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新途径

时间:2022-11-22 03:02:53

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新途径

一、民和县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情况

民和县辖22个乡(镇),312个行政村,1833个合作社,农业人口37.39万人,农业户数75897户,全县耕地面积4.22万公顷。2015年,民和县农村承包土地累计流转6225公顷,是“十一五”末的706.27公顷的8.81倍,涉及农户17223户,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4.8%。其中:转包4471.07公顷,占流转面积的71.8%;转让229.4公顷,占流转面积的3.7%;出租1024.8公顷,占流转面积的16.5%;互换68.67公顷,占流转面积的1.1%;其他形式431.07公顷,占流转面积的6.9%。在流转面积中,流入专业合作社的1708公顷,占流转面积的27.4%;流入企业的106.13公顷,占流转面积的1.7%;流入种植大户的574公顷,占流转面积的9.3%;流入家庭农场的195.3公顷,占流转面积的3.1%;农户间相互流转的3641.53公顷,占流转面积的58.5%。达到规模流转面积1282.73公顷,规模流转面积占总流转面积的20.6%。“十二五”期间,争取国家土地流转扶持资金160万元,组建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个,乡(镇)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22个,各村确定1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服务员,县乡之间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服务体系,土地流转逐步规范、有序。其中:2011年,投资30万元完成川口镇、松树乡、峡门镇、马营镇、总堡乡、前河乡6个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每个乡镇5万元;2012年,投资80万元完成隆治乡、中川乡、官亭镇等16个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每个乡镇5万元;2015年,投资50万元完成土地规范化流转试点工作项目,县、乡共配备土地流转信息LED显示屏23块,制定完善《工商企业流转经营农村土地主体资格审查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风险保障金管理办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信息管理办法》等制度和操作流程5项,统一印制青海省农牧厅印制的标准合同文本10万份,下发到各乡镇统一执行,确保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有序。据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通过土地流转累计带动农民增收8200余万元。

二、全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

(一)流转面积逐年增大,规模经营水平逐步提高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急需流转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加之种植大社等不断增多,扩大了对流转土地的需求,土地流转对象由原来农户间的零星、分散式流转转向大面积规模流转,农村剩余土地向种植能手、农业企业和专业大户大幅度转移,土地流转呈现面积逐年增大,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趋势。(二)流转方式不断丰富,产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从近年来的流转方式看,民和县土地流转由原来的代耕代种逐步发展到转包、互换、转让、出租、入股等流转形式,但主要流转形式以转包、出租为主,两项约占土地流转面积的90%以上,且流转期限较长,这种规模流转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方面效果十分明显。(三)流转效益日趋显现,农民人均收入明显提高在获得土地经营权后,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种植品种的市场化和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投入呈现多元化上升趋势,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使流转土地效益日趋显现,实现了转入方和农民互惠共赢。同时,农民将土地流转后,不承担种地成本、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在获取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后,还能从务工、经商中获取收入。据初步统计,每亩土地流转金约为400元左右,小麦、油菜作物每亩地纯收入为500元左右,土地流转后,农民工在农忙季节不回家每年能多工作3个月,最少增加9000元以上的劳务收入。

三、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民和县农村土地流转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依法流转的意识不高。由于受地区文化差异和处置事务态度不同的影响,广大农户依法流转的意识不高,具体表现形式为:流转中存在口头协议、简易合同,先流转后签合同等现象。加上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在指导管理土地流转中信息、合同审查、合同签订等服务工作不及时、不到位,对依法流转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为产生土地流转纠纷埋下了隐患。(二)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不强。民和县“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已建立,从目前运行状况来看,责任权利不明确,人员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是乡镇农业综合中心没有固定专职人员开展此项工作,兼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土地流转工作深入持久、规范有序地开展。(三)承包地碎片化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以前土地承包采取“按人分配,分级切块”,部分农村承包地碎片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即使经营大户流转后很难改变土地现状,使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难以实现,影响全县土地流转进程。(四)规模经营投入多,转入方资金缺口大。在土地规模流转过程中,经营者要支付大量的土地租金、农资费等,投入资金量大,存在严重资金缺口。(五)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技术服务滞后。近年来,虽然省市县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经营大户对政策扶助和农业科技服务的要求,他们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在土地流转后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培训、田间指导等,确保流转的土地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四、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认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重大意义。聘请农业专家等对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及村镇干部进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加大对土地流转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党的“十八大”对农村土地流转提出的新要求,认识到只有实行土地流转,使农村土地实现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才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的必由之路。(二)进一步推动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如:转包、转让、出租、互换、托管、反租倒包、入股,全县各村经济实力差异较大,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尊重农民意愿,不能强迫命令,选择适合本村实际的土地流转形式,做到积极稳妥。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正确引导、规范有序地推进土地流转。(三)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把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以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或专业生产大户为载体,拉动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让土地逐步向产业基地集中,提高土地经营效益。推动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转变,发挥规模生产优势,从而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四)进一步提升典型带动。为了推进规模流转进程,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为重点,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典型,大力宣传好的经验做法,加快土地流转进程。一是围绕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土地流转。以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基地为依托,积极培育一批企业效益好,产品质量高,有发展后劲的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或“订单农业”模式,带动当地农户进行有主导方向的土地流转,推进产业化经营步伐,例如:民和县绿宝有限公司从2011年起就抢抓土地流转机遇,连片租赁农户土地进行杂交玉米种植,通过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逐步提升了土地综合效益,实现了企业、农民双赢。二是围绕发展家庭农场加快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体制下,已成为当前或今后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土地流转是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快土地流转,才能保证土地的集中连片种植。三是围绕发展种植大户加快土地流转。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就要大力挖掘农业优势资源,以发展培育种植大户为重点,培育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种植大户和致富能手。种植大户从农民手中将土地流转过来,集中培育种植中药材、玉米、马铃薯等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不但增加种植大户的收入,同时也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发展规模经营,从而增加收入。(五)进一步落实农村土地流转。奖励政策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奖励扶持机制,加大农村土地流转专项奖励扶持资金。一是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奖励扶持资金。建议财政部门每年安排与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相适应的资金,用于鼓励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培育规模经营主体。二是加大财政与金融对土地流转的扶持力度。对规模经营主体的贷款、农业保险所产生的利息、保险费等给予一定补贴,以降低融资成本和经营费用。三是不断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增加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范围,提高土地流转后规模经营主体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和经营风险的能力。四是进一步探索流转土地经营权做抵押的融资有效途径。增强规模经营主体的融资能力,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走向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作者:孔金宏 单位:中共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彭前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基于阿尔奇安产权理论分析视角.攀登,2014,(06)

[2]卢良恕,孙君茂.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J].中国工程科学,2004,(01)

[3]廖武品.浅析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关系.魅力中国,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