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化发展挑战和对策

时间:2022-06-23 03:35:52

粮食产业化发展挑战和对策

摘要:粮食产业化是保障国民生活的重要产业之一,粮食产业化的发展对提升国民幸福指数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经济新常态下应用经济学理念,对甘肃粮食产业化发展的策略进行探究,要将实现全省经济可持续增长、实现“三农”稳定发展和实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的目标相结合起来。本文将从经济新常态视野下出发,针对甘肃粮食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对如何实现甘肃粮食产业化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视野;粮食产业化;挑战;对策

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粮食生产,加快以粮食产业化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是促进甘肃“三农”发展的战略重点。因此,研究甘肃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实践,探讨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针对甘肃发展粮食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不仅对解决甘肃“三农”问题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甘肃粮食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各地实践看,粮食产业化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不平衡、整体处于处级水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具有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太少,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现代科技水平要素参与粮食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程度不高。甘肃粮食产业化发展属于起步阶段,还面临诸多挑战和制约因素。主要有:(一)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目前,活跃在甘肃粮食产业领域内的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数量也很有限,产业化程度低,尚未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条和较强的产业优势。大多数粮食加工企业关联产品开发乏力,仍停留在对粮食进行处级加工处理的层次上,深层次加工所需要的技术设备远远跟不上。并且龙头企业与农户协同能力不足,甘肃粮食生产以分散性种植为主,尚未形成集约化发展模式,规模化效应弱。此外,市场上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与规范,存在恶意竞争,粮食产业化发展缓慢。甘肃中存在的粮食龙头企业数量少,散户众多的现状,会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进而造成经营成本上涨,协调能力不足,散户集约效应较弱,导致粮食产业化的发展受阻。(二)粮食市场机制不健全。粮食市场化改革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最晚放开的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发育程度低,严重制约着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表现在:一是粮食消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目前粮食市场短缺的情况已得到彻底解决,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粮食生产面临着卖方的激烈竞争,这对粮食产业化的发展既是考验又是机遇,对粮食产品进行精加工、深加工,不断推出新品种、新花色,已经成为粮食产业化不可回避的任务。二是,粮食市场的主体能力不强,当前,粮食生产的主体依然是农民,而我国的农民大多遵守的是小农生产的规则,他们没有进行集约化的种植,所以就造成了我国当前粮食市场主体的散乱,另一方面,我国的粮食试产机制不够健全,所以对粮食市场没有统一的、科学的规定,导致这些散而乱的市场主体进入粮食市场以后,无所适从,导致粮食主体在市场中依然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粮食市场的健全,也不利于粮食产业的发展。三是粮食市场环境不完善。粮食市场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粮食市场建设和运行中的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等情况仍比较严重。(三)分销渠道长及渠道基础设施功能欠缺。在粮食销售过程中,中间环节越少,利润越高,然而现阶段甘肃省粮食分销渠道过长,具体而言,粮食产品从生产者开始,经过产地批发市场到批发商处,之后进入初级加工商与销地批发商,最后进入销售地批发市场,再由零售商进行分销,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考虑到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稳定合作现象。加上物流成本与竞争关系的存在,导致物流仓储成本支出增加。销售中间环节越多,利润空间越小,信息沟通也越难。因此,甘肃粮食生产加工商无法及时了解市场真正需求,若出现信息错误,生产加工商只能依据自身经验进行生产,极易造成供求关系失衡,导致生产者经济损失。

二、推动甘肃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粮食产业集群。对甘肃省而言,集群化优势与龙头企业是其重要的粮食产业化发展关键。产业集群是整个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衔接点,在2018年4月11日甘肃兰州市总投资16.3亿元的兰州现代粮食产业园项目在兰州新区秦川园区开工建设,已迈出了粮食产业集群之路的关键一步。产业集群与发展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龙头企业的带动,二是龙头企业集约化优势的发挥。配合粮食产品精加工,才能真正发挥出甘肃省粮食龙头企业数量优势,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提高产业联盟程度,实现规模效应。在进行粮食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政策因素的影响,利用政策扶持、培养一批粮食产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核心,整合大米、面粉、油脂加工资源,促使粮油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二)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是推进粮食产业化的基础。完善的粮食市场机制,不仅包括粮食市场体系本身的完善性,还包括粮食市场体系功能的健全。从而提高粮食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个性化、多样品产品供给,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采用“粮食购销企业+农户”、“加工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方式,将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的市场主体组织起来,共同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风险,增强农户抵抗市场变化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三是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的困局,由政府职能部门统一规划,建成商品自由流通、资源自由配置和开放、包容、有序的市场环境新秩序。(三)打造粮食产业链是推进粮食产业化的关键。通过科技手段,改良粮食品种,增加良种供给,扩大种植面积,满足市场需求。甘肃一直在大力推广优质粮食品种,但收效甚为。究其原因,种植分散形不成规模,品种优势转化不成商品优势,农民在跟企业谈判时没有发言权,导致优质不优价,挫伤了农民种植积极性。目前,甘肃农村农作物秸杆的利用率很低,农民焚烧秸杆现象仍很严重。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充分利用好农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渠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新常态下甘肃粮食产业化如何发展,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甘肃省情、粮情,立足于消费市场,以改革为导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培育、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全面提升粮食产业链,努力打造开放、竞争、包容、有序的市场大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内竞争市场中后来居上,在全国粮食产业化大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也才能为甘肃“三农”事业的发展和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粮食行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虞洪.种粮主体行为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2]陈倩.河南省商丘市小麦比较效益分析及小麦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殷阿娜.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绩效评估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4.

作者:刘金伟 单位:甘肃省储备粮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