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物流论文:小议粮食物流的构建与运用

时间:2022-02-28 10:29:19

粮食物流论文:小议粮食物流的构建与运用

本文作者:田淑华工作单位:黑龙江粮食职业学院

我国粮食物流体系物流中心节点布局的探讨

(一)粮食物流中心选址影响因素1.宏观政治、经济因素。包括税收政策、关税、汇率等。2.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地质地形条件、水文条件。3.经营环境因素。经营环境,如主要物流中心所在地区的优惠物流产业政策、劳动力条件;商品特性,如粮食加工型物流中心的选址应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工业布局紧密结合进行考虑;服务水平,在粮食物流中心选址时,应保证客户在任何时候向物流中心提出物流需求,都能获得快速满意的服务。4.基础设施状况。交通条件,最好靠近交通枢纽进行布局,如临港口、交通主枢纽、铁路编组站或机场,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相联接;公共设施状况,粮食物流中心的所在地,要求城市的道路、通讯等公共设施齐备,有充足的供电、水、热、燃气的能力,且物流中心周围最好有污水、固体废物处理能力。5.其他因素。国土资源利用情况,物流中心的规划应贯彻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国土资源的原则。粮食物流中心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周围还需要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为此地价的高低对布局规划有重要影响;环境保护要求,物流中心的选址需要考虑保护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因素,尽可能降低对城市生活的干扰;周边状况,由于粮食物流中心是火灾重点防护单位,不宜设在易散发火种的工业设施(如木材加工、冶金企业)附近,也不宜选择居民住宅区附近。(二)在粮食物流通道中设立物流节点按照我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6)》的要求,在主要粮食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建成一批适应散装散卸的全国主要粮食物流节点,实现铁路、水路和公路的有效衔接、跨省和省内长短途运输方式合理转换,提高粮食快速中转能力。散粮物流节点按城市划分为内陆城市散粮物流节点和沿海港口城市散粮物流节点。内陆城市物流节点标准,是年跨省粮食中转量200万吨以上(包括中转库、储备库、内河港口库和粮食码头、加工配送中心、批发市场等设施的跨省粮食中转量);沿海城市散粮物流节点标准,是该城市港口中转库及码头年中转量在200万吨以上。(三)重心法在粮食物流节点选址中的应用1.重心法。重心法是一种静态的选址方法,它是单个设施选址问题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给定了各个物流节点的坐标、各节点的运输量以及运输费率后,计算出最小运输总成本的选址方法。模型为:总运费=拟建物流中心与节点之间的距离×运输量×运输费率式中Z为运输总成本,为节点i的物流量,为拟建物流中心到节点i的运输费率,(,)为节点i的坐标,(,)为拟建物流节点的坐标,拟建物流中心到节点i的距离记为=重心法的优点是数据容易搜集整理、模型易于建立、求解的迭代计算容易理解。假设条件是物流节点之间的距离都为直线距离、运输费率相对稳定,所以在单一物流中心选址时经常采用此方法。2.重心法在粮食物流节点选址中的应用。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例:(1)运用迭代法求解,取得绥化地区各市县坐标值及物流量计算表,如表1.通过用迭代法求解(限于篇幅,过程略)选址地点为北林区。(2)由于迭代法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可运用Excel求解重心规划模型。第1步,根据已知资料建立Excel工作簿。其中2015年预计商品量根据地方“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资料获取;第2步,令拟建物流中心坐标为(1,1),设置最短路径模型,在DI列输入公式模型=SQRT((B5-$D$5)^2+(C5-$E$5)^2);第3步,计算运输费用,输入=F5*G5*I5;第4步,点击“工具栏”规划求解,如没有可先“加载宏”;第5步,在“最低费用处”设置规划求解参数,输入规划求解参数:“目标单元格”与鼠标处同,可变单元格输入“$D$5:$E$5”,然后单击“求解”;第6步,保存规划求解结果,计算得出拟建物流中心的实际坐标值(7.153,13.5947);第7步,确定拟建物流中心地点。表2Excel规划求解结果在最低费用2622万元时的坐标为x0=7.15y0=13.59,该坐标点在实际工作中,与北林区位置及望奎县位置很接近,结合本文所述物流中心选址应考虑的因素,拟建物流中心地址以北林区为最佳。

粮食物流系统的中枢:粮食信息平台

(一)政府搭台,供需双方共享随着我国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工程,各级粮食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信息技术得到了一定发展,如黑龙江粮食交易市场网、龙粮网等。图1黑龙江粮食交易市场首页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将信息服务商、粮食物流企业和政府部门联结起来,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粮食物流信息的有效传递,需要建立粮食物流信息系统和供需双方相连的信息平台。通过粮食信息平台,实现对粮源收购、物流加工、库存和运输优化等物流环节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对关键业务信息如计划信息、库存信息、运输信息、订单与销售信息、业务结算信息、市场情报、资金收支等,进行集成管理和科学调度,形成粮食物流的全程规范化管理。如“黑龙江粮食交易市场”就是政府出资建立的网络交易及信息平台(如图1)。网站上设置了“网上金秋栏目”,成为不落幕的粮食金秋交易会。(二)信息管理管理信息应该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以及其他信息系统进行有效对接,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交换,达到信息共享。例如粮食物流信息系统还需要财政、交通、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通信等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形成一个反馈灵敏,体系完整,运行高效的物流信息网络,实现粮食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无缝连接。目前,粮食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仍然处于低级阶段,政府应该采取切实措施,一方面加强对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示范和引导,在粮食物流信息的标准化方面,应给予科技经费支持,重点支持大型公益性(EDI)数据库和电子信息网络。另一方面引导粮食企业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参与电子商务活动,开展网上期货交易,从而降低实物交易的成本和风险。(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粮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是建立粮食物流信息平台的前提。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从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技术两个方面进行加强。粮食物流企业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仓储设施、检测、化验设备、中转运输工具、粮食加工设备、粮食产品配送设备、计量设备、粮情监测、谷物冷却、环流熏蒸、机械通风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设备。应该建设粮食物流的“四散”配套设施,增加粮食自动接卸、计重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适度提高集装箱运粮的比重。粮食加工环节应重组资产,淘汰落后的、高能耗的生产设备,研制和引进先进的设备,为粮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创造条件。软件技术包括粮食仓储设备的自动化技术、运输定位GPS,运输路线优化技术、粮食深加工无污染技术、射频标签、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粮食预测技术等。粮食企业可以采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和粮食信息平台建立连接,及时采集信息并反馈到信息平台中,通过计算机联网使各级部门及时掌握粮食相关信息,从而对粮源收购、组配加工、库存和运输优化等各环节达到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使粮食物流各环节的工作效益达到最优化。在粮食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构建由粮食物流公共管理信息和粮食物流企业信息两个层次组成的具备粮食物流信息处理、数据交换、电子商务等多功能的信息网络平台,推进各区域粮食物流信息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和有效衔接,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使粮食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成为我国粮食物流的神经中枢。总之,现代粮食物流网络,是由完善配套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高效合理的运作方式、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所组成。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应用到粮食物流各环节,优化粮食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共同构成一个协调高效低耗的粮食物流网络体系。

建设粮食物流科技创新体系,降低粮食流通成本的对策与建议

(一)必须不断深化对粮食物流的认识。(二)建立粮食物流调控机构粮食物流量大、点多、面广、时间性强,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实现粮食物流系统高效运作的保证。此外,解决目前粮食物流存在的无序现象和因体制不顺导致的部门分割、缺乏相互协调的问题,也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具体可成立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调控机构,由区内各省市相关部门和企业的人员共同组成,通过反映商品经济规律、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及国际粮食市场运行要求的经济手段、行政措施、法律法规来约束粮食市场主体行为,规范粮食商品价值转移过程和实体运动过程,并结合全国粮食物流情况,打破目前人为造成的行政分割、运输方式割裂、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协调和促进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快速、健康、有序发展。(三)调整粮食行业内部结构粮食行业内部结构指的是粮食购、销、存、运、加五个业务环节的有机联系。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应重组资产、优化结构,促进五个业务环节的密切衔接和协调运作,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应构建新型的粮食行业组织结构模式,对于“小而散”的粮食企业,遵循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必要的改组、改制、兼并和调整。改变按行政区划设置粮食管理机构和经营机构的做法,按产销区域规划设置管理部门和经营单位,努力形成精简、统一、高效的组织结构新格局。组建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使其具备与国际粮食企业竞争的实力。(四)改造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粮食物流的运转是以具有良好的物流设施条件为前提的。因此,必须保证对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投资,尽快解决粮食物流各个环节在基础设施上存在的问题。在建设中应侧重对已有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和改造,避免因重复建设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改造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的重点应放在“四散”(散储、散装、散运、散卸)上,增加散粮自动装卸、计重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适度提高集装箱运粮的比重。(五)粮食物流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应加大投入成立和完善粮食物流信息中心,建立反应灵敏的粮食物流信息网络。粮食主管部门、经营单位和交通部门应利用粮食物流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各方面信息,并加强相互间的联系与协调,将收集的信息与粮食物流的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源头上杜绝不合理运输。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强化粮食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引导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网上交易,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并与有关部门及时联系、协商,合理、有效地组织粮食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