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保障论文:小议农民权益的保障与改革

时间:2022-02-18 11:17:19

权益保障论文:小议农民权益的保障与改革

本文作者:张越工作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学系

农民经济权益的保护是顺应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进入公众视野的。经济权益包括财产权益(主要表现为对土地的财产权益)和市场权益(主要表现为作为市场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家庭联产承包成熟、土地流转的尝试,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市场化的加速进行,市场经济向农村的发展,使得农民更多地参与生产要素中的交换阶段,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到农产品的流通领域。但是农民自身知识结构上的缺陷,经济、法律知识的不足,常常造成他们市场利益的损失。当然,现阶段更受人关注还是农民财产权益的保护,尤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建设要求征用农民的土地,随之而来的是失地农民权益的保护。“由于长期的城乡分治以及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处于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既不像市民,又不像农民,既有的权益已经失落,期待的保障却不能兑现,成为无地、无岗、无社会保障的“三无”农民”。近些年,失地农民的财产权益保护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些问题经常与政府的行政行为相联系,农民的合法财产权益的保护与社会的稳定,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都有很大的关系。农民社会权益的保护一直受到诟病。从医疗、保险、迁徙自由、就业等各方面来看,农民的社会权益的保护是极不完善的。受户籍制度影响,我国公民被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也就是常说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具体表现。城乡居民在医疗保障、社会保险、就业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直接造成农民“二等公民”地位。当然,造成农民社会权益保护缺陷的原因是多样的,农民人口众多,而资源紧缺。法律制度的漏洞或者忽视也是原因之一,例如,《劳动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可见,大部分在农村耕种土地的农民被排除在《劳动法》的保护之外,其劳动权益也就无从保护了。农民权益的保护是一个发展的进步过程。诸多原因,造成当前农民权益保护的不完善、落后。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在保护农民权益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农民权益保护是一个浩瀚庞大、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可以从经济、政治、制度、文化等各方面进行路径选择。经济政策的优惠,政治体制的改革,文化教育的发展,法律制度和政府政策的规范,都是完成农民权益保护工程需要改造的任务和内容。(一)政治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公民意识的觉醒政治权益的保护依赖于政治体制革新和农民公民意识的觉醒、发展。城乡居民选举权的平等是农民平等享有政治权益的前提,平等分配代表数额甚至于向农民的倾斜政策,应当是计划的一部分。建立民主的、完善的、合乎实际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农民政治权益保护的重要方面。村民自治法的颁布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的探索确是没有终止。当前,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不高,农村劳动力外流给选举制度的实现造成困难,以及基层政权对村民自治的侵蚀,造成村民自治无法完全实现。因此创新村民自治的方式和形式,提高公民的参与民主制度的热情是重要内容。当然,根本意义上的,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公民当家作主权利是最重要的方面。农民政治权益的损害在一定意义上是自身原因造成的。村民怠于行使民主权利的现象在农村很是普遍,这是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不强的表现。农村部落的相对封闭、分散,中国古代专制传统的历史遗留,给农民依旧留下“封建遗留创伤”。农民对于民主选举采取听之任之、事不关己的态度在农村很时尚,因此,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鼓励参加民主选举,自觉行使当家作主权力应该是实现农民政治权益的另一重要路径。政治权益的保护,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是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思想的反映,也是民主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因此,占中国三分之二人口的农民政治权益的保护,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集会结社权利的自由实现,民主意识全面觉醒,民主制度的全面完善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进步,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二)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城镇化、工业化良性互动发展为路径以及失地农民财产权益的切实保障城镇化的建设,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大量农民的失地现状,损害了农民的财产权益,另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的良性互动能够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农民权益的保护提供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因此,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促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同时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做到发挥优势,弥补副作用带来的损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土地的合理流转、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村村落的整体规划、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手段来解决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工业生产布局分散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难题,从而提高农业发展的工业化、规模化与集约化、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而促进农村的城镇化发展,最终推动全国的城市化发展。“通过城镇化、工业化双向互促的作用,全面提升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这样,不仅能更好的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有效落实,而且能够促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城乡关系格局。”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政府保护机制,加大经济补偿力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加强政府监管,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才能为失地农民的生存提供基本保障;完善就业保障机制,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失地农民非农就业,加强政府部门对补偿费用分配和使用的监管,才能保证土地补偿安置费和社会保障基金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通过多种手段的运用多种,实现对失地农民权益的全面保护,最大限度的减少城镇化给农民权益的损害。(三)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给予农民国民待遇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形式规定的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农民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理应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但现实情况却是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明显低于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因此,国家应该建立起平等、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与市民一样平等地拥有权利和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当然,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规范应当更加完善,对于农民劳动权益的保护,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保护,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诉求。“农民权益保护的利益诉求机制是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客观基础。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权益保护的利益诉求机制,并通过健全完善农民权益保护的利益诉求机制来化解各方的利益矛盾,让每个人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福利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