各乡镇农业产业情况编写了相应的课程教材。文山农校职业技能培训站是文山州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重点培训家畜饲养工、农艺工、园艺工。4.整合资源,加强管理,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实现精准扶贫一是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统筹各类涉农培训项目和政策。必须有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作支撑,向专业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完善农业职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科学整合资源,面向每个贫困县,定向培养农业技术、旅游业、电子商务等方面专业人才。二是以政府推动、指导为前提,实现州农校、州县农广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个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公益化+市场化”的技能培训运营模式,从选择培训对象、认定培养机构、选定内容、选定师资、资金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建立起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及管理机制。对筛选的学员,分产业、按区域组建教学班,教学班大多设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生产基地。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以产业为立足点,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发挥州农校、州县农广校优势,依托基层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和“互联网+技能培训”课程资源,借助微课教学,搭建课程体系,对课程开发、培育标准、考核标准进行研究,最终形成有效的资源和网络,开展远程网络职业技能培训。三是统筹农民工职业培训、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和科技扶贫培训等项目和政策,依托政府专项经费,学校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模式,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等。扶持他们做大做强产业,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培训农村基层干部,促进农村干部队伍、农村带头人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决策能力的提高。培训留守在家的人员,依托当地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增收致富产业进行培训,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的种养农民优先接受培育。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既要靠政府政策推动,也要靠科技的拉动。要实现文山州脱贫致富,实现农业长足发展,就必须通过教育使广大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创新者、知识技术的传教者、高素质的管理者,成为农村的领头人。

作者:廖青 单位:云南省文山农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