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模式的选择

时间:2022-02-26 02:56:38

休闲农业模式的选择

一、国内休闲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休闲农业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经历了90年代的初期发展阶段,21世纪初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目前,我国休闲农业主要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和回归自然旅游等模式类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潍坊市在充分挖掘、整理本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先河,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民俗旅游区。近年来,潍坊市的休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涌现出了潍坊金宝乐园、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昌邑绿博园、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青州黄楼花卉休闲农业观光园、寒亭益民合作社市民农园等典型模式。综合来看,潍坊市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多以经济功能为主,在社会和生态功能方面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与发达国家休闲农业相比有明显差距,且存在许多问题。

(一)开发盲目,定位模糊

目前,我国多数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基本上以乡、村和工商业主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很多项目在设计初始,对周边环境与潜在市场、园区功能、产品定位没有进行翔实调研、周密论证,开发建设不是量力而行、量需而择,而是简单搬用、盲目追新,随意性较大。虽然有些地区的建设、农林、水利和旅游部门都制定有相应的标准评定景区景点的等级,并实施相应的管理办法,但这样又形成多头管理,各自规划、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项目开发的无序性和盲目性,造成项目设置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定位不明确、产业链不衔接、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

(二)模式雷同,特色不浓

许多投资者仅把得天独厚的资源作为“摇钱树”,忽视可行性研究和资源评估,单纯模仿、仓促上马,项目设置雷同甚至重复,既缺乏特色、无吸引力,还容易出现“非均衡博弈”,造成无序竞争、多败俱伤。另一方面,与城市旅游、工业旅游、商贸旅游、探险旅游等相比,休闲农业的特色和价值在于其返朴归真的田园风光、品种繁多的土特产品、参与体验的农事活动、绿色鲜美的农家小吃和多姿多彩的乡情民俗等等。然而,有不少园区并没有充分展现出“休闲农业”的特色,或因规划地域逼仄遮蔽田园自然风光,或为模仿城市公园丢弃乡村特有“土”味,或为追逐现代时尚失去少数民族风韵,或因农事安排失真难遂游人体验意愿,等等。

(三)底蕴浅薄,品位不高

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有着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中,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戏曲文化以及茶文化、酒文化、花文化等等,大量蕴藏在民间,可供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利用。许多园区在农业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滞后、挖掘不足,致使项目内容缺乏文化底蕴,不能充分展示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主题不够鲜明,仍然停留在观赏、采摘等表层繁荣阶段,园区印象模糊、内涵浅薄、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游人精神层次的需求。

(四)服务落后,管理不善

不少休闲农业园区偏重设施、轻管理,重建设、轻服务,食宿卫生欠佳、活动内容单调,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缺少正规培训,导游知识浅薄、服务态度恶劣等等,成为引发投诉的主要原因。休闲农业是集农业和旅游业于一体、综合性、多功能性、开放性的经济实体,对管理者的要求高。目前不少休闲农业园区管理层的人员多来自其他行业,知识结构不完善,管理经验不匹配,“懂农业的不熟悉休闲业,懂休闲业的不熟悉农业”现象较严重,制约了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壮大。

(五)急功近利,破坏环境

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生命力之所在,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休闲农业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许多地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趋势背道而驰,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大兴土木、生造景点,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仅如此,有的园区为节约成本、减少投入,解决游人食、宿、行、游问题,靠违规扩张非农业用地的办法,致使生活垃圾、废物、废水污染肆意蔓延,严重危及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六)资源单一,内容贫乏

农业资源丰富,项目功能齐全,活动内容新奇,是开发休闲农业项目的关键。许多地方攀比跟风,仅凭几块农田、几棵果树营造休闲园区,总体规模小,没有综合性的休闲观光场所,园区景观杂乱无章,既没有少丰富多彩、可参与体验的活动内容,又缺少鲜活新奇、供启智怡情的教育内涵,难以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休闲需求,吸引力不够,游人逗留时间短,经济效益低下。

(七)调控出偏,缺场越位

在休闲农业发展调控中,许多地方政府部门角色定位出偏,存在缺场、越位或错位现象。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在许多本该由政府做的事情上缺场:对园区用地、宣传推介、项目经营、安全卫生等方面监管不力,导致休闲农业市场秩序混乱,游客权益受损;有的地方财政未设立专项资金,对休闲农业园区扶持力度不够;有的园区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落后,交通运输不发达、不配套,通信网络系统不齐全、不畅通,无法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角色定位不清,在许多不该做的事情上越位:无视市场规律,沿用计划经济体制决策方式,确定项目产品,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以财政拨款包办垄断,造成休闲农业发展对政府的依赖;直接投资开发资源、兴建项目、负责经营,效益甚微、浪费严重,个别地区甚至有官商勾结侵吞利益的案例发生。

二、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休闲农业最早起始于欧洲,休闲农业在发达国家被认为是传统农业的替代产业。世界各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以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发展起来的“度假农庄”和“民宿农庄”等经营方式最为普遍。目前,发达国家休闲农业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其发展模式、经营管理、政策法规、理念导向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和发展模式的选择有重要的启示。

(一)重视并突出地方特色资源

从发达国家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各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呈高度多样化、差异化,不仅每个国家之间,即便是一国范围之内、一个地区之内,休闲农业的发展程度、发展模式、经营类型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不可能存在适合所有国家、所有地区、所有阶段的一通百通的成功发展模式和经营类型。不重视与地方特色资源的结合,即是不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发展中有过失败教训。因此,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促使各个农村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转换,即必须高度重视并突出地方特色资源和地方性要素(时间因素、历史遗迹、空间分布、名称概念等)的开发利用。

(二)政府起重要而有限的作用

各国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都采取了支持和鼓励政策,发达国家的相关政策类型和政策工具内容尤其广泛。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除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外,还应该协调休闲农业的发展环境,协助信息和促销宣传,提供适当的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此外,政府还应逐渐、适当放松管制,创造健康、和谐的经营环境,提升经营效率。

(三)规范完善标准和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休闲农业在项目用地、服务内容、文化条件、基础设施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考核等方面设立了质量标准和评价细则,推动了休闲农业的有序发展。意大利、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在休闲农业的计划、用地、经营、纳税等方面制定有全面、具体的法律法规,保证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使休闲农业有序、健康发展,必须规范行业标准、健全法律法规,既要防止和纠正“市场失灵”,还要不断补充或扩展市场。

(四)民间团体的作用不可替代

休闲农业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要实现产业化和规格化,市场推广和宣传促销至关重要,经营者个人难以独立完成。在发达国家中,这项业务更多的是依靠联结农户与市场的纽带———行业协会来进行。此外,除了政府的有效管理,发达国家主要通过行业协会来制定行业标准、提供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咨询服务、进行休闲产业评估等,以提高休闲产品质量、规范休闲产业的发展。可见,在休闲农业的市场推广、合作经营、标准制定、监督检查及评估培训等方面,行业协会能够起到政府和经营者个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三、潍坊市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山东省潍坊市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厚资源,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道路交通的日益发达、闲暇时间的明显增多、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以及传统农业的战略转型,休闲农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一)资源条件

潍坊市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名胜遍布、古迹众多,加之旅游业起步早、农业基础雄厚,发展休闲农业潜力巨大,主要表现在:1.区位资源优越。潍坊市南依沂山,北濒渤海,东连海港名城青岛、烟台,西接工矿重镇淄博、东营,是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南部是山区丘陵,中部为平原,北部是沿海滩涂;市域共有大小河流112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5条,主要分属潍河、弥河、白浪河、胶莱河、小清河水系;海岸线西起淄脉河口,东到胶莱河口,东南-西北走向,全长143公里;国土绿化水平不断提高,林业事业长足发展,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0%以上。休闲农业的多样化、多功能化条件较为完备。2.农业基础雄厚。潍坊是农业大区,是山东省农副产品的集中产区之一,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发祥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科技水平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定位次。经过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已经建成了寿光蔬菜、青州花卉、诸城板栗、安丘樱桃、昌乐西瓜、潍坊萝卜等一大批名优特稀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这是发展观光、采摘、种植、喂养等模式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3.风景名胜众多。潍坊市南部山区丘陵地带,自然风景名胜数不胜数。“小泰山”沂山,层峦叠嶂,河流湍急,既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又有古老的人文景观;青州云门山,危崖峭立,景色迷人;青州仰天山“,一窍仰穿,天光下射”;安丘青云山,林幽溪清,植被丰富;临朐石门坊,漫红嵌黛,瑰丽如画;潍城浮烟山,依偎符山水泊,山水相映,景色秀丽;有“北国江南”之誉的临朐老龙湾,泉水喷涌,四季恒温。此外,还有世界级地质旅游资源巨厚沉积页岩硅藻土“万卷书”、“化石宝库”景观,规模宏大、景观独特、蓝宝石资源丰富的昌乐古火山群胜景等等。得天独厚的风景名胜,是开发森林氧吧、水面垂钓、生态农园等模式类型的休闲农业的前提和依托。4.潍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遗产遍布各区。青州偶园,是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冯溥的私家花园,结构严谨,布局得体,园内假山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具有康熙风格的人造假山,浓缩九州山川秀水,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范公亭及三贤祠,为后人祀三位青州知州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之所;范公亭北邻有李清照故居,宋代词人李清照、金石学家赵明诚夫妇寓居此处14年,写出了著名的《金石录》30卷和多篇传世诗作;建于清代道光九年(1829年)的安丘庵上石坊(节孝坊),岩石建筑与石雕艺术有机组合,繁而不乱,工艺超群;诸城王尽美烈士故居和王尽美纪念馆,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道德理想教育的课堂。千百年来,出生或活动于潍坊的历史文化名人有100多位,宗教的发展与融合也留下了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名寺古刹、石窟佛像等遗址遗迹,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是潍坊市休闲农业的重要内涵。5.乡村民俗多彩。潍坊市现辖奎文、潍城、寒亭、坊子4区,青州、诸城、寿光、高密、安丘、昌邑6市,昌乐、临朐2县,含68个乡镇、49个街办,全市总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8万人,有汉、满、回等51个民族①。市辖农村地区的乡土文化和风俗习惯颇具特色。安丘石家庄民俗村,每年都有日本、美国以及东南亚、西欧等国的游客,来到这里随农家俗、学农家活、住农家房、吃农家饭,体验民间风俗、饱享田园之乐;建于1988年的石家庄民俗博物馆,由民间礼仪厅、民间工艺室、民间文娱室、农事用具室、农家生活室、农家纺织室、私塾学堂室及婚俗院等组成,陈列、展示、再现了鲁中一带清末和建国初期的农家生活场景和风俗习惯。建于1986年的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现已形成以木版年画文化、风筝文化、古店铺街民俗文化、郑板桥书画文化4大景区、20多个景点的民俗文化观光园,游客在这里可以尝试年画、风筝制作。依据民俗村和民俗博物馆,开发民俗文化休闲农业,可以让游客真切体验和感受潍坊的民俗文化。6.旅游品牌知名。近年来,随着潍坊城市建设及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城市、乡村风景更加亮丽,“中国潍坊—逍遥游”品牌知名度大幅度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推动潍坊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潍坊市接待国内游客2313.4万人次,同比增长23.7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81.41亿元,同比增长26.37%,相当于GDP比重为6.66%。国内旅游人数全省排名由2006年的第9位上升为第7位,国内旅游收入排名由2006年第9位上升为第4位。按旅游目的所占比重排序,依次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活动、探亲访友、会议等,其比重分别占34.16%、24.26%、22.48%、7.56%、3.89%。游客比较感兴趣的是民俗风情、山水风光和生态旅游,其中民俗风情、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农业特色旅游、生态旅游、主题公园,比重分别占78.52%、60.39%、52.28%、38.66%、18.35%、15.27%。其中,生态旅游所占比重同比上升26.87个百分点。②“中国潍坊—逍遥游”,是潍坊精心打造的山东第三大旅游品牌,目前,八大“逍遥游”精品线路逐渐走向全国,在国外也有了一定影响。

(二)发展机遇

潍坊市不仅具备发展休闲农业所需的资源条件,而且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潜力巨大,前景广阔。1.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潍坊市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上世纪80-90年代,潍坊市GDP居全省第二,在全国25个国民生产总值过百亿城市中居16位。2005年,潍坊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创纪录的5017元,增长13.1%。在全市12个县市区中,寿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以5566元位居第一,潍城等6个县市区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了5000元大关,其它5个县市区收入也均在4000元以上。③其中,6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小康县标准,4个县成为全国百强县。2006年,潍坊市人均GDP达19677元(相当于2659美元),已接近或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④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7267.3元,比上年增长10.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484.1元,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7695元,增长8.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40元,增长8.5%。⑤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居全省前六,增幅全省第一。⑥截至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8.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6%。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75元,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8872元,增长15.3%。⑧经济增长、收入增加,为城市居民外出休闲旅游和我市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守基础。2.消费观念转变。随着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也日趋合理,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支出大幅增加,服务性消费的需求连年上升,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2000年,我市城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02%①。到2006年这种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回落约1.83个百分点,降至32.2%,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②这一变化说明,潍坊市城镇居民的生活已越来越不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追求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工作节奏的加快、休闲空间的减少,促使城市居民将目光和兴趣转向郊区、转向城市周边的农村,希望体验清新恬静的田园生活。为拉动旅游消费和相关服务业发展,潍坊市推出了“旅游一卡通”“、惠民一卡通”。有拉动内需政策作保障,潍坊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市场前景看好。3.闲暇时间增多。休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自身的一项重要精神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休”,即有效地休整和恢复机体功能,满足娱乐或享受的精神活动需求;“闲”,指可自由支配、合理利用的业余时间,或可转化为人力资源时间资源。故“有闲”,亦是休闲的前提之一。和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情况一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加,潍坊市城乡居民的闲暇时间随之增多,追求身心放松、精神闲适的需求渐趋高涨。1995年起我国实行双休日制,1999年起实行“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黄金周”制度③。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2008年1月1日,我国又开始实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目前我国已经有法定假日114天,再加上国家正在逐步推广的带薪休假制度,我国公民每年可享受的节假日增多,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宽裕,普通工薪阶层的闲暇时间一般能达到120天,每年约有1/3-1/2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休闲日渐成为城镇居民的常态。闲暇时间的增多、文化生活和旅游消费的增长,将促进潍坊市休闲农业更快发展。4.传统农业转型。潍坊市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传统农业正处于转型时期。自1993年开始,潍坊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换为追求效益增长,并越来越关注人、资源、自然三者间的协调发展。近20多年来,特别是自我国加入WTO之后,潍坊市农村纷纷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依靠农业产业化,从本地出发不断创新模式、丰富内涵,制定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品牌农业、创汇农业、有机农业等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为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传统农业的转型中,潍坊市多功能农业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农业多功能理念也得到了广泛认同,逐渐形成全面开花、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良好局面。发展休闲农业,既是农业多功能性的体现,也是农业战略转型的方向。

四、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原则

各国和各地区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各有不同,故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不过,基础理论的导引、异域经验的启示及实践问题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突破国家、地区畛域,发现休闲农业共性,从而依据本地资源条件和发展前景,科学选择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具体说来,潍坊市及国内其他地区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市场导向

市场是休闲农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首先必须要明了服务对象和利润来源,从市场需求出发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进行投资决策、设计项目、开发产品及服务,并适时更新升级,避免盲目投资,降低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二)资源优势

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首先要找准本地资源优势或特色,在景观、生产、消费、住宿、疗养、度假、观赏、品尝、参观、体验、娱乐、学习、购买等方面,开发新的服务产品,或赋予服务产品以新的内容、新的样式,在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等方面提供多种方案、多种服务以供选择,满足游客不断增加的新的消费需求。

(三)以农为本

作为山东省的农业大区,潍坊市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目的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因此,选择休闲农业模式,应该在确保农业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挖掘农业产业的新功能、延长农业经营产业链、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依托特色农业资源,把农业基地建设、产品开发与人们观光、参与、体验等需求有机结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四)科学规划

从潍坊市实际出发,近期宜以城市郊区型为主、景区周边型为辅,进行开发规划;长远来看应重点开发景区周边、特色农村、高科技农业基地等为主。由于客源主体人群是城市居民,距离城市近、基础设施好、开发成本较低、效率效益较高,目前潍坊市休闲农业主要集中在城郊。城郊休闲农业的开发近期宜以观光、农家乐为主,长远应以休闲、度假、购物为主。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休闲需求将趋向多样化、高级化,现有的城郊普及型“农家乐”模式将难以满足新的需求,城郊休闲农业应当向特色化、专业化、科技化,多功能、高品位、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城郊以外的休闲农业因其客源广泛、距离城市远,应当以度假旅游为主。总之,项目规划要依据本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市场需求,不能攀比跟风、一哄而上或重复建设;项目开发要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统筹安排休闲资源,做到景点区域分布合理、规模适度、档次适中,产品及服务内容丰富、特色突出;规划设计要发扬传统文化,融汇现念,展示休闲农业的奇趣性、参与性和多功能性特点;客源及市场定位应从实际出发,内外兼顾、以内为主,立足本市、带动省内、推向全国、影响国外。

(五)可持续性

发展休闲农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做好农业发展远景规划,充分利用荒山、荒滩、荒地等后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休闲农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休闲农业模式建设和经营不能破坏环境、污染环境,要做好水土保持、自然生态保育、公害防治及废弃物处理等工作,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

(六)民间主体

休闲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户或企业,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政府规划项目、制定政策的前提是农民同意、愿意,不能强制性安排,更不能强制性推行。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使农民切实从休闲农业的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

(七)兼顾协调

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要本着综合效益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和最大化。首先,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要取得经济效益,优先开发资源条件好、旅游价值高、原有基础好、建设周期短、交通网便捷以及投资省、回报高的项目,以刺激农民、企业及地方政府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要讲求社会效益,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娱乐体验、陶冶情操的机会与场所,增强其身心健康,丰富其文化涵养,又要锻炼和提高农民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能力和素质;第三,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要特别重视生态效益,这是休闲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从国内外休闲农业的情况来看,所有的发展模式大体都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三个阶段。起步阶段一般以观光为主,发展阶段是关键时期,开始出现休闲度假等内容,也是确定发展模式的阶段。到成熟阶段,休闲农业的模式类型即基本定型。和全国许多地区一样,潍坊市休闲农业因基础好、起步早、潜力大,加上城乡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休闲意识的增强、国内外休闲经济发展的推动,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现阶段,潍坊乃至其他地区应该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分析本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类型、面临的机遇和问题,遵循市场导向、资源优势、以农为本、科学规划、持续发展、农民主体、功能统一、兼顾协调等原则,正确运用农业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体验经济、休闲农业规划、农业多功能等理论指导配置资源、规划设计,选择出适合本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将很快进入成熟阶段,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产业。

本文作者:马焕明工作单位:潍坊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