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学论文

时间:2022-08-04 03:56:54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学论文

一、JX小学教学点

海南省政府2001年9月发文《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开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督导检查活动的通知》,自此开始了在海南省的教学点改革。截止2012年有将近1400个农村教学点,在校学生近两万人。海南万宁市在2005年后也开始对各偏远地区进行布局规划,到目前为止万宁农村地区的教学点就46所,每所教学点的学生不足100人,少至10多人。平均教师6~7名,多至14人,少至三人。JX小学位于万宁市LJ镇JX村,JX村三面环山,一面向海,与临近的陵水县隔山相望;村民以黎族为主,只有一户苗族,该村只有一条从村头直通村尾的乡村公路。JX小学建于1953年,占地面积24292平方米。2010年撤并小学四、五、六年级到万宁市思源实验学校。目前小学部有一、二、三三个年级,各一个班,共有学生99人,学生都来自JX村,基本以黎族为主2013年春季开设附属幼儿园:有小、中、大各一个班,共有幼儿80人。该小学共有10名教师,小学部6名,其中只有一名属于正规师范学校毕业,平均年龄50岁以上。幼儿园部4名,其中4名没有编制。在硬件方面,有教学楼一栋,教室里教学设备陈旧,没有电脑、投影仪、电视机等现代教学设备;没有专门的篮球场、田径场。足球、排球、跳绳等体育设备奇缺;有五间教职工宿舍,人均0.5间。JX小学时在海南教学点中典型的少数民族农村教学点。

二、JX小学教学点折射出来的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点现状

(一)以民族特色为主的农村教学模式

海南省共有少数民族38个,全省18个市县中有9个少数民族聚居市县和4个杂居市县,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是黎族、苗族、回族,他们大多聚居在海南岛中部、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县和三亚市。海南省多年的“撤校并点”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模式使得现存的多数教学点都存在在这些少数民族偏远山区,能留下来的教师也往往以会讲本地语言为主。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教学模式成为我省农村教学点的重要特征。这表现在:本民族或多民族的文化氛围,教学手段、模式、理念等缺乏现代特征;农村教学中的放任式教学观念存在。这些模式的存在有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如黎族传统体育中的合理性和黎族传统织锦技术的教学,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也只能发现少数具有天赋的学生。然而少数民族氛围较为浓厚的农村教学模式不利于我省农村教学点的发展。

(二)教育政策的某种歧视性导致“硬件”投入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自2001年5月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后,海南省教育行政部门在农村基础教育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部分农村基础教育“硬件”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落后地区的教学点并没有得到同等的改善。《海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民族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加强少数民族地区计算机教育和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步代。”,并专门制定了《2011年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设备配备标准需求参考表》给与地方政府参照执行。从“参考表”中可以看到:该表涉及的包括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设备几个方面。然而:1.计算机教室和多功能媒体设备在很多教学点都没有资格配置。由于教学点是一、二、三年级,学生总人数一般不超过100名左右,大多数学校很难平行班很难超过3个,这导致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基本与多数教学点“无缘”。2.满足配置条件的仍然配置不起来。表中所示的参考标准规定平行班1~2个配备多媒体教室一间,电子阅览室一间,其中计算机四台。这样的标准在任何一个教学点都应该能配置的。但在对JX小学的调研中,这也是个空白。在笔者调研的教学点,一栋两层教学楼是希望工程资助下建成的,但陈旧的教学设备和较差的教学质量输出和洋气大方的教学楼却显得格格不入。

(三)教学点“软件”方面的改革效果不佳

自《决定》颁布以后,海南省教育部门马上起草了《海南省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并根据各市县的具体情况对农村教学点的建设给予了专门说明。省教工委和省教育厅在2013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实现所有教学点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全覆盖及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调研中,发现教学点教学软件资源也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JX小学教学点共有10名教师,半数教师来自本地,常以本地化(万宁话)开展教学。小学部6名教师受教育水平不高,其中5名高中毕业,属“顶班”出身的,只有校长是正规师范院校毕业。教师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属“一张嘴,一支笔”的传统教学模式。6名教师除了要教本专业外,还要教体育、音乐、美术等文化素质课,负担很大。访谈中,JX教学点负责人谈到:一个教学点往往只有一个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甚至有的教学点还没有这样的教师,教学点对经过系统训练的正规高等师范毕业的教师可以说是求贤若渴。

(四)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稳定增长

海南省从2004年底起,对全省18个市县城乡教师工资实行统一标准发放。2007年省政府出台《海南省提高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岗位绩效津贴暂行办法》,从2007年1月起,将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岗位绩效津贴提高到人均月150元;2008年提高到人均月300元,从2009年1月1日起,教师绩效工资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拉平了学校教师与公务员收入水平的差距。海南省教育厅在2013年关于《报送农村教师特殊津补贴项目有关情况的通知》中对教学点的进行了专门的补贴,并且教学点补贴标准明显高于村小和中心小学。此外,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还有民族地区、偏远地区补贴,但这仅限于有编制的教师。

(五)社会关注度不够,教育意识薄弱

JX村是一座三面环山、一面靠海的小村庄,一条小马路走到尽头的山村里的学校是很难引起外人注意的,缺乏社会关注的教学就给教学点的资金等各方面资源的获得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点的存在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是快速发展的国际社会趋势,带来国际化的标准,一方面是停留在少数民族大山里的复合式教学模式。国际旅游岛建设人才是关键,这无疑也成为了国际旅游岛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在问卷中29.1%的家长仅仅希望自己小孩最多初中毕业就可以了。还存有一些父母觉得只要尽到一种国家九年义务教育附给他们的义务责任,小孩读到几年级不爱读了,回来也随便。

三、关爱农村教学点,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政府主导下的“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是改善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学点的根本原则和思路。教育公平强调的“不仅要在一种形式的意义上开放,而且应使所有人都有一平等的机会达到它们”①坚持这一原则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显得极其重要。这有利于更好的协调城乡之间、农村教学点和各中心学校之间的关系。此外,教学点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是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学点的主体,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更要以实质平等作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的出发点。

(一)充分认识教学点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点是海南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生力军。教学点不仅仅是有助于解决偏远地区孩子上学远上学难、降低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成本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国家义务教育的实现,防止因上学远上学难问题导致辍学现象的产生,避免发生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相关研究表明,教学点作为小型学校往往能借助其灵活多变的课程和教学方式而输出较高质量的课程。教学点在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中将长期存在。很多地区在对教学点的相关政策当中都没有给予教学点以优先性的考虑,甚至有相当的歧视性的意识或政策,这就要求各界人士提高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学点存在价值的充分认识,理解教学点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多民族族际关系中的重要意义。

(二)完善投资体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教学点的教学费用都是按照人数多少进行分配的。农村教学点正常的运行经费主要是依靠上级政府下拨的公用经费,各教学区教育主管单位往往是中心学校。因此,该经费又由中心学校统一管理并按照各小学,农村教学点的学生人数进行再次分配。经费的层层管理导致经费的使用总是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从笔者调研的茄新小学得知,由于所有教学点的经费都由中心学校统一掌握,而中心学校的经费本身也短缺,中心学校对上级下拨的经费有配置权。在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心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情况支配一些他们本校需要的教学设备,这种由上而下的分配模式无形中也会对农村教学点的发展上起到了阻碍的影响。如在教育相关部门成立一个专门管理农村教学点的机构,并按国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和我省“关于提高村小学和教学点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要求去管理农村教学点,有关的教学经费要在第一时间充分地利用在农村教学点上。

(三)促进教师流动,合理配置教学点师资

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点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问题的焦点在“教师”方面。在笔者调研的教学点,由于“撤销并点”,多数优秀教师都去了中心校。该校负责人对笔者说得最多的就是:“你们这批支教调研的留在这里最最好了”。教学点的师资力量亟需得到改善。这就需要促进教师流动,合理配置教学点师资。首先,根据客观因素适当放宽农村教学点教师的编制标准,合理调整各科课程,由相应专业的老师负责,保证不会出现严重的缺教师现象;其次,应该定期多开展一些针对农村教学点教师的培训,并定期考核培训的效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教学点教师工资绩效进行严格的管理评定。第三,多鼓励优秀教师到偏远的农村教学点任教,并对到农村教学点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岗位补贴、职称晋升的优先权。第四,充分利用志愿者这个平台,比如通过“走教”“支教”“带教”等方式,来缓解教师暂时性的短缺,促进教师流动,合理配置师资力量。

(四)建立高校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点长期帮扶机制

高校拥有优秀师资、先进教学设备、教学理念等优势,高校更应当充分发挥其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1)设立资金项目,以“国培计划”为主导,以校际长期帮扶机制为内容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点的长期帮扶。从2010年开展的国培计划已经有对海南省偏远地区教学点教师的培训,但名额与众多的农村教学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需要培训和帮扶的对象也是难以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发挥民族地区高校的服务地方的重要职能。(2)开辟资金渠道,开展寒暑假支教服务活动。高校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教服务活动不仅能给教学点带来新鲜的信息,也能为大学生提供磨练心智、锻炼能力的机会,培养在校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3)建立高校教师与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点教师的沟通机制。这既可以给经费的支持,也可以给职称评定优先权的鼓励。此外,这种帮扶机制还应当以网络等平台作为载体。

(五)以《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为契机,大力改善教学点生存环境及教学效果

《规划》提出,未来乡村空间重构的方向是:依托现状条件较好、人口规模较大、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集镇和中心村,集约建设新农村中心居民点,使其成为农村地区的主要聚落形式,同时保留和适度发展具有鲜明特色和区域代表性的村庄,从而形成以小城镇、中心居民点和特色村庄为主体的乡村居民点体系。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点建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按规模经济理论,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导致最低平均成本的下降。这就需要改变农村教学点分散、师生人员少、收入效益低、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局面。在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见着总体规划下,“小城镇、中心居民点和特色村庄为主体的乡村居民体系”的构想能解决教学点存在的地理位置和公共资源投入的瓶颈问题。

四、结语

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学点具有的民族性、草根性和教学点的不完整性决定着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对它们的关注一刻也不能含糊。海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中坚力量。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将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点的建设提供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契机。

作者:赵凯杨伟丽工作单位:琼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