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状及现代农业发展思路2篇

时间:2022-11-13 03:40:05

农业现状及现代农业发展思路2篇

第一篇

1彰武县农业现状及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1.1彰武农业发展现状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气候特点是半干旱半湿润,降水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彰武是农业大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是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之一。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8万hm2,2013年粮豆总产量11.6亿kg。种植作物以玉米、花生、水稻为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民增收渠道比较单一,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1.1.1彰武农业的优势。一是气候条件优越。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和光照条件是辽宁省最好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光热协调地区之一。二是县域无污染,生态环境良好。三是土地资源丰富。四是地下水资源条件较好,可满足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用水需要。五是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彰武地处沈阳、锦州、通辽的交通枢纽,县内有两条高速经过,是沈通高速和京四高速的结点城市。更被誉为沈阳的“菜篮子”、“后花园”。1.1.2彰武农业的劣势。一是脆弱的生态系统难以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农业产业链条薄弱直接影响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三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直接阻碍了科技对农业的贡献。

1.2彰武农业发展的思路

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就是:最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最大可能的利用科学技术;最大可能的规模生产;最大程度的市场化运作;最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最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按照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彰武农业立足于环境、区位两大优势,抓住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这条主线,实施农业结构转型战略、农业工业化战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农业产业体、农业技术体系、农业组织体系、农业投入体系、农业服务体系和农业政策体系。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规模产业,加速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2彰武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土地的分散经营难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此轮土地承包期为30年,自1996年开始到2026年结束。由于近年来国家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同时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使农民格外重视土地。虽然靠种地务农收入不是很高,但是相对稳定,农民不愿意离开土地,成为产业工人。传统的土地经营形式和农民传统的惜地观念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给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造成极大的困难。

2.2市场服务体系的滞后制约了市场化运作进程

市场服务体系缺乏统一规划,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关系松散,农产品流通不畅,没有形成一个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环境,不能有效带动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生产。

2.3劳动力素质不高、缺少经济技术能人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提高

由于前几年的体制机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及工作经费不足,培训机会少,工作学习热情低,业务水平提高缓慢,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技能的提高,直接影响农民的增收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加速彰武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3.1以“土地流转”为彰武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切入点

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和切入点,通过土地流转,使合作社、家庭农场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已明确了土地流转的政策方向。只有实现了土地的流转才能实现农业最大可能的规模化生产。通过深入的调研,对彰武县的土地流转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摸清各乡镇、村屯土地现状。以土地确权登记试点为契机,积极做好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二是土地确权后,积极宣传发动。把土地作为一种资源,招商引资,或培育本地的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积极引导新型组织和资金向现代农业的方向上发展。同时积极宣传政策、培训农民,推动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和形成。三是鼓励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做好政策推动工作。既鼓励土地托管,也鼓励土地租赁;既鼓励企业经营,更鼓励合作经营。根据实际,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推动土地流转进程。

3.2抓好发展,强化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市场服务体系包括了农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服务、市场流通、政策扶持等各个环节,因此,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3.3加强培训,培育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和优秀的合作组织

一方面加强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尤其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的培训提高,使其迅速成才为产业带头人。另一方面注重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大培训。结合示范带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组织全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农业院所、科研院校紧密联系,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合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大范围开展农技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业务水平,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通过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以现代农业为彰武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土地流转”为彰武县发展现代农业为切入点,这将是彰武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也将对彰武县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问题,正视困难,理清思路,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作者:孙瑞芳单位:彰武县农业局

第二篇

1天津设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1设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

目前,设施蔬菜面积已占到菜田面积的34%,并由单一的蔬菜种植向蔬菜、食用菌、花卉、果品等多样化、高效益方向转变,形成了一年四季多茬次、多品种、多形式相互结合的保护地生产格局,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优化了种植结构,丰富了种植种类,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全市已建成工厂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2个,面积近6667hm2。这些示范园区作为天津市对外展示的窗口,显现出其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等农业文化功能。

1.2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据调查,种植业设施生产平均每公顷效益为117300元,平均每公顷投入33945元,其收益高于种粮收益26倍。可见,设施农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1.3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强了抗灾防灾的能力

现代化设施条件的改善,进一步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做到了种植环境的可调、可控,解决了干旱缺水、积温不够、自然灾害频繁的突出问题,实现了蔬菜的周年生产、周年供应,基本上改变了“靠天吃菜”的局面。此外,也使超时令菜、反季节蔬菜普遍进入普通百姓餐桌。

1.4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设施农业对品种及栽培管理技术要求较高,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因此,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讲技术的积极性高,不但有效地促进了农民自身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2制约天津设施农业发展的因素

2.1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高标准

设施农业的发展园艺设施特别是高标准的温室建设需要较高的投入,仅依靠群众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但多渠道投入的机制还未形成。近两年,虽然财政对设施建设项目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补助,但金额有限,加之银行贷款的落实存在一定困难,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现代设施园艺的顺利发展。因此,需要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银行信贷资金的争取和协调,是困扰设施农业建设的一个主要瓶颈,急需政府出台相应的贷款贴息及信用担保政策。另外,建材及农用物资价格的快速上涨,侵蚀了政策补贴所带来的实惠。据估算,目前建棚成本较2006年平均上涨30%以上。由于受市场供求关系以及成本推动影响,近期建筑材料及农用生产物资涨势强劲,这加大了农民建设成本,加重了农民负担,抵消了有关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此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并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

2.2土地流转工作进展慢

土地流转涉及一家一户,个别农户还不能理解。该项工作政策性比较强、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较大,进展比较慢[6]。各区县还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土地流转的具体办法,依法规范流转管理,并要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2.3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现代设施农业技术需要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现代农民,而目前的从业者大多为老人和妇女,他们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特别是在当前建筑材料价格增长过快,前期投资过大的前提下,许多农民不敢跟进,急需政府部门和技术服务部门提供全方位的政策、资金引导支持和技术保障[7]。

2.4科技支撑力度小

随着种植业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新建设施区的科技推广与普及问题。在新建设施区中,大多是农田改菜田,蔬菜种植技术尤其是设施蔬菜种植技术极为贫乏。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农民对新建设施不知道怎么用,不清楚如何育苗,如何进行病虫害防治,如何搭配种植茬口;有的农民一开始就盲目引进外地种苗,造成病害大发生,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农民对设施生产技术的需求非常迫切。1)设施农业工程科技含量较低。无论是设施结构还是栽培管理,都缺乏规范化指标和标准,不合理结构设施和简陋设施比重过大,采光、保温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不高。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虽然结构合理,采光、蓄热保温性能强,但由于投入高出农民的购买力,因而农民仍旧习惯采用简单低廉的设施结构。因此,冬季生产果菜类的缺口较大,与外埠冬季蔬菜的竞争能力较弱。设施栽培所需的器械十分缺乏,作业主要靠人力,自动控制设备不配套,调控设备和仪器基本是空白,主要靠经验和单因子定性调控。另外,从专用品种到配套技术还不够完善,在产量水平上,尽管天津市也有高产典型,但仍不普遍,大面积平均单产与国内设施农业发达地区及荷兰、日本、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相差几倍乃至十几倍。2)设施栽培多年连作,生产能力下降。设施内作物栽培种类单一,连作现象严重,造成土壤营养元素平衡被破坏,土壤生物条件恶化,病原菌大量繁殖,土传病害日益严重[8]。另外,由于设施栽培施肥量很大,再加上不能得到雨水冲洗,因而大量盐分在土壤表层聚集,造成土壤板结,理化性质变差,出现死苗减产现象。特别是硝酸盐在土壤中的积累,使土壤酸化,造成产品的产量质量不高、生产能力下降,这是影响设施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下。在新发展的设施农业区域,大部分农民都是粮农转菜农,栽培经验缺乏且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加上缺乏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引导和技术的系统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另外,由于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甚至1/100。特别是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小农经济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更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

3促进天津设施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加强组织领导,保证设施农业有序发展

设施农业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组织领导。设施农业建设涉及面广、投入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区县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明确由主要领导挂帅,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或领导小组,搞好协调服务,保证实际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确保设施农业建设有序发展。

3.2合理布局,制订设施发展规划

根据天津市的功能定位,农业设施发展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议环城四区要充分利用紧靠市区的区位、科技、人才及交通优势,根据城市发展需要进行规划,可适当发展塑料棚蔬菜生产。对于能长期发展农业的乡镇,要逐步建立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高新蔬菜设施基地,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智能化温室。将该区传统精良的栽培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大力发展滴灌节水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建成特菜、细菜、奇菜为特色的生产基地,使其成为天津设施农业的展示区。滨海新区要充分化解沿海滩涂和土地低洼盐碱的不利条件,对于种植大田作物效益极低和水资源缺乏的土地,要有计划地建设大型的、高标准现代化设施群,利用现代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微咸水利用技术、立体栽培技术、滴灌技术等,发展蔬菜、葡萄、冬枣、花卉、食用菌五大特色产业,与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形成新区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作物种植基地。远郊区县是发展设施农业的重点,要充分利用土地、环境、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现代温室、大棚,面向国内外大市场,发展设施蔬菜、果品、花卉及食用菌生产,逐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3.3优化设施结构,搞好设施基地建设

在目前形势下,天津市的农业设施结构要从现代农业的高度出发,大力发展符合国情的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和钢架结构大棚,适度发展智能化连栋温室。日光节能温室建设要以二代温室结构参数为基础,提高建造标准,突显无立柱、大跨度、大空间、透光增温、组装配套等特点。塑料大棚要重点发展装配式钢管结构大棚,这种大棚建造方便,并可拆卸迁移,棚内空间大、遮光少、作业方便,有利作物生长,构件抗腐蚀、整体强度高、承受风雪能力强,使用寿命可达15年以上。智能化温室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开辟的农业新方向,它具有很高的单位面积产出值。从环保角度考虑,它不仅可以产出清洁的产品,而且由于精确控制化肥及其他添加剂的用量,也避免了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适度引进这种智能化温室,通过对国外高科技设施农业技术的全面消化、吸收,可以提高天津市设施农业现代化水平。智能化连栋温室建造规模要突破一家一户的束缚,鼓励有实力的单位、企业集团投资发展,使其适合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需要。设施的发展也要灵活掌握,不要搞“一刀切”。近年来,以钢或复合材料为骨架的中棚,可以进行外覆盖,有抵御早春强降温和风、雪的能力,冬季可进行耐寒叶菜类生产,早春可提早生产果菜类,并且容易拆卸和移动,生产操作方便,很受菜农欢迎。因此,要根据农民投资能力和意愿,适度发展投入较少、管理简便的无立柱中棚生产。在优化设施结构的同时,要搞好设施基地环境建设。基地选址要符合区域发展规划,其环境条件应符合无公害及以上标准的要求;基地要相对集中连片,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道路硬化、环境绿化美化、农田基本建设齐备的格局。

3.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科技支撑

先进农业设施的发展并不等于效益的提高,关键是如何利用好先进的设施来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提高综合生产能力[9]。因此,要加大对农业设施的科技投入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在设施结构设计、建造技术等方面要加大研发力度,着重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强化推广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保障设施农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得以满足;二是以市场为导向,研究符合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种植业种类,培育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品质、无污染、高产量、高效益的特色品种,如特色蔬菜、食用菌、特色花卉、果品等;三是合理安排茬口模式,配套新品种、新技术;四是技术部门要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加强对农民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通过宣传、培训,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使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人才成为设施生产的主力军,并通过科技项目实施,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一步提高科技对设施农业的贡献率。

3.5强化政策支持,着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目前,高投入的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完全依靠农民个人投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必须要在政府的组织引导下多方筹集资金,采取国家投入、财政贴息贷款、引进资金、农业企业税收支持、农民自筹等多元化投资的方式,并充分利用好国家和本市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果,吸引农业企业、社会有关行业、内外商投资开发设施农业项目。同时,要建立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政策引导机制,从财政补贴、信贷贴息、建立担保基金和政策性保险等方面给予切实扶持政策。

3.6强化服务功能,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搞好技术指导服务。二是健全市场服务体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实现“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加速农产品物流市场建设,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为设施农业发展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最有效的保障[10]。三是改进设施管理方式,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市设施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和检查,建立和完善目标责任制、督察机制等各项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强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工程建设、工商、交通、宣传等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行业优势,分工协作,强化保障,确保设施农业建设有效推进。

作者:张巧利杨霞韩志慧单位:天津农学院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