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科技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2-12 10:21:51

粮食安全科技问题及对策

摘要:健全粮食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提高粮食科学技术投入的贡献率,对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增长,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粮食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分析了湖北省粮食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湖北省粮食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对策: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强化基础实施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关键词:湖北省;粮食安全;科技支撑体系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201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粮食总产量虽然连续增产,但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容忽视。我国农业自然条件有限,粮食生产基础薄弱,高投入、低效益、粗放式的发展难以根本改变粮食供求关系。粮食生产环节的科技投入不足,粮食服务体系薄弱,科学技术投入的贡献率不高,建立完善的粮食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对实现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真正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粮食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

粮食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由粮食安全科技创新体系、粮食安全科技推广体系和粮食安全科技服务体系构成。1、粮食安全科技创新体系粮食安全科技创新体系由粮食科学研究机构、粮食或农业龙头企业、政府粮食管理部门共同组成。它在现有粮食科技的基础上,改进或创新出新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是其核心,创新的重点是农业或粮食科技。粮食安全科技创新体系处于粮食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核心地位,发挥支配作用。2、粮食安全科技推广体系粮食安全科技推广体系由粮食推广政策和粮食推广人员构成。粮食推广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有利于粮食科学技术推广和利用的政策;粮食推广人员是指从事农业或粮食科技推广工作职能的部门和人员。粮食安全科技推广体系的职能就是要让农民知道粮食科技创新的内容,了解相关科技政策,以确保粮食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和粮食生产中的顺利推行,在粮食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3、粮食安全科技服务体系上述两大体系运行的好坏,需要粮食安全科技服务体系作保障。强化粮食安全基础设施,提高粮食安全管理人员素质,这些均是粮食科技服务体系的职能。其职能履行的状况,影响着粮食科技创新的速度和粮食科技推广的效率,它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二、湖北省粮食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1、粮食安全科技创新体系现状。湖北省近几年加大对科技创新体系,特别是重点粮食加工企业的投入,对科技创新体系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粮食科研院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形成了较强的科技创新力量。科研院所积极参与粮食科技创新活动,如近几年推进的农业孵化器建设,促进了粮食科技创新活动。产学研合作也取得了进展,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企业的需求也得到了解决。《武汉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也已颁布实施,《条例》明确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规定了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职责,要求加快粮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条例》明确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规范。武汉市还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其的资金扶持力度,实施产、加、销一体化生产模式。对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给予优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2、粮食安全科技推广体系现状。近年来,湖北省积极支持粮食科技推广活动的开展。政府积极支持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业新品种筛选比较、优质新品种育苗与推广、农产品高效养殖等技术的推广等。根据农民的生产经营需求,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组织了各种农业方面的培训活动,给农户提供各种生产经营资讯。开展的“全省农业科技下乡”、“全国科技周”、“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均取得了较好成效。技术专家被各级政府选派下乡,指导农民从事生产创新活动。根据操作经验,由推广人员负责指导农业示范户,再由农民示范户带动20户普通农户,全省共带动了4万余户农民。通过使用各种新型技术,建立健全了推广体系。政府还建设各种基地,培训各种农业专家和实用人才。粮食科技推广队伍得到强化,业务素质得到了增强。3、粮食安全科技服务体系现状。武汉市实施了农机推广体系示范区建设。投入财政资金520万元,在6个新城区开展农机推广工作提升建设,建设粮食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武汉市从多功能公共服务机构、优秀推广人员建设入手,加强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农业部和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农村人才培训工作也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政府建立“农民创业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师资队伍的培训。国家首批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区,东西湖和新洲区名列其中。以提高农民的职业素养为目标,将农机技术培训与农机推广技术结合,落实购机补贴政策,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农民机手的技能和业务素质。

三、粮食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体系的问题。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包括耕地减少、自然灾害、农药使用不当、农用物资的污染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面临的困难包括:一是资金不足。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粮食安全工作,但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建设市场的资金占用较多,直接农业生产投资较少。二是科技创新人才匮乏。与其它科技创新人才一样,农业科研高素质人员依然不足。农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由于偏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与农业实际问题结合不紧。三是产学研联系不够紧密。产学研衔接不紧密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长期以来,科学研究偏重于基础研究和学术研究,没有重视应用和开发研究,与应用脱节问题是导致产学研合作的难题之一。激励机制不健全,造成企业和高校目标取向不同,形成合作困难。2、科技推广体系的问题。当前,政府主导的粮食安全科技推广体系与市场要求有些不适应,弱化了推广体系的功能。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了科技推广人员,给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困扰。农民素质的提升也迫在眉睫。培训基础设施不够先进,培训内容陈旧,培训经费受限,这些都影响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部分培训因市场定位不准,效率低下,甚至学非所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成效。粮食推广人才缺乏问题严重,年轻人不愿干,后备力量缺乏。一方面大多数农村青年愿意进城务工,不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文化程度高、综合素质好的年轻人更多地从事第二、三产业,也脱离了农业一线生产。既懂业务,又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更是缺乏。3、科技服务体系的问题。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利设施老化是较普遍的现象。随着近几年“村村通”工作的开展,农村道路条件有所改善,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的地方甚至还存在电力问题,有些落后的农村地区还没有通电,加之网络覆盖面受限,农民不能及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也影响了粮食科技的推广效果。有文化、素质高的青年农民的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留守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是老人、妇女,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极其有限。

四、完善粮食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对策

1、加入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一是提供政策保障,提高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受自然条件和粮食生产特征的影响,农民种粮成本高,收益低,积极性不高,不愿进行粮食生产。各级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种粮食积极性。二是建立健全粮食安全运行机制,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机制,采取激励措施,保护科技成果创造人。鼓励科研院所和粮食企业从事科研创新方面的合作,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法律的保障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积极推行依法治国,以法治农,用法惠农,普法强农。四是资金保障。加大投入是根本,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的创新资金必须得到保障,对推广应用前景好的粮食安全成果创新提供必要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从而提高粮食安全科技创新实力。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加强人才培养是完善科技推广体系的关键。一是建立激励政策和措施,尊重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激发人才成长和创新的内动力。二是招贤纳才,积极吸引外部人才的加入。要开放思维,更新理念,制定政策,抓好人才引进工作,加强聘用管理,营造“用心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氛围,使人才安心、定心、真心、用心,不断释放其才干。三是量才适用,用好、用活人才。健全人才选拔、考核和聘用体系,选贤用能,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完善人才梯队和结构,老、中、青结合,高、中、低搭配,形成人才创新的合力,做到科学布局、统筹兼顾、良性发展。另外,产学研一体化推广是好的路径,通过产学研三方通力合作,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人才资源。3、强化基础实施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按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管理细则》要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落实政策,将“村村通、组组通”工作做好做实。要落实好国家近几年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对道路修建的宽度、材料选用标准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保证道路的修建标准和质量。二是加强网络建设,包括电网和互联网建设。电力是农村生活的基本保障,而互联网的建设则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民掌握现代科技信息的必要平台。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建设,除传统的水利基础设施外,要加强自来水工程建设,让农民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用上“源头活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后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珑:科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经济学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1).

[2]谯薇:建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2(12).

[3]张晓安:湖北省粮食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

[4]孙美美、陈永富:中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3(8).

作者:陶静 单位:武昌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